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观察静脉壁中纤溶相关因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及消退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变化,揭示t-PA、PAI-1在DVT成和消退中的作用.方法 50只体质量为2.0~2.5 kg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4)和模型组(n=46).模型组采用钳夹双侧股静脉+石膏固定双下肢建立兔DVT模型,建模后每24 h行B超监测血栓形成状况.根据建模后预设的时间点及血栓状态的不同,再将模型组分为8个亚组:建模后4 h、8 h、12 h、1 d(无血栓形成)、1 d(有血栓形成)、3 d、5 d、7 d;在各相应的时间点取4只兔处死切取股静脉壁,用SYBR Green I 核酸凝胶染液荧光实时定量PCR及ELISA检测股静脉组织中t-PA、PAI-1 mRNA、蛋白在兔DVT模型建模后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有1只兔因麻醉过量死亡,49只进入实验组.创伤后24 h,经B超监测,模型组血栓形成率为72.73%(24只);血栓栓子随造模后时间延长逐渐缩小机化;从第5天开始经B超监测模型组血栓形成的血管腔有断续血流信号.与对照组相比,t-PA mRNA、蛋白在造模后4、8、12 h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12 h下降到最低点(P<0.01),在血栓形成后1 d升高至对照组水平(P>0.05),3、5 d继续升高(P<0.05),5 d达到高峰(P<0.01),7 d再次回落至对照组水平(P>0.05);与t-PA变化相反,PAI-1 mRNA、蛋白在造模后4、8、12 h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12 h达到最高点(P<0.01),血栓形成后1、3、5 d逐渐下降(P<0.05),3 d下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5 d到最低点(P<0.01),7 d再次升高至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 t-PA、PAI-1参与了DVT形成过程;在血栓形成后,t-PA、PAI-1参与了血栓的溶解、机化再通过程.  相似文献   
52.
背景:目前调控静脉内皮细胞、血小板、炎性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促进局部深静脉血栓微环境形成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仍未发现早期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可靠方法。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kappa B1和组织因子在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将6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模型组采用股静脉钳夹联合下肢石膏制动构建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于造模后2.5,25 h,解剖股静脉观测血栓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将模型组分为:血栓形成前组(造模后2.5 h)、血栓形成组和血栓不形成组(造模后25 h)。取各组股静脉内皮组织,采用基因芯片筛查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进一步采用real-time PCR进行验证。 结果与结论:基因芯片分析及real-time PCR结果均发现,造模后2.5 h,血栓形成前组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 B1和组织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造模后25 h,血栓形成组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 B1和组织因子表达明显高于血栓形成前组、血栓不形成组和对照组(P < 0.05)。提示局部静脉内皮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 B1和组织因子表达水平上调可能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3.
恒古骨伤愈合剂促进胫骨下段骨折术后愈合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院在1999—2004年间采用恒古骨伤愈合剂口服液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术后患者72例,并和同期以三七伤药片治疗的54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证明恒古骨伤愈合剂在缓解胫骨下段骨折术后疼痛、肿胀和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4.
脊柱外科病例管理及功能评定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开发适合脊柱外科医师需要的数字化病历管理系统。方法:基于中文Windows XP系统.运用Access2002进行开发。结果:该系统可以快捷建立、编辑和储存文本、图片、音像、影像和统计资料,并集成了脊柱外科通用的疾病诊断分类、创伤评分、功能判断、生活质量评估标准,以及运动系统正常的生理学、解剖学测量标准,治疗方案模拟系统和疗效评价系统等。通过Internet,该系统还可实现远程医疗合作、远程科研合作和远程病例随访。结论:该系统功能强大,性能稳定,有助于提高脊柱外科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5.
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恶性肿瘤仍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50亿人口中每年死于癌症500多万人,平均每分钟死亡10人。在我国大城市中,癌症居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占死亡数量的1/4。 肿瘤的临床及病因学研究表明,对肿瘤的治疗不能仅满足于专科局部的治疗方法,而应当从全身入手,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共同和交替使用的综合疗法。自8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56.
目的:在已有的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创伤后兔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昆明医学院外总教研室进行。8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骨折、创伤、固定和空白4组,造模前用高频彩色超声机观测左下肢伸直位和屈髋屈膝位时股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变化,造模后第7天分别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血栓、静脉内皮和内膜变化,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DVT发生率骨折组为78,95%与创伤组80.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固定组(30.00%)和空白组(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固定组与空白组DVT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光镜与电镜检查显示骨折组、创伤组静脉内皮和内膜受损程度较固定组严重,固定组又较空白组严重;血栓栓塞部位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③彩超显示左下肢伸直位时血流量为(0.0637±0.0152)cm3/s,屈髋屈膝位时为(0.0229±0.0107)cm3/s;左下肢伸直位时血管内径为(0.16±0.04)cm,屈髋屈膝位时血管内径为(0.10±0.04)cm,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④Logistic回归OR创伤=6.000。结论:创伤、固定和体位在兔创伤性肢体DVT的发生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创伤因素尤为关键;炎症与DVT有一定关系,但这  相似文献   
57.
背景:目前调控静脉内皮细胞、血小板、炎性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促进局部深静脉血栓微环境形成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仍未发现早期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可靠方法。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kappaB1和组织因子在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6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模型组采用股静脉钳夹联合下肢石膏制动构建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于造模后2.5,25h,解剖股静脉观测血栓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将模型组分为:血栓形成前组(造模后2.5h)、血栓形成组和血栓不形成组(造模后25h)。取各组股静脉内皮组织,采用基因芯片筛查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进一步采用real-timePCR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基因芯片分析及real-timePCR结果均发现,造模后2.5h,血栓形成前组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B1和组织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后25h,血栓形成组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B1和组织因子表达明显高于血栓形成前组、血栓不形成组和对照组(P〈0.05)。提示局部静脉内皮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B1和组织因子表达水平上调可能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