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心肺复苏教学为例,详细描述了以PBL为基础的模拟化教学模式应用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以及采用该模式获得的良好教学效果。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该模式具备较多优点,更利于急诊教学目标实现,可望在急诊医学教学中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42.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淡豆豉抗抑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通路,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CNKI、TCMSP、TCMIP检索并筛选淡豆豉抗抑郁潜在活性成分;运用PharmMapper服务器预测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蛋白对应的基因名;运用DrugBank、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检索抗抑郁作用靶基因,并将活性成分靶点相互映射获得淡豆豉活性成分抗抑郁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下载靶蛋白相互作用数据,与获取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淡豆豉–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运用DAVID数据库分析潜在靶点的基因本体(GO)分子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最后利用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对药物有效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预测获得淡豆豉主要活性成分8个,作用靶点396个,与抑郁症交集潜在靶点334个,GO分子功能和KEGG通路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以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小分子量G蛋白(Ras)信号通路、叉头框蛋白(FoxO)信号通路等多个信号通路。将关键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对接,其中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与大豆苷元结合能力较好;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与木犀草素、槲皮素结合能力较好;HSP90-α热休克蛋白(HSP90AA1)与黄豆黄素结合能力较好。结论 淡豆豉以多种活性成分、多个作用靶点和途径发挥其抗抑郁作用,为淡豆豉在临床上用于抑郁症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3.
目的 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及年轻化的趋势,而市面上的颈部康复设备普遍存在智能化不足,体积过大或者是使用场合受限等情况。笔者提出一种穿戴式颈椎外骨骼控制装置,对实现其功能的控制系统进行研究。方法 可穿戴式颈椎外骨骼结构基于6连杆Stewart(斯图尔特)结构设计,包括电机驱动模块、固定支撑模块和活动关节组件。试制机械实验样机,重点对其控制系统的人机交互、动力驱动及主控制等模块进行设计与系统集成,并对实验样机进行功能测试。结果 穿戴式颈椎外骨骼控制装置能够实现纵向牵引和前屈/后伸15°/30°、左/右侧屈20°/-20°、左/右旋转15°/-15°等三维运动。该控制系统运动康复试验符合人体颈部康复训练相关舒适范围。结论 实验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实现穿戴式颈椎外骨骼控制装置牵引与3个自由度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功能,运动范围达到预期要求,证明了该穿戴式颈椎外骨骼控制系统原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4.
目的:通过与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比较,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3在昆明医学院外科总论实验室完成。新西兰大白兔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只。采用自制击打装置,建立兔骨折和创伤模型。骨折固定组兔造模后骨折,创伤固定组兔造模后不骨折,单纯固定组兔不造模,3组均行石膏外固定。于处理后7d各组兔分别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兔左股静脉血栓进行检测,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3组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磁共振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第7天骨折固定组和创伤固定组各2只血栓阳性,单纯固定组未发生。②组织学观察:骨折固定组和创伤固定组第7天均可见股静脉血栓形成,单纯固定组均未见血栓形成。结论:磁共振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磁共振血管造影可作为临床检测深静脉血栓的另一种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5.
An increasing trend of morbidity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TF) appears along with thecoming of aged population, with additional influ-ences brought in by trauma ,operation and motionstatics , which causes the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occurrenc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dayby day ,and therefore the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onal DVTin ITF patients has become an i mpor-tant and often faced task for the orthopaedic de-part ment . It has been found in clinical practicethat Osteoki…  相似文献   
46.
卡是苗在哮喘治疗中应用的免疫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篇综述讨论了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和减毒卡介苗的免疫调节机制,从免疫学角度阐述了它们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减毒卡介苗作为免疫调节在剂哮喘防治中应用的可能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7.
目的:在已有的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创伤后兔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昆明医学院外总教研室进行。8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骨折、创伤、固定和空白4组,造模前用高频彩色超声机观测左下肢伸直位和屈髋屈膝位时股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变化,造模后第7天分别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血栓、静脉内皮和内膜变化,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DVT发生率骨折组为78,95%与创伤组80.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固定组(30.00%)和空白组(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固定组与空白组DVT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光镜与电镜检查显示骨折组、创伤组静脉内皮和内膜受损程度较固定组严重,固定组又较空白组严重;血栓栓塞部位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③彩超显示左下肢伸直位时血流量为(0.0637±0.0152)cm3/s,屈髋屈膝位时为(0.0229±0.0107)cm3/s;左下肢伸直位时血管内径为(0.16±0.04)cm,屈髋屈膝位时血管内径为(0.10±0.04)cm,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④Logistic回归OR创伤=6.000。结论:创伤、固定和体位在兔创伤性肢体DVT的发生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创伤因素尤为关键;炎症与DVT有一定关系,但这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重组葡激酶对脑微血管白血栓的溶栓效果. 方法: 将44只金黄地鼠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尿激酶对照组和3个重组葡激酶试验组(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9 000葡激酶单位/kg、 27 000葡激酶单位/kg、 81 000葡激酶单位/kg) 动物静脉注射血卟啉钠后, 用He-Ne激光照射目标血管形成白血栓. 分别用生理盐水、尿激酶和不同剂量的重组葡激酶作为溶栓药进行静脉点滴, 记录并分析溶栓、再栓及出血等情况. 结果: 重组葡激酶三个剂量组溶栓效果与40万IU/kg剂量的尿激酶组与尿激酶相当, 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差异(P<0.01), 各重组葡激酶组和链激酶组间无差异. 在出血时间方面, 各重组葡激酶组和链激酶组都较生理盐水组有明显延长(P<0.01)高剂量重组葡激酶组较尿激酶组明显延长(P<0.01), 其余二组与尿激酶组相当(P<0.05). 再栓的情况除27000葡激酶单位/kg组稍少外, 另外两个重组葡激酶组与尿激酶组相似. 结论: 在本实验剂量范围内的重组葡激酶可以一定程度地溶解富血小板血栓, 其溶栓效果与40万IU/kg剂量的尿激酶相似.  相似文献   
49.
背景:目前调控静脉内皮细胞、血小板、炎性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促进局部深静脉血栓微环境形成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仍未发现早期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可靠方法。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kappaB1和组织因子在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6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模型组采用股静脉钳夹联合下肢石膏制动构建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于造模后2.5,25h,解剖股静脉观测血栓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将模型组分为:血栓形成前组(造模后2.5h)、血栓形成组和血栓不形成组(造模后25h)。取各组股静脉内皮组织,采用基因芯片筛查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进一步采用real-timePCR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基因芯片分析及real-timePCR结果均发现,造模后2.5h,血栓形成前组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B1和组织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后25h,血栓形成组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B1和组织因子表达明显高于血栓形成前组、血栓不形成组和对照组(P〈0.05)。提示局部静脉内皮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B1和组织因子表达水平上调可能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恶性肿瘤仍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50亿人口中每年死于癌症500多万人,平均每分钟死亡10人。在我国大城市中,癌症居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占死亡数量的1/4。 肿瘤的临床及病因学研究表明,对肿瘤的治疗不能仅满足于专科局部的治疗方法,而应当从全身入手,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共同和交替使用的综合疗法。自8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