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世界的逻辑构造推出世界的基石构造。世界的基石构造本质上是实践物质基石体系。理论的产生分为客观实践、理论推理。理论的检验分为直接检验、间接检验。心脏系统的原创模型趋近心脏系统的原创原型,两者是中医临床的质的统一,都能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基石哲学、意象思维与旁推比类在中医心脏系统理论的构建中是关键。实践物质基石体系的自然物质层次结构基石的子系统的心脏系统基石实践,产生心脏系统的医学生物物质的理论:医学生物物质的心脏系统是红骨髓-心脏-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实践物质基石体系的心脏基石推理的主血、藏神、识神的心脏系统功能到实践物质基石体系的自然物质层次结构基石的子系统的心脏系统基石实践的红骨髓-心脏-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医学生物物质的心脏系统功能,是从中医临床到医学物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2.
<正>运动与免疫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运动免疫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进一步探讨运动与免疫的关系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为探讨运动性免疫抑制产生的机理及相关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研究打下了基础。本文综述近十几年来运动与免疫方面的研究资料,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1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的生物学特性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是一个分子量为170 kD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也叫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5(MAPKKK5),是MAPKKK家族成员之一,是由Wang等〔1〕1996年分离出来。ASK1是氧敏感性蛋白激酶,它的激活是缺氧引起凋亡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在氧气缺乏时,原来结合在ASK1上的小分子蛋白Trx,在氧化还原反应后与其分离,此蛋  相似文献   
24.
目的:建立大鼠失用性肌萎缩的动物模型,观察固定后不同时间电刺激治疗对模型鼠股四头肌肌力和诱导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3在华南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进行。在预备性动物建模成功的基础上,将125只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5组(n=25):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②24h,1,2,3周电刺激组:均采用长腿石膏固定法,使大鼠膝关节固定,各组分别在固定后24h内,1,2,3周时进行电刺激治疗。电刺激采用T90-Ⅱ电脑电刺激肌肉力量训练器,波形为方波,电流强度为5mA,刺激时间为10min/d,隔天进行。分别于实验前和固定后1,2,3,4周各周末采集股四头肌肌力、诱导肌电图放电水平。结果:12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放电水平:正常对照组的在4周期间并无明显变化;其他各组均从第2周发生显著下降,至第4周,24h,1,2,3周电刺激组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下降了21.26%,34.65%,45.67%,和55.12%,实施电刺激越早,降低幅度越小。②肌力:正常对照组的在4周期间并无明显变化;其他各组均从第2周发生显著下降,至第4周,24h,1,2,3周电刺激组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下降了28.97%,53.10%,61.38%,和达66.90%,实施电刺激越早,降低幅度越小。结论:①大鼠的肌力和肌电图放电水平会随固定时间延长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且下降的幅度随固定时间延长而加大。②电刺激并不能完全防止肌力和肌电图放电水平的下降,但可以有效缓解下降的速率。③在固定后电刺激治疗实施得越早,肌肉功能降低的速率越慢,降低的幅度越小。  相似文献   
25.
补体系统对有氧运动的免疫应答与适应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实验旨在观察补体系统在有氧运动影响下的应答性特征及适应性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可能机理。受试者为16名未经运动训练的大学女生,连续从事有氧运动8周,结果发现,C3和C4几乎不受一次性负荷影响,且随有氧运动进行,在前4周逐步降低,第6周出现一过性回升,但随即跌至更低水平。表明机体在有氧运动初期有一个免疫低下期。这些现象与运动应激与适应过程中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6.
在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各种机制中,终末分化的中性粒细胞是“快速反应部队”,战斗在最前线。经典的杀菌机制是:在细胞因子的趋化作用下进入感染的部位,并在感染部位被激活,吞噬病原体形成吞噬小体。吞噬小体通过二方面实现杀菌效应:一方面形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吞噬小体形成后,NADPH氧化酶即被转运安装到小体的膜上,催化电子向氧转移而形成超氧阴离子O2-,由O2-又可生成H2O2和O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