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2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3篇 |
临床医学 | 31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63篇 |
综合类 | 88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6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年3月—2015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88例行TKA或UKA治疗单间室骨关节炎并获得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TKA组48例(48膝)和UKA组40例(40膝)。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3天、1周血红蛋白水平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较术前的下降量,以及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和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顺利,88例患者获随访6~36个月,平均20.25个月。TKA组手术时间(85.77±7.61)min多于UKA组的(80.50±6.82)min,术中出血量(103.54±17.68)mL多于UKA组的(74.75±11.82)mL,术后引流量(420.21±68.80)mL多于UKA组的(241.75±53.0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9、t'=8.787、t'=13.411,P值均<0.01)。两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KA组术后第1天、3天、1周血红蛋白均低于UKA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较术前的下降量高于U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KA组术后膝关节屈曲至90°所需时间为(7.33±3.02)d,短于TKA组的(12.63±3.10)d(t=8.086,P<0.01);末次随访UKA组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为116.98°±13.71°,大于TKA组的125.13°±15.95°(t=2.576,P<0.01)。TKA组和UKA组HSS评分优、良、可、差者分别为25、19、3、1例和23、15、2、0例,其优良率分别为91.67%(44/48)和95.00%(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03,P>0.05)。两组患者中仅TKA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经介入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UKA与T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UKA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探讨对改良Jaslow技术进行改进后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2年4月手术治疗的2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改良Jaslow技术进行改进,采用半椎板切除、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以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采用JOA评分改善率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并发脑脊液漏1例,予相应处理后痊愈,无逆行颅内感染发生。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无断钉及内固定松动、移位。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VAS评分、ODI均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复查中立位侧位X线检查提示:腰椎间隙均达到骨性融合。术后1年按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疗效,优21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式多样,需要根据患者术前评估结果选择手术方案。对改良Jaslow技术进行改进,采用腰后路半椎板切除、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以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3.
枢椎椎弓根及峡部的临床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枢椎椎弓根及峡部的解剖部位,指导枢椎后路螺钉的临床应用。方法:成人C2干燥骨标本30具,C3干燥骨标本10具,以横突孔周围结构为重点,进行枢椎形态比较学观察;测量枢椎椎弓根轴线在下关节突背侧的坐标点。结果:C2的下方结构与C3下方的表面解剖结构接近,枢椎上方结构与C3相比较,上关节突移向齿突的外下方,并使峡部拉长前移,其轴向角度为11.1°±2.4°;枢椎椎弓根轴向角度为42.6°±4.9°,椎弓根轴线-下关节突背侧关节突上缘的交点坐标O与下关节突上缘-中垂线交点O’基本重合。结论:枢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应为峡部和椎弓根的复合体,复合体的上部较为扁平的部分为峡部,其中下部分位于横突孔内后侧的半管柱状结构为椎弓根部,连接着椎体和下关节突。 相似文献
114.
腰椎棘突间区的影像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腰椎棘突间区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GE light speed 16 pro螺旋CT扫描患者46人,扫描条件为层厚0.625mm,层距0.3mm,在图像工作站中ADW4.2软件采用容积再现及多平面重建技术重建T12至S1段脊柱三维图像,对图像进行整倍数放大,并使用图像工作站(Advantage Workstation)软件中的测量工具,对棘突间距,棘突顶距,棘突中央高度,相邻棘突上下缘及中央厚度进行测量,测量过程中可以对腰椎三维图像任意角度旋转,选择最佳测量图像,对测量的图像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t检验。结果:腰椎棘突间距从上到下(L1~5)逐渐减小,L1~2为8.26mm,L4~5,为5.66mm。棘突顶距棘突中央高度中段大于上段和下段,T12~L1的棘突顶距为54.91mm,至L2~3,增大为59.35mm,L4~5减小为47.13mm。L3的棘突高度最大,为21.56mm,上一棘突下缘大于相邻下一棘突上缘厚度。女性棘突较男性棘突短薄矮(P〈0.05~P〈0.01)。结论:本研究可模拟生理状态下腰椎棘突间区解剖,所测指标呈正态分布,能够反映国人腰椎棘突间区解剖,为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的设计和临床的应用及计算机导航手术系统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探讨颈椎退行性变患者甲状腺异常的MRI检出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0月—2018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963例颈椎退行性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5例、女448例,年龄28~91 (56.0±11.1)岁。统计甲状腺异常患者的检出率、类型。根据是否合并甲状腺异常将患者分为合并甲状腺异常和无甲状腺异常2组,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颈部放射史及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异常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963例患者中,发现甲状腺异常63例,检出率6.5%。63例甲状腺异常患者中,甲状腺结节47例,甲状腺肿10例,桥本甲状腺炎3例,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后2例,甲状腺癌1例。900例无甲状腺异常者和63例合并甲状腺异常者2组颈椎退行性变患者比较,在吸烟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BMI、颈部放射史及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比值比(OR)=4.640、95%可信区间(CI)2.470~8.719]是甲状腺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OR=0.968、95% CI 0.946~0.991)及BMI(OR=0.918、95% CI 0.848~0.993)是甲状腺异常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 颈椎退行性变患者在颈椎MRI中检出甲状腺异常并不少见,性别、年龄、BMI是甲状腺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重视颈椎MRI中甲状腺区域的判读、评估,尤其是对女性、年龄小、BMI低的患者,完善相关评估,颈椎于术前发现甲状腺异常可降低其潜在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β-磷酸三钙(β-TCP)仿生骨支架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相关生物性能,并观察其修复新西兰兔股骨髁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5~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支架组和空白组,每组10只;两组大白兔按造模术后采集标本的时间不同又分为两个亚组,每组5只。两组大白兔均于左侧股骨用环钻钻取直径约5 mm、长约10 mm的圆柱形松质骨块,建立股骨髁骨缺损模型。空白组截取的10个松质骨标本,使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进行扫描,获得骨缺损标本的结构影像学数据,通过3D生物打印系统设计出相应的仿生骨支架模型,再以β-TCP作为打印材料,打印出20枚仿生骨支架。取10枚β-TCP支架测量高度、直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β-TCP支架孔道形态结构特点,测量大孔的直径和孔隙率,使用电子力学测试机测定β-TCP支架的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空白组10只大白兔造模后不植入任何材料。支架组10只大白兔在造模后,将制备的10枚β-TCP支架植入骨缺损处。分别于术后第6、12周使用耳缘静脉推注空气方法处死空白组和支架组的各亚组大白兔,于骨缺损部位或植骨部位上下离断、截取长约10 mm骨段,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骨组织生长情况;采用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标准对骨组织修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使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的20枚圆柱体β-TCP支架,与松质骨标本结构形态相似。支架高度(9.97±0.08)mm、直径(5.09±0.07)mm,松质骨标本高度(9.96±0.39)mm、直径(5.01±0.22)mm,支架与松质骨标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扫描电镜观察到支架表面及内部呈均匀多孔状,孔径相互连通,大小相仿,孔隙分布较均匀,在大孔侧壁布满了微孔,外形多为近似圆形;其中大孔直径为(223.02±18.20)μm,孔隙率为74.02%±1.38%。松质骨标本大孔直径(227.02±31.20)μm,孔隙率为76.02%±3.29%,支架与松质骨标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使用电子力学测试机测定支架的抗压强度为(2.93±0.65)MPa,弹性模量为95~190 MPa。骨组织切片HE染色:术后第6周,支架组植骨处可见较成熟的骨组织,骨小梁和骨髓组织增多,新生骨正在逐渐覆盖植骨材料,周围可见少量成骨细胞,出现少量新生骨并向材料内长入;空白组的骨缺损处周围有少量类骨组织形成,大量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组织生长,未见明显成骨细胞及骨小梁结构。术后12周,支架组植骨处出现成熟的骨小梁和骨髓组织,有编织骨形成,新生骨量较多,部分材料已被吸收降解,材料存留较少;空白组的骨缺损处见少量骨组织从缺损边缘向内长入,大部分被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组织填充。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术后6周、12周支架组分别为(5.2±0.3)、(8.1±1.2)分,空白组分别为(1.3±0.5)、(4.5±0.6)分,支架组评分均大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1、12.672, P值均<0.05)。结论 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的β-TCP仿生骨支架,与松质骨标本的骨组织解剖结构形态相似,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可以提供个体化的仿生骨支架,修复新西兰兔股骨髁部骨缺损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7.
文题释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疾患,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在有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或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等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以及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内镜下(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等特点,现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为突出部分压迫一侧神经根引起同侧神经根受压症状,一侧腰椎间盘突出而对侧出现症状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因此对于此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尚无特定的分型及命名,文中将其称为“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侧或双侧减压的疗效对比。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并行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的40例对侧症状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减压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突出侧减压组20例和双侧减压组2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第3,6,12个月腰部、下肢目测类比评分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复查腰椎动力位X射线片评估腰椎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个月。①两组均未出现硬膜囊撕裂、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②两组患者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均有明显缓解,且与术前相比,术后JOA评分有明显提高,术后腰部及下肢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双侧减压组各对应时间点的目测类比评分及JOA评分均优于突出侧减压组(P < 0.05);③术后12个月改良Macnab评估结果示,突出侧减压组优良率为70%,双侧减压组优良率为9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④术后12个月复查腰椎动力位X射线片,两组均未出现腰椎失稳或滑脱的情况。提示:对于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两种减压方式均可改善疼痛症状,但双侧减压较突出侧的单侧减压,减压更充分,术后恢复效果更佳。
ORCID: 0000-0002-7636-0921(王秋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8.
椎板和小关节倾斜角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椎板和小关节倾斜角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 收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年8月至12月腰椎X片,包括腰椎正侧片和左右45°斜位片.L4向前滑脱30例为滑脱组,随机选择51例为对照组,测量椎板倾斜角和小关节倾斜角,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U检验.两侧腰椎小关节倾斜角的差值与滑脱程度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对照组与滑脱组L4椎板倾斜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4,P<0.01);对照组与滑脱组的小关节倾斜角L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4,P<0.01);小关节的对称性与滑脱程度之间有等级相关关系(∣rs∣=0.619,P<0.01).结论: 椎板倾斜角的增大,不利于腰椎的力学稳定,容易发生退变性腰椎滑脱.小关节倾斜角增大,其阻抗剪切能力减弱,椎体向前滑移的趋势增加.腰椎小关节对称性越差,滑脱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探讨棘突间植入物(DIAM)对腰椎间盘及关节突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纳入9具急性脑外伤死亡的中青年新鲜尸体的脊柱标本L1~5段,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4组:A组(2例)标本无特殊处理(生理状态),B组(2例)标本实施L3~4开窗联合椎间盘切除术,C组(3例)及D组(2例)标本分别在B组手术基础上安置DIAM及椎弓根钉内固定。分别检测标本L2~3、L3~4、L4~5水平腰椎、椎间盘及关节突的应力。结果 B组标本L3~4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应力较生理状态增大。应用DIAM固定后,L3~4节段相邻椎间盘及关节突应力与生理状态下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脊柱ISOLA内固定融合手术后,L3~4节段关节突及椎间盘应力下降,同时相邻椎间盘所受应力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IAM能够有效降低因手术导致腰椎后部关节突及椎间盘不良应力增高,并降低脊柱融合引起的相邻节段的应力升高。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