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21.
22.
脊髓损伤后脊髓自由基和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脊髓内自由基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变化,以探讨自由基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42只健康家兔采用改良式Allen氏法造成脊髓损伤模型,测定其损伤后12h、48h、3d、7d、14d及21d脊髓组织内自由基含量和超氧化物岐化酶的活性。结果:脊髓损伤后,MDA在24h内显著升高,7d达最高峰,升幅达90%,并随之逐渐下降;伤后SOD活性显著下降,3d时达最低,降幅达54%,随后并逐渐回升。结论:自由基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参与了脊髓继发性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3.
外源性供氧对脊髓损伤后继发性脊髓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外源性供氧对脊髓损伤组织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Allen法于兔L2 椎体水平造成急性脊髓损伤。对照组不予治疗 ,携氧复合液治疗组和复合液治疗组兔分别在伤后 30min开始给药。于伤后 48h、3、7d、4周分别从各组中取 5只兔 ,进行脊髓组织含水量、丙二醛(MDA)及形态学观察。结果 伤后 48h、3、7d携氧复合液组伤段脊髓组织含水量分别为 (69.1 4±0 .92 ) %、(71 .93± 0 .87) %、(71 .63± 1 .0 1 ) % ;脊髓组织MDA含量分别为 (2 8.54± 5 .98) μmol/g、(2 7.81± 3 .64) μmol/g、(2 6.1 4± 4 .2 6) μmol/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组织形态学检查携氧复合液组的病理改变较对照组轻。结论 脊髓损伤后早期外源性供氧对继发性脊髓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加单切口椎体钉棒联合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0月,对2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病灶清除加单切口椎体钉棒联合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行抗结核治疗。男14例,女8例;年龄18~66岁,平均42岁。病程2~16个月,平均6个月。双节段16例,其中T7、83例、T8、91例、T9、103例、T11、122例、L1、24例、L3、43例;三节段6例,其中T7~92例、T11~L11例、L2~43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50±0.63)分;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修订的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4例,D级9例,E级7例。结果术后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5.2个月。1例于术后1个半月发生切口感染,经相应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无脊髓损伤加重及脑积液漏等并发症发生。X线片及CT示患者椎间隙均达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5.2个月。患者术后红细胞沉降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2.90±1.00)分及(2.60±0.81)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C级2例,D级5例,E级15例。结论单切口椎体钉棒联合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创伤小,能有效恢复脊柱稳定,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5.
外源性供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外源性供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保护受损伤脊髓 ,促进其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采用Allen’s法于兔L2 椎体水平造成急性脊髓损伤。对照组不予治疗 ,治疗组分别在伤后 3 0min开始给药。于伤后 12h ,测定脊髓组织丙二醛 (MDA)及SOD活性 ,四周后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联合应用外源性供氧和SOD ,在抑制MDA生成 ,增强SOD活性方面较单一用药显著 (P <0 0 5 )。伤后四周末外源性供氧组 (2 9± 1 1)级 ,SOD组 (2 8± 1 2 )级 ,联合用药组 (3 1± 0 8)级 ,对照组 (1 1± 0 9)级 ,三个治疗组的肌力恢复均好于对照组 (P <0 0 5 )。组织形态学检查联合用药组的病理改变较单一用药组轻。结论 脊髓损伤后早期外源性供氧和SOD协同作用 ,能有效抑制脊髓损伤后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对继发性脊髓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6.
脊髓损伤的实验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就脊髓损伤实验性研究及进展作一简要综述。1 脊髓损伤模型11 脊髓撞击模型 1911年Allen[1]采用重物坠落首次在实验动物上复制脊髓损伤模型,这是实验性脊髓损伤研究的开始。在目前的实验研究中,许多学者对Allen法作了改进,因而出现了许多改良的Allen法。12 脊髓压迫模型 1953年Tarlov[2]等首次发表了脊髓压迫损伤的实验动物模型。1980年Hukuda[3]采用环套制造动物模型。13 脊髓缺血模型 近年来的研究[4]采用各种不同手段(如:压迫、钳夹、气囊阻塞、结扎、电烧等。)阻断主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脊…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应用Pathon改良软组织手术治疗先天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应用改良Pathon手术治疗先天性髌骨脱位4例.手术采用有限膝前正中皮肤切口,综合组织瓣并髌腱搭扣重叠缝合,广泛内侧组织瓣转移.结果 4例患者进行了为期1.5~2年(平均 20个月)随访,术后无手术并发症,未发生术后再脱位和半脱位.体检及影像学检查示异常步态消失,髌骨轨迹良好,膝外翻和屈曲畸形得到良好改善.结论 Pathon改良法较先前术式手术游离面小,创伤小,操作简单,无需行骨性手术,瘢痕形成少,美观,易为患者接受,是治疗先天性髌骨脱位的一种值得推荐的术式.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从组织学上观察外源性供氧对兔急性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Allen's法于兔L2椎体水平造成急性脊髓损伤.对照组不予治疗,治疗组分为三组分别在伤后30、60及90分钟开始给予外源性供氧治疗,于伤后四周取伤段脊髓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伤后30及60分钟治疗组髓鞘结构大致正常,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变性、坏死、灰质出血范围轻于对照组.结论:外源性供氧能保护脊髓的结构,从而减轻或防止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30.
丹参对脊髓损伤后伤区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应用丹参对兔脊髓损伤 (SCI)后伤区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探讨丹参对脊髓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5 8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 ,随机分成四组 ,A组 10只 ,作为正常组 ;B、C、D组各 16只 ,分别作对照组、地塞米松 (Dex)治疗组和丹参治疗组。比较脊髓损伤前后及应用Dex、丹参治疗后伤区血流量 (SCBF)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脊髓损伤后 ,SCBF下降 ,血液粘度(ηb)、纤维蛋白原 (Fib)、细胞聚集指数 (RAI)增高。Dex对脊髓SCBF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的改善不明显 ,而使用丹参治疗后 ,脊髓SCBF增高 ,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丹参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且疗效较Dex明显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