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8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切开钢板内固定治疗近关节骨折的组织相容性反应.方法:2005-08/2007-01徐州矿务集团第一医院骨科收治近关节骨折患者41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成条件均衡的两组:①传统切开组20例:按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切口略长于钢板长度.②微创内固定组21例: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对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以及术后反映材料与组织相容性的发热时间、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软组织修复情况、术后关节功能测定等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15个月,平均6个月.①与传统切开组比较,微创内固定组术中出血少,术后发热时间及平均住院日短,肿胀消退快,术后关节功能满意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微创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传统切开组,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微创内固定组无术后软组织坏死,无切口延迟愈合或感染,无骨折延迟愈合以及不愈合,无骨外露等并发症.结论: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近关节骨折软组织损伤轻、创伤反应小,术后恢复快,内植物置入并发症少,符合生物学要求,和传统切开相比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2.
脊柱是骨母细胞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主要侵及脊柱的附件结构,单发椎体少见。在组织学上该肿瘤并无恶性表现,但临床上常表现出很明显的侵袭性,甚至有恶变的可能。大多数患者存在疼痛症状,肿瘤侵犯压迫脊髓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手术治疗是脊柱骨母细胞瘤最重要的治疗措施,肿瘤一经发现均应尽快手术切除,手术术式的选择应根据Enneking system分期,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目前放化疗在脊柱骨母细胞瘤的应用还存在争议,不建议作为骨母细胞瘤的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伴腘(股)动脉损伤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1995年1月-2007年10月我科收治膝关节周围骨折伴腘(股)动脉损伤28例,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同时行腘(股)动脉损伤静脉移植修复术17例,直接行端端吻合术5例,行单纯修补术6例;对小腿严重创伤合并筋膜间室综合征者行小腿筋膜切开减压术3例,修复损伤神经3例,2例同时伴深静脉损伤无缺损者直接行吻合术。结果28例随访0.5—1年,23例6h以内行骨折开放复住内固定及血管修复建立血循环者,其中21例下肢功能良好;2例小腿肌肉坏死并发感染、高热,清创处理后体温逐渐下降,切口反复不愈伴骨外露,后高位截肢或因合并症自动出院;3例伤后48h出现血循环障碍,转我院急诊探查,吻合血管,术后血循环未见好转,并二期手术,但足部运动功能大部分丧失。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伴腘(股)动脉损伤应尽早行骨折复位固定,修复损伤腘(股)动脉以恢复血循环。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内固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指征及临床疗效。方法23例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患者,根据AO分型标准分类,C2型8例,C3型15例。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结合钢板内固定。结果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5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桡骨长度无丢失。掌倾角8°~16°,平均12.5°;尺偏角19°~28°,平均21.8°,均无丢失。根据Gartland等评分标准结合X线片所测参数,本组优20例,良3例。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可获满意复位及功能。  相似文献   
25.
局部应用地塞米松对脊髓损伤后大鼠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 (dexamethasone,DXM)局部应用对实验性脊髓损伤后大鼠早期继发性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雄性SD大鼠 81只 ,按改良Allen’s法制造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SCI)模型。随机分成 4组 :正常对照组、损伤对照组、标准用药组和损伤脊髓局部给药组。进行各组动物不同时点行为学评分 ,对损伤脊髓组织的水含量、自由基进行测定 ,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局部应用DXM对SCI后动物行为有一定改善作用 ,抑制脊髓组织过氧化反应 ,改善脊髓继发性水肿 ,改善继发性病理变化 ,与标准用药组同时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DXM局部应用于SCI大鼠能显著抑制脊髓组织水含量的增加 ,对其他脊髓继发性变化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可以作为SCI后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术前CT三维重建经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钉道轨迹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GE LightSpeed 16 Pro螺旋CT对15具枢椎完整成人干燥标本进行扫描,扫描完成后内插重建为层厚0.6mm、层距0.3mm,在ADW4.2软件上采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formatting,MPR)技术重建和分析图像。在图像工作站中模拟不同方法(方法A:进钉点为下关节突根部的中垂线,出至上关节突与齿突交界处;方法B:进钉点为下关节突背侧的头内1/4处,平行于狭部轴线至上关节突下缘)和不同直径的经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观察虚拟螺钉在骨性通道中的通行情况,并将钉道参数结果应用于干燥枢椎标本的实际椎弓根内固定。结果 螺钉的轨迹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以及任意轴面上得到动态观察,2具3侧标本的横突孔内侧壁和上关节突下方骨壁菲薄,明显不适于行椎弓根内固定。方法A与B两种钉道轨迹参数比较,二者的钉道长度相近(P〉0.05),方法A的上倾角度和内倾角度大于方法B(P〈0.05,0.01),方法A的骨性通道中可容纳虚拟螺钉的直径明显小于方法B(P〈0.05)。结论 本研究可以模拟经枢椎椎弓根钉固定的不同进钉点、螺钉的不同直径和不同安全角度,并动态观察螺钉的轨迹是否完全在骨性结构内通行,在临床治疗和科研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背景:全膝置换术(total knee anhroplasty,TKA)中熟练掌握胫骨假体置放的正确位置,是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放置的点、线、面定位及其相互关系,以提高手术后患肢膝关节功能和关节稳定性。设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骨科的病房。对象:1999-05/2004-09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骨关节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需行膝关节置换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双侧膝置换1例,单侧置换11例;左膝关节4个,右膝关节9个。方法:按标准手术方法手术,着重胫骨假体的放置兼顾点、线、面定位及其相互关系。于手术前后进行膝关节侧方稳定性评估和HSS膝关节功能系统评价。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侧方稳定性。②膝关节功能系统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肌力、屈曲畸形和稳定性)。③X射线观察结果。结果:12例按照Knee-Society-Scores标准KSS系统评价,术前轻度侧方不稳3例,中度不稳7例,严重不稳2例;术后仅轻度侧方不稳1例,中重度不稳者未见。按照HSS系统评价术前评分平均为41分,术后随访时评分平均为89分,术后优良率达91.7%(11/12)。结论:TKA注意胫骨假体的点、线、面定位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28.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 是下肢大关节手术后发生率高且后果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术后抗凝治疗预防VTE受到越来越多骨科医师的重视。随着国内外抗凝治疗指南的推广应用, 下肢大关节手术后VTE发生风险及死亡率明显降低, 对此类患者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已成为骨科医师共识; 然而, 目前对于具体抗凝方案及疗程选择, 是否需要联合用药, 以及对合并复杂基础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抗凝等问题仍有争议。本文对下肢大关节手术围手术期常用抗凝药物、抗凝方案、抗凝风险和并发症以及复杂情况下的抗凝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9.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加压钢板(PCCP)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PCCP(39例)与PFNA(44例)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83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Harris功能评分。结果两组下地负重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FNA组优于PCCP组,但PCCP组X线透视次数少于PFNA组。结论只有根据适应证合理的选择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才能减少手术失败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和评价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指征?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21例活动性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长节段钉棒系统椎弓根内固定,前路行脓肿清除?部分或全部切除病椎术,术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结果:21例患者获得平均11.2个月(9~18个月)随访?术后9个月所有患者的结核病灶均治愈?末次随访时,1例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 B级者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术后6个月后凸Cobb角3.6°~17.9°,平均8.2°?术后1例前外侧皮肤切口延迟愈合(术后3周),所有病例均未见结核复发及内固定物松动征象?结论:选择合适指征的患者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具有恢复快?可早期活动?矫正后凸畸形等优点,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