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1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174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近年来,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的临床重要性已广受重视。白介素2必须通过IL-2R方能发挥作用。在烧伤领域内研究此课题者,在国内尚罕见报告。对10名健康人及29名烧伤病人,烧伤面积5~98%,平均19.6%,  相似文献   
32.
弹力带阻抑烧伤愈合创面成纤维细胞增生临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弹力带压迫阻抑烧伤愈合创面成纤维细胞增生的可行性。方法对1985例深Ⅱ度以上患者创面愈合后立即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套连续加压包扎方法治疗,与未施加压组895例患者的愈合创面进行对照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应用压力治疗的烧伤愈合创面瘢痕较薄而平坦,软化时间早,瘢痕增生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而未用加压治疗的瘢痕有不同程度凹凸不平,瘢痕出现早、增厚、瘢痕质硬,软化时间明显延长,功能恢复差。结论持续压力疗法用于烧伤愈合初期创面防治瘢痕增生疗效显著,对功能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3.
严重烧伤患者几种炎症介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脓毒症是烧伤患者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多种资料表明 ,脓毒症的发生与否、轻重程度与机体反应密切相关。机体接收到刺激后可以释放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体液介质参与脓毒症的形成。为了积极有效地防止脓毒症的发生 ,提高大面积烧伤的治愈率 ,本文针对大面积烧伤后发生脓毒症时白介素 6 (IL - 6 )、白介素 8(IL - 8)、内毒素 (LPS)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变化做了分析 ,以期探讨炎症介质与脓毒症的内在关系。资 料 与 方 法总结 1990年 1月 1995年 12月收治的烧伤面积大于30 %的患者 149例 ,平均年龄 (2 8.1± 1…  相似文献   
34.
不同治疗阶段(1970~1998年)烧伤脓毒症的防治经验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目的 总结并提出伤后脓毒症临床研究及防治措施。 方法 将我科 1970年 1月至1998年 10月收治的 5 330例烧伤患者中 45 1例发生脓毒症者 ,分为 3个治疗阶段 ,结合临床监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及一系列防治新方法的使用 ,分析烧伤后脓毒症发病率及死亡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结果 第 3治疗阶段脓毒症总发生率 (6 .7% )和死亡率 (4 .5 % )以及烧伤面积大于 30 %TBSA伤员脓毒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第 1、2阶段 (P <0 .0 5~ 0 .0 1)。第 3阶段脓毒症并发MSOF死亡组IL - 6、IL - 8、LPS和TNFα ,在整个MSOF期间明显高于存活组 ,尤其是死亡前为甚 (P <0 .0 5~0 .0 1)。 结论 早期、适当、有效的复苏 ,及时防治伤后感染 ,对深度烧伤创面及早切削痂植皮 ,加强内脏器官的保护与支持是降低脓毒症发生率、提高治愈率的最重要措施。一旦发生烧伤创面脓毒症 ,尽早果断地切除坏死组织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烧伤病人治愈时间,缩短住院日,降低病人的治疗费用。方法通过应用主成分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我科791例病人进行回顾,试图找出与病人治愈时间密切相关的因素。结果烧伤面积的大小及深度、吸入性损伤、脓毒症、休克、内脏并发症、复合伤或合并伤和切痂面积、切痂时间、休克期切痂与否、抗生素应用时间等均是影响烧伤病人治愈时间和住院日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休克期切痂病人内脏并发症及脓毒症的发生率低,治愈时间短,尤其是超过30%烧伤面积者,休克期切痂组病人治愈时间明显少于非休克期切痂组病人。结论积极防治休克、脓毒症及内脏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合理应用抗生素等,而更重要的是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早期切削痂植皮等均是缩短病人治愈时间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烧伤病人治愈时间,缩短住院日,降低病人的治疗费用。方法通过应用主成分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我科791例病人进行回顾,试图找出与病人治愈时间密切相关的因素。结果烧伤面积的大小及深度、吸入性损伤、脓毒症、休克、内脏并发症、复合伤或合并伤和切痂面积、切痂时间、休克期切痂与否、抗生素应用时间等均是影响烧伤病人治愈时间和住院日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休克期切痂病人内脏并发症及脓毒症的发生率低,治愈时间短,尤其是超过30%烧伤面积者,休克期切痂组病人治愈时间明显少于非休克期切痂组病人。结论积极防治休克、脓毒症及内脏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合理应用抗生素等,而更重要的是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早期切削痂植皮等均是缩短病人治愈时间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7.
目的 采用30 % T B S A 烧伤小型猪模型,系统观察内皮素及一氧化氮( E T/ N O) 在胃肠缺血中的作用,并通过应用 N O 供体 C873754 对胃肠缺血防治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小型猪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 C 组) 、烧伤组( B 组) 及 N O 供体组( N 组) 。 C 组只手术不致伤,其余各组伤后按 Parkland 公式进行复苏。 N 组在复苏同时给予 C873754(00125 mg·kg - 1 ·min - 1) 。结果 烧伤后 B 组在肠道血流量下降的同时,门脉血及肠道组织中的 E T 含量迅速升高,于伤后1h 达到峰值,伤后72h 未能恢复到伤前水平;而同时 N O 含量呈相反变化,二者呈显著负相关。 N 组能使肠道血流量在伤后24h 内恢复较快,同时发现能升高门脉血及肠道组织内 N O 含量。 N O Sd N A D P H 染色也发现肠组织内密度明显较 B 组增加。结论 ①胃肠道血流量下降与 E T/ N O 变化有关。② N O 供体能通过释放 N O,有效地改善胃肠组织血流灌注,对防治胃肠缺血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8.
烧伤病人血浆游离氨基酸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血浆游离氨基酸的变化是反映蛋白质代谢和营养状况的敏感指征。为了解烧伤后血浆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规律及某些氨基酸变化对烧伤诊治的意义,本研究对烧伤病人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分析。1资料与方法170例烧伤病人,年龄18~56岁,分为轻、(烧伤总面积<10%...  相似文献   
39.
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后MODS的早期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48例大面积烧伤后延迟复苏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评价改进休克复苏方案对延迟复苏后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防治效果.方法:1992年至1999年我科首诊收治的延迟复苏(伤后6h或6h后开始补液)病人48例,对比分析采用改进休克复苏方案治疗与未采用改进方案治疗患者脓毒症和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改进后的休克复苏方案包括:①Swan-Ganz导管监测下的快速有效复苏.②山莨菪碱的早期大量应用.③氧自由基清除剂VitC、VitE和甘露醇的大量使用.结果:1992年以后,使用新方案治疗显著缩短了休克纠正时间,提高了复苏成功率.抽样观察结果显示,新方案可显著提高胃粘膜pH值,降低血中丙二醛、二胺氧化酶和内毒素水平;从总的治疗效果来看,降低了患者脓毒症和MODS发病率和病死率.结论:改进的休克复苏方案提高了复苏效率,减轻了延迟复苏时缺血及重灌流造成的损害,进而有效降低了脓毒症和MODS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0.
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一直是烧伤工作者追求的两大目标。近 10年来 ,我们在积极防治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的同时 ,注重了创面局部处理措施的改进 ,将国内外最新的创面修复观念和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 ,使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提前。减轻了患者痛苦和家庭负担。1 病例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70年 1月~ 1999年12月我科治愈了大面积〔>30 %全身体表面积 (TBSA)〕烧伤患者 6 5 7例。其中男 5 42例 ,女 115例 ;年龄 14~ 5 5岁 ,平均 (2 4± 12 )岁 ;烧伤面积 30 %~ 10 0 % ,平均 (5 6 .2± 2 8.5 ) % TBSA。以 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