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3篇
临床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4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finger-force regulation can help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nerve-muscle force, as well as assist in motor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robot hand designs. In the present study, 11 healthy volunteers performed a different target force-tracking task, which involved the index finger alone, index and middle finger together, and the combination of four fingers (i.e., index, middle, ring, and little). The target force trace corresponded to 3 levels of 20% maximal voluntary changes (MVC), 30% MVC, and 40% MVC in 20 seconds. In the test, an unexpected single 120% motor threshol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was applied to the primary motor cortex (M1) during force tracking. Results revealed that peak force change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background force and the number of involved task finger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M1 neural activities correlate with finger-force production, and M1 plays a role in finger-force control. Moreover, different neuronal networks were required for different finger patterns; a complicated task required multi-finger combinations and a complicated neuronal network comprised a large number of neurons.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氨茶碱被无创、定位释放于健康人胃肠道特定部位(近端小肠)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用自主研制的消化道药物定位释放胶囊系统,将150 mg氨茶碱无创、精确的定位释放在志愿者的近端小肠内,用TDx测定氨茶碱的血药浓度,计算机拟合房室模型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氨茶碱于志愿者近端小肠内定位释放的时效曲线符合一室模型,ρmax为3.6 mg·L-1,tmax为1.89 h,t1/2为6.8 h,AUC为42.87 mg·h·L-1。结论氨茶碱于近端小肠定位释放后吸收很快且有很好的吸收。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提高医院影像科工作效率,完善影像科数字化工作流程,解决工作中调阅图像速度慢,安全性无法保障等问题。方法采用2台高配置服务器及1套光纤磁盘阵列柜作为硬件基础,利用虚拟化高可用群集、分布式资源调度等技术,对PACS的整体架构进行调整。结果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实现系统软硬件资源的灵活分配,解决了原系统并发数据请求的瓶颈。避免了因系统性能低下引起影像科工作效率下降。结论虚拟化在医疗信息方面的初步应用和取得的成效,对虚拟化的优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虚拟化将在未来医学信息领域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4.
利用MEMS技术加工具有特殊材料和结构的微通道阵列模拟毛细血管网络,从而实现了一种新的基于硅基微通道的红细胞流变学测量芯片系统的研究,整个系统具有血液流过数据(图像、流速、流过参数等)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功能。系统结合相关学科的先进性,有助于医疗、生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的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5.
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与指力相关的指浅屈肌(FDS)活动模式.设计了食指6、8、10、12 N等4个不同力量等级的单指压力实验,采用6×2(行×列)阵列电极采集8名受试者(男件4名,女性4名,年龄20~24岁)FDS的6通道sEMG信号,提取各通道sEMG信号特征值RMS,分析RMS与力量水平和FDS解剖位置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随着食指力量水平的增大,各通道sEMG信号RMS均呈现递增趋势;相同力量水平下,FDS不同空间解剖位置处RMS幅值有显著性差异,处于FDS中间解剖位置的两通道sEMG信号RMS,对力量水平的敏感度几乎为其他通道的两倍.结果表明,FDS同一功能分区内,激活强度随手指力量水平的增加而呈现递增趋势;不同解削位置激活强度差异性较大,对运动单位的募集具有空间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测定比格犬血浆中低浓度的盐酸二甲双胍,研究盐酸二甲双胍在消化道各部位的吸收情况.方法 采用DikmaDiamonsil 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10.0 mmol·L<'-1>磷酸二氢钠水溶液(含7.5 mmol·L<'-1>十二烷基磺酸钠,pH5.5)(32∶68),柱温30℃,检测波长235 nm,流速1.0 ml·min 1,内标法检测.结果 盐酸二甲双胍与内标分离良好,线性范围0.05~4.0 μg·ml<'-1>;在比格犬的胃、小肠和结肠3个部位释药得到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差异明显.结论 所建方法 灵敏、准确度好,测定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携带人mda-7/IL-24基因的溶瘤腺病毒SG600-IL24对肝癌细胞选择性杀伤效应的机制。方法:构建携带人mda-7/IL-24基因的溶瘤腺病毒SG600-IL24后,用其分别感染肝癌细胞株HepG2、HCCLM3和正常肝细胞株L02。用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感染后,各细胞株STAT3以及其信号通路下游相关信号分子基因与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成功构建携带人mda-7/IL-24基因的溶瘤腺病毒SG600-IL24载体。SG600-IL24感染后,3种细胞的mda-7/IL-24基因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均P0.05)。两种肝癌细胞感染后,STAT3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其下游信号分子c-myc、Bcl-xl、Bcl-2、cyclin D2、survivin、MMP-2、MMP-9、XIAP、OPN、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Bax表达明显上调,均呈一定的时间依赖趋势(均P0.05);p-STAT3蛋白在感染后上升,并在感染2 h达到峰值,随后下降。感染后,L02细胞中未见STAT3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表达的变化(均P0.05)。结论:携带人mda-7/IL-24基因溶瘤腺病毒SG600-IL24选择性杀伤肝癌细胞的机制可能与其选择性抑制肝癌细胞STAT3信号通路,而对正常肝细胞不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MIF-AS1(lncRNA MIF-AS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法检测lncRNA MIF-AS1在94例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以及在不同肝癌细胞株与正常肝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将肝癌细胞分别转染lncRNA MIF-AS1干扰序列(沉默组)、lncRNA MIF-AS1模拟物(过表达组)、阴性对照组序列(对照组)后,观察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变化,以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分子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lncRNA MIF-AS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均P0.05)。lncRNA MIF-AS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AFP水平、肿瘤大小、门静脉微癌栓、TNM分期明显有关(均P0.05)。lncRNA MIF-AS1高表达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明显低于lncRNA MIF-AS1低表达患者(均P0.05);lncRNA MIF-AS1表达是患者无瘤生存率与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细胞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沉默组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明显降低,上皮表型分子E-钙黏附蛋白表达升高,间质表型分子N-钙黏附蛋白及波形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过表达组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明显增强,E-钙黏附蛋白表达降低,N-钙黏附蛋白及波形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结论:lncRNA MIF-AS1在肝癌中表达升高,其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差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促进EMT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q 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手术切除的HCC及对应癌旁组织标本中CDC6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分析CDC6的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关系。结果:HCC组织中CDC6的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应癌旁组织,q RT-PCR结果定量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C6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卫星结节有关(均P0.05);CDC6高表达的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低于CDC6低表达患者(均P0.05);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CDC6是影响HCC患者无瘤生存率(HR=1.089,95%CI=0.986~1.186,P=0.033)及总生存率(HR=2.441,95%CI=1.128~3.652,P=0.012)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CDC6在HCC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CDC6可能参与HCC发生及进展,并可作为判断肿瘤复发及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