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9篇 |
内科学 | 9篇 |
特种医学 | 20篇 |
外科学 | 54篇 |
综合类 | 31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52篇 |
中国医学 | 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Silverhawk斑块切除成型治疗严重膝下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分析2年来治疗的9例该病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4.0±9.1)岁,病程(28.9±25.9)个月;下肢间歇性跛行5例,静息痛1例,足趾溃疡1例,坏疽2例;6例病变位于胫腓干动脉,1例位于胫前动脉,2例位于胫后动脉;1例行单纯斑块切除,余8例患者均同时采用介入技术处理了流入道动脉病变。 结果: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出院时所有患者再通血管保持通畅。跛行患者跛行距离均增至500 m以上,1例静息痛术后缓解,1例足趾溃疡面积缩小,2例坏疽呈干性无感染。患者术后踝肱比值(ABI)均较术前增加。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平均时间为(24.0±9.5)个月。1例患者术后23个月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患者间歇性跛行距离较术后最好时期有所减少,但仍优于术前;静息痛患者疼痛症状消失;溃疡患者伤口愈合;2例坏疽患者,1例仍保持干性状态,另1例其坏疽两趾脱落,创面愈合。 结论:Silverhawk斑块切除成型治疗严重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是否能够成为一种常规的技术,还需要随机对照研究远期结果的验证。
相似文献42.
43.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特发性、非化脓性、多发性的炎性疾病.常发生动脉内膜与外膜纤维化,中膜变性、破裂等组织学改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直以来多视其为自体免疫性疾病[1-3].近年研究又有新的进展,人们不仅发现大动脉炎有家族倾向[4](在我们以往的报道中便有亲姐妹两人均患此病的例子[5]),而且有些学者还发现该病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也有变化[6-11],从而认为大动脉炎与免疫遗传相关.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对新生儿难治性惊厥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年5月-2007年6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56例难治性惊厥患儿给予眯达唑仑治疗,观察用药剂量、止痉时间和维持时间。结果56例患儿在使用咪达唑仑后15min-4h抽搐停止,平均剂量为(0.159±0.042)mg/(kg·h),维持时间最短21h,最长138h,平均52h。有效5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3%。3例复发患儿再次应用咪达唑仑后均止痉,未出现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咪达唑仑治疗难治性惊厥患儿临床疗效明显,是治疗难治性惊厥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5.
急性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外科治疗方法 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治疗18例急性重症DVT患者,均有肿胀和肢体疼痛;16例伴有皮肤颜色青紫(1例小腿皮肤坏疽),2例伴有皮肤苍白;10例出现下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8例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下肢深、浅静脉均有血栓形成.1例因患肢坏疽行膝上截肢手术.17例采用手术切开取栓,仅3例单纯采用手术切开取栓术,5例加用大隐静脉耻骨上转流术,6例加用人工血管耻骨上转流术,3例采用髂静脉松解成形术.结果 手术死亡1例(5.6%).下肢肿胀消失7例(41.2%),明显减轻10例(58.8%).除截肢的1例外其余患者皮肤颜色均基本恢复正常,动脉搏动也恢复正常.16例患者被随访,随访率为94.1%;随访时间为3~82个月,平均为34个月.患肢肿胀完全消失5例,占31.3%;肿胀明显减轻者8例,占50%;肿胀复发3例,占18.7%.复发的3例中,1例于术后9个月死于晚期恶性肿瘤,2例分别于35个月和48个月后因移植血管桥内膜增生导致闭塞而复发.结论 外科手术取栓是治疗急性重症DVT的有效方法 ;当髂静脉受压,耻骨上转流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46.
47.
采用改良Browne氏法作尿道下裂成形108例,一次成功率88%,采用带蒂阴囊纵隔皮管一期成形法34例,一次成功率91.2% 相似文献
49.
50.
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分析是考察影响中药注射剂临床效益与风险相关因素的必要研究。该研究基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使用丹红注射液的4 950例患者的病案与医嘱信息,运用回顾性研究、基本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患者自然情况、疾病诊断、应用科室、用法用量、联合用药和不良反应等信息,对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行合理性分析,寻找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主要分布在心内科(51.96%)与脑病中心(20.67%),年龄40岁以上占96.66%,主要西医诊断2项关联置信度最高为冠心病+心绞痛(97.15%),3项关联为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97.02%),不合理诊断主要为高血压(12.93%)和糖尿病(4.55%);中医诊断均属血瘀证。用法用量方面,单次剂量在药品说明书规定范围内者占98.93%,用药天数集中分布在1~21 d,以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为稀释溶媒的占97.64%。用药记录中,99.26%为联合用药,平均联用8.41种药物。与西药联用频次最高的依次是抗血小板药(72.04%)、调血脂药(64.86%)和脑血管疾病药(60.26%)。出现并发感染时,联用频次最高的抗菌药物为头孢菌素类(8.81%)。与中药联用以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或中药单体注射剂为主(28.93%),其中与天麻素注射液联用频次最高(16.23%)。不良反应报告/事件发生12例,发生率0.24%。适应症、稀释溶媒与联合用药的不合理应用可能是丹红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因素,需进一步实验研究评价这3方面的临床效益与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