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内科学 | 89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5篇 |
综合类 | 28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3篇 |
出版年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对体外循环(CPB)术后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并探讨其减轻CPB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的机理?方法:在常规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FDP 200 mg/kg?分别在术前?CPB结束后即刻?术后3?6及24 h抽取桡动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6?IL-8的浓度?结果:实验组IL-6?IL-8在CPB结束后即刻,3?6 h血浆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CPB术后24 h仍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FDP可明显减少CPB术后IL-6?IL-8的释放,减轻CPB术后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2.
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手术体外循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升主动脉瘤中,真正意义上的假性动脉瘤并不多见,国内文献报告的也不多。我们从1995~2003年共收治了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0岁,4例均采用右侧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3例深低温、低流量,1例深低温、停循环;手术死亡1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我们认 相似文献
63.
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脏复苏困难是心脏手术中的危急情况 ,而对其处理及时、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现将我们 1995年 9月~ 2 0 0 1年 9月 16例心脏复苏困难的处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16例 ,男 6例 ,女 10例。年龄 8个月~ 5 3岁 ,平均 (2 8 6± 7 6 )岁。体重 9~ 6 7kg,平均 (46 4±8 2 )kg。病种见表 1。表 1病例 临床诊断复苏困难原因复苏措施 复苏结果手术结果1MVR瓣周漏术前心脏停跳延长体外循环时间失败死亡急性肺水肿术中缺血时间长2先天性AS、AVR左室壁 (2 2mm)左心支持、按… 相似文献
64.
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损伤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的损伤情况。方法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defect,ASD)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患者共4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实验组在浅低温(31~34℃)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施术;对照组在冷晶体停搏液停跳、中度低温(28~30℃)体外循环下手术。比较两组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胸腔引流量和术后住院日数;分别在术前,术后2、6、24小时采集两组动脉血标本,检测血清中AS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kinaseMB,CK MB)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分别在心内操作开始和结束时剪取小块右心房组织,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并测量线粒体横截面积。结果实验组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胸腔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或P<0.01),术后住院日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ST、CK MB活性均较术前明显升高,而以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或P<0.01);SOD活性均较术前降低,对照组降低较实验组明显(P<0.05)。实验组心内操作完毕时心肌超微结构改变不明显,线粒体横截面积明显较对照组为小。结论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损伤较轻。 相似文献
65.
手术治疗5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患者,均经B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认为本病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汇总静脉和左房的吻合口要足够大,术中在左心耳尖端缝1针牵引线牵拉可充分暴露术野,停止体外循环后左室压高者可部分放开垂直静脉。术后延长辅助呼吸时间并应用呼气末正压,限制液体入量为术后顺利过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6.
本文报告10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经在低温阻断循环下施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均成活。其中9例术后平均9.5天康复,1例术后发生中度脑损害,经高压氧治疗基本康复。作者认为,准确可靠的降温、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维持及正确应用甘露醇等脑脱水剂,对预防脑损害的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模仿临床灌注程序,探讨热休克预处理(HSPT)诱导HSP70mRNA产生的高效性以及对冷停搏心脏在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16 随分为HSPT组(n=8)和对照组(n=8)建立Langendorff离体鼠心等容收缩模型,平衡灌流30分钟后,分别用42℃和37℃的含氧停搏液灌注15分钟后 然后冷停搏100分钟,再灌30分钟,持续测定左室压力心率乘积(RPP)和±dp/ 相似文献
68.
69.
体外循环中抑肽酶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抑肽酶的临床研究(对照组8例;抑肽酶组8例),结果显示:抑肽酶能有效地保护血小板的功能,显著降低内皮细胞的活化,减少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及肺泡内粒细胞积聚,从而达到减轻肺损伤保护肺功能的目的,为一简便有效的肺组织损伤保护剂。 相似文献
70.
腋下微创切口手术入路应用解剖与动脉导管结扎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腋下微创纵直切口在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中的局部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腋下腋中线微创小切口,长约4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背阔肌前沿与胸大肌后沿之间,既显露薄薄的前锯肌。纵切前锯肌显露第4肋骨,经第4肋床或第4肋间隙进入胸腔。结果:66例6月~10岁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经微创切口实施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无手术并发症,也无手术死亡。均未输血,住院3~9d痊愈出院。结论:在熟练掌握局部解剖的基础上,腋下微创切口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是安全可行的。此切口具有损伤小,术后痛苦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切口疤痕小、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