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4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64篇
皮肤病学   42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30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1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报告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例1男,37岁,左侧肩部红色斑块20年;例2女,64岁,左侧腹股沟包块7年。皮损组织病理均示真皮全层大量的梭形肿瘤细胞,排列成席纹状或漩涡状,部分肿瘤细胞核大、深染,部分核分裂。均诊断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相似文献   
82.
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1岁。躯干、四肢近心端褐色斑2月。皮损首先发生在腹部,无自觉症状,病程中无红斑期。查体见躯干、四肢近心端泛发性褐色斑,上无明显鳞屑。背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部色素轻度增多,真皮乳头层散在嗜色素细胞。诊断: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  相似文献   
83.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一般特指以红斑、鳞屑为主要损害的炎症性皮肤病,通常包括银屑病、副银屑病、玫瑰糠疹、扁平苔藓等。依据损害可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类,依据病程进展还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事实上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具有病种及病因复杂、多为描述性诊断、治疗困难、反复迁延的特点。当红斑鳞屑样损害很难符合常见疾病诊断时,思路上要扩大,可能为过敏性、系统性或感染性疾病,甚至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84.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患者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其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方法对387例支原体培养阳性的STD患者的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支原体感染患者中,以20~40岁患者为主要感染人群,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别;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为主要病原体;在对9种药物进行的药敏试验结果中,交沙霉素、美满霉素及强力霉素敏感率较高,依次为94.06%、88.89%、86.82%,对克林霉素、阿齐霉素及罗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对于Uu和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感染,临床医生应当结合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生素.目前重庆地区Uu和Mh感染的治疗可以首选交沙霉素及半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5.
目的 研究CTLA4Ig在银屑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 ,PBMCs)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PBMC标本取自 3 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 2 0名健康献血者 ,利用植物血凝素 (phytohemagglutinin ,PHA)、脂多糖(lipopolyaccharide ,LPS)、金葡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enterotoxinB ,SEB)刺激增殖 ,在加入或未加入CTLA4Ig情况下 ,观察细胞形态并检测 3 H TdR掺入量。结果 显示CTLA4Ig对PHA、LPS有抑制作用 ,并呈剂量依赖关系 ;而CTLA4Ig浓度只有高于 5 μg/ml时 ,对SEB才有抑制作用 ,且可完全抑制。 结论 CTLA4Ig对PHA、LPS、SEB刺激下的银屑病PBMC增殖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反应模式不一致  相似文献   
86.
目的 了解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以2010年1月1日至9月30日,对临床确诊为CU的535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录入EpiData数据库,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到有效问卷535例,其中男性204例,女性331例,年龄(34.4±1...  相似文献   
87.
急性或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感染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涉及到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感染的类型包括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局部感染和全身性感染等[1].到目前为止,感染引发荨麻疹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证据,其机制也不十分清晰.积极抗感染治疗对缓解荨麻疹的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的价值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就有关问题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8.
游弋  郝飞 《免疫学杂志》2005,21(6):54-56
T细胞受体/CD3复合体(TCR/CD3)与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的组织相容复合物(MHC)抗原肽发生交连是T细胞特征性识别抗原,活化细胞、传导信号并发生抗原特异免疫反应的重要起始途。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TCR/CD3信号传导异常是T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基础。本就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TCR/CD3信号转导异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9.
尹锐  郝飞 《免疫学杂志》2005,21(Z1):77-81
经数十年的研究发现HIV—ITat蛋白的转导域具有穿膜活性,能将外源性的生物学分子如多肽、寡核苷酸、DNA、蛋白、质粒甚至颗粒性物质携带入多种哺乳动物活细胞质膜及核膜,并且对细胞不会产生毒副作用。尽管其穿膜途径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却不影响其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HIV-ITat蛋白转导域的发现及应用,为生物学研究领域开辟了一条新的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90.
目的 以长片段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技术(LongSAGE)寻找酵母相和菌丝相生长的白念珠菌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采用LongSAGE方法,分别构建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细胞Long—SAGE标签文库,比较文库获得不同菌相生长白念珠菌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成功构建了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细胞的LongSAGE标签文库,比较文库获得了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细胞间差异表达的单基因匹配标签。结论 用LongSAGE方法较完整地获得了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细胞基因表达谱及其丰度的量化信息,文库间比较可获得不同菌相生长白念珠菌差异表达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