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研究60^Coγ射线照射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为未照射组(OGy组)、5Gy、10Gy、20Gy照射组,分别用60^Coγ射线0Gy、5Gy、10Gy、20Gy单剂量照射心肌,在照射后48h:(1)用蛋白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的总蛋白含量;(2)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3)用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腺病毒(AdGFP)感染各组心肌细胞,感染后48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所含的绿色荧光蛋白的平均荧光强度(MFI),间接比较各组心肌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的生成量。结果照射后48h,各照射组心肌细胞中的总蛋白含量较未照射组减低,照射组心肌细胞的绿色荧光强度明显弱于未照射组(P〈0.01),抑制程度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结论60^Coγ射线单剂量照射抑制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的蛋白合成。  相似文献   
92.
为了探讨IL-2单独或联合IL-12体外处理后,G-CSF动员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PBMC)抗肿瘤活性的变化,以NK细胞敏感的K562细胞和NK细胞抵抗的Raji细胞为靶细胞,采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IL-2单独或联合IL-12诱导后G-PBMC的抗肿瘤活性,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诱导前后G-PBMC的细胞表型,研究结果表明:(1)未经处理的G-PBMC的抗肿瘤活性很低;单独应用IL-2诱导24小时即可以增强G-PBMC的抗肿瘤活性,当诱导72小时后G-PBMC的抗肿瘤活性进一步增强;(2)IL-2联合IL-12诱导后的G-PBMC抗肿瘤活性显高于单用IL-2诱导后;(3)IL-2单独或联合IL-12诱导后G-PBMC中CD3,CD8抗原表达增加,而CD56抗原表达仅在IL-2联合IL-12诱导7天后增加,结论提示:IL-2激活的G-PBMC具有显的抗肿瘤活性,联合IL——12诱导后其抗肿瘤活性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93.
慢性髓性白血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为研究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功能,将CML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GM-CSF,IL-4,TNF-α的培养基中培养7-14天。利用流式细胞术对培养细胞进行表型鉴定,通过FITC-DX(FITC标记的葡聚糖)摄入实验,^3H-TdR掺入和MTT实验,以及LDH释放试验,分别检测不成熟DC对外源抗原的摄入能力,成熟DC对外源和内源抗原的呈递能  相似文献   
94.
目的 观察血清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33(IL-33)诊断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北京京都儿童医院收治的50例儿童CVA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治疗的50例支气管炎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入院时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峰流量(PEF)与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TSLP、INF-γ、IL-33指标,并分析四项血清指标联合诊断儿童CVA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VC、FEV1、PE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gE、TSLP、IL-33水平低于对照组,INF-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VC、FEV1、PEF:Ⅰ期>Ⅱ期>Ⅲ期>Ⅳ期,IgE、TSLP、IL-33:Ⅰ期<Ⅱ期<Ⅲ期<Ⅳ期,INF-γ: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95.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对1例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每周1次,剂量为(1.5~1.8)×106 cells/Kg,4周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 两个疗程后,患者腹痛及顽固性腹泻消失,外周血中CD4+/CD8+细胞比例略有增加.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安全的,这种新型疗法可能是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合适选择.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索适宜的锌离子浓度,以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的黏附和增殖.方法 将人骨髓MSC培养于含胰岛素、转铁蛋白和亚硒酸钠的α-MEM中,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硫酸锌.培养72 h后,MTT实验测定490 nm光密度值,观察细胞增殖状态.蛋白印迹杂交比较含锌离子(1×10-5 M)培养体系与未加锌离子培养体系两组细胞纤黏连蛋白含量的差异.结果 MTT结果显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锌离子促进人骨髓MSC增殖,作用呈浓度依赖性,适宜浓度为1×10-5 M;蛋白印迹实验表明,在该浓度刺激下细胞培养72 h后,纤黏连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 锌离子可作为人无血清培养基中的一个成分,可提高入骨髓MSC的贴壁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97.
人CD40-Ig融合蛋白在CHO细胞中的表达与纯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稳定表达CD40-Ig融合蛋白的工程细胞株,获得大量融合蛋白以研究靶向阻断CD40:CD40L途径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策略的应用潜力。方法 自真核瞬时表达载体pIG/40Ig中切下CD40-Fc融合基因,插入pcDNA3.1载体中构建稳定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将该载体转染CHO细胞,G418筛选抗性克隆;夹心ELISA法检测上清中CD40-Ig融合蛋白的表达;Westem blot法鉴定其免疫学活性。利用有限稀释法对筛选出的混合克隆单克隆化。滚瓶法无血清大批培养工程细胞,ProteinA亲和层析法纯化,SDS-PAGE后薄层扫描分析纯度。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该蛋白与Jurkat细胞表面CD40L的结合功能。结果 CD40-Fc融合基因插入pcDNA3.1载体后构建成功稳定表达载体p3.1/40Ig,转染CHO细胞后经2次克隆化获得稳定表达CD40-Ig融合蛋白的基因工程细胞株,命名为p3.1/40Ig,转染CHO细胞后经2次克隆化获得稳定表达CD40-Ig融合蛋白的基因工程细胞株,命名为B2。ProteinA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纯度达95%以上,该融合蛋白可特异结合Jukat细胞表面的CD40L。结论 CD40-Ig融合蛋白可模仿天然分子与其配基结合,为研究靶向CD40:CD40L途径的治疗制剂在防治GVHD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对1例ARCOⅢB股骨头坏死患者,手术过程中局部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7个,随访观察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结果治疗过程顺利,术后无感染及过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9个月,患者髋关节疼痛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髋关节临床症状Harris评分分值由治疗前的63分提高到治疗后的76分,髋关节活动度Harris评分由治疗前分值2.5分提高至4.2分。CT扫描显示损伤局部出现重建性骨修复,低密度区范围缩小,密度增高。ARCO分期由ⅢB改善至ⅢA。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安全有效,本次探索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
背景:课题利用实验室自主研制、已获国家SFDA批准临床试验的重组肝细胞生长因子腺病毒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肝细胞生长因子的促血管新生和抗细胞凋亡以及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功能,通过细胞治疗的手段进行骨损伤修复。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股骨头坏死骨缺损的治疗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材料学体内实验,于2007-09/12在北京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和解放军66400部队骨病专科医院完成。 材料:清洁级26~2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18只,由北京开源兔业养殖场提供。骨基质明胶为上海骁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鉴定成骨和成脂肪能力。18只兔均建立双侧股骨头坏死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6只/组,单纯材料组缺损区仅填塞骨基质明胶,细胞-材料组填塞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骨基质明胶,基因修饰细胞-材料组填塞复合Ad-HGF感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骨基质明胶,各组细胞用量为 107个/缺损,骨基质明胶用量为27 mm3/缺损,修复3个月后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Ad-HGF感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荧光染料二醋酸琥珀酰酯羟基荧光素标记后,氯化钴处理72 h,流式细胞学分析细胞增殖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股骨头坏死的修复效果,Ad-HGF感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低氧损伤能力。 结果:培养的细胞在适当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和成脂肪细胞。修复后3个月组织学分析显示,单纯材料组仅见疏松的纤维肉芽组织填充;细胞-材料组可见致密的纤维肉芽组织填充,其间有较多的新生血管,但未见新生骨组织;基因修饰细胞-材料组多为软骨样组织填充,周围可见新骨带形成。各组Lane-Sandhu骨组织学评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其中基因修饰细胞-材料组评分最高,即Ad-HGF感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备最佳的骨修复能力。培养体系中加入氯化钴后,已增殖的Ad-HGF感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未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 < 0.001)。 结论:在骨缺损模型中Ad-HGF感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强的抗低氧损伤能力,其在体内成骨能力优于未感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应用于缺血性骨坏死的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00.
患儿,女,1岁7月。因两侧颈部及左颞部包块且逐渐增大1个月入院。查体:贫血貌。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如黄豆至蚕豆大小。左颞部可触及一直径约3.0cm包块,质硬且固定。肝脏右肋下3.0cm,脾脏左肋下刚及。辅助检查:Hb102g/L,WBC12×10~9/L,N0.39,L0.38,幼稚细胞0.23,血小板100×10~9/L。骨髓幼稚细胞0.935,淋巴结活检组织象上由未分化淋巴母细胞样细胞构成,巨噬细胞散在于肿瘤细胞之中,呈现星空现象。经COAP方案治疗1个周期后表浅淋巴结消失,骨髓达部分缓解,自动出院。病程5个月出现眼球突出及左侧肢体瘫痪,6个月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