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患者 :女 ,6 0d。孕母 38周B超检查时 ,发现胎儿腹腔有肿物。患儿B超检查示 :双侧卵巢囊肿 ,部分区域伴钙化。遂以“先天性卵巢囊肿”入院。检查 :在左下腹可触及一肿块 ,余未见明显异常。于 1年半前 ,患儿母亲第一次妊娠时 ,孕 4个月即胎死宫内 ,引产后证实为畸形儿。母亲弓形虫抗体IHA检查阳性 ,用螺旋霉素治疗 4个月后阴转并停药。家中有长期养猫狗的习惯。患儿采用腹腔镜手术 ,术中发现双侧卵巢均见有体积为 3.5cm× 3.0cm×3.0cm的囊性肿物 ,左侧卵巢呈 2 80°扭转。继而行左卵巢切除及右卵巢囊肿剥离术。病理检查 :囊性肿…  相似文献   
42.
反复腹痛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 (H· pylori)可定植于胃窦和 (或 )胃体 ,致慢性活动性胃炎 ,且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为了解儿童 H· pylori感染的临床特点 ,我院对反复腹痛发作的患儿进行了H· pylori感染的检测。研究对象 :选择于 1997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2月在我院消化门诊就诊和同期住院的患儿 2 5 8例 ,年龄 3岁 3个月至 14岁 ,反复腹痛 1个月以上 ,无腹部外科疾病病史 ,并排除伴有呼吸、心脏、肌肉、肝胆、胰腺、肾脏及神经系统疾病者 ,同时病情叙述清楚、病史可靠者。入选病例中 ,男112例 ,女 14 6例 ,均表现为腹痛发作时上腹压痛或伴脐周…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胎儿及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特点.方法 对243例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及围生儿进行尸检分析.结果 胎儿及围生儿先心病检出率为19.6%,其中城区占24.4%,居各类畸形之首,常见的依次为婴儿型主动脉缩窄、心室发育不良、单干动脉及完全性大动易位等:乡镇占15.3%,居各类畸形的第2位.致死性畸形城区多于乡镇;复合畸形乡镇多于城区.结论 城区(北京市)先心病的检出率高于乡镇地区(吕梁地区),且检出率与孕周有关.  相似文献   
44.
患儿男,5个月。因咳嗽,喘憋,发热3天入院。体检:呼吸60次/分,心率170次/分,血压80/50mmHg(10.7/6.7kPa),口周青紫,三凹征(+)。叩诊心界大,未闻杂音。两肺可闻中小水泡音。心脏彩超:左心室扩大,左心腔靠近心尖左室后壁侧可见局部强回声团,呈1.5cm×1.0cm×1.0cm的球形赘生物,边缘光滑,回声强且均匀,与后壁相连,随心动搏动不大。诊断:支气管肺炎及心力衰竭;左室占位性病变。出院后因发热、腹泻,抽搐昏迷再次入院,血气分析呈重度呼吸性酸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制备LINE1-ORF1p多克隆抗体,研究LINE1-ORF1p过表达对肾母细胞瘤细胞WT_CLS1增殖的影响。方法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原核表达LINE1-ORF1p,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通过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抗体对LINE1-ORF1p的特异性识别能力。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LINE1-ORF1,转染WT_CLS1细胞,通过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LINE1-ORF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细胞增殖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LINE1-ORF1p对WT_CLS1细胞增殖及肿瘤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结果 制备的LINE1-ORF1p抗体效价 > 1:16 000,能对细胞及肿瘤组织内LINE1-ORF1p特异识别。转染pEGFP-N1-LINE1-ORF1的WT_CLS1细胞,其LINE1-ORF1的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增高(P < 0.05),细胞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都显著增强(P < 0.05)。结论 LINE1-ORF1p可以促进肾母细胞瘤细胞的生长和肿瘤细胞克隆形成,可能参与肾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6.
<正>间质性肺病包括一组少见的、以弥漫性浸润和换气功能障碍为特点的肺部疾病,病程长短不一。儿童间质性肺病因临床表现多变而难以确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首先报道以来,高分辨率CT(HRCT)以其可显示肺部细微结构(次级肺小叶间隔等)的优势已经逐渐成为儿童间质性肺病诊断中重要的检查方法。目前HRCT的应用已经部分取代了肺活检,减少了有创检查的次数[1-3]。但是,儿童间质性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报道罕见儿童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方法 总结分析儿童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详细采集患儿体格检查、鼻窦CT和MRI、骨髓像、免疫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男,15岁,因“发热、皮疹及鼻堵1个月”入院。 入院查体可见全身散在大小不等皮疹,略高出皮肤,直径1~5 cm,呈鲜红色及紫红色,以双下肢多见,左下肢胫骨内侧可见一直径约7 cm皮肤结节。鼻翼肿胀,鼻腔内有增生物,有异味及黄色分泌物。鼻窦CT及MRI均提示鼻腔占位性病变。患儿入院后腹痛进行性加重,腹部X线检查提示肠穿孔,行直肠穿孔修补、阑尾切除及回肠提吊造瘘术。左下肢皮疹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小血管及皮肤附件周围可见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左下肢胫骨内侧皮肤结节穿刺涂片见大量肿瘤细胞;切除肠管病理学检查示:部分盲肠壁黏膜及肌间可见灶状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其形态与左下肢皮疹病理学检查中所见相似。免疫组化示:CD45RO(++),CD3(++)~(+++), CD56(++)~(+++);GranzymeB、CD20、CD79a和CD68均(-)。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镜下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儿家属放弃治疗,患儿于出院2个月后死亡。结论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主要累及鼻腔及面中线部位,并可表现为多系统受累。患儿如有呈进行性面部中线破坏性病变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AP)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3例AP婴儿的临床表现、结肠镜及组织病理学特点、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血清IgE检测、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情况.结果 ①临床表现均有腹泻、便血,另可有排便时哭闹(2例)、呕吐(1例)、湿疹(5例)、中度营养不良(1例).牛奶喂养1例,单纯母乳喂养6例,混合喂养6例.②结肠镜下表现多发性小结节13例(100%),灶性红斑8例(61.5%),糜烂9例(69.2%),出血斑6例(46,2%),溃疡1例(7.7%).均累及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100%),胃及横结肠9例,升结肠7例,回盲部5例.组织病理学改变13例均为嗜酸性粒细胞(Eos)轻度浸润,4例有淋巴滤泡形成,3例有灶状出血.③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示13例牛奶特异性IgG升高(100%),7例鸡蛋IgG升高(53.8%).血清总IgE水平仅1例升高,但其牛奶、鸡蛋特异性IgE正常.④母亲规避饮食或换用游离氨基酸配方粉后症状缓解.结论 AP临床经过良好,牛奶是主要过敏原,也可见于母乳喂养的婴儿.详细的病史、食物过敏原IgG测定、内镜检查有助于AP的诊断;治疗方法为母亲规避饮食或应用游离氨基酸配方粉.  相似文献   
49.
电化学法治疗小儿血管瘤疗效分析(附15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电化学(electreacal chemical therapy,ECT)治疗小儿血管瘤的方法、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对近5年在我院应用电化学方法治疗的157例小儿血管瘤和其中112例治疗后6个月~3年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治愈60例(53.7%),部分治愈36例(32.1%),无效16例(14.3%).本组总有效率为85.7%.结论ECT为小儿血管瘤治疗的新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相对安全、创伤较小、痛苦小、疗效较好和治疗次数少等优点,主要适用于海绵状及混合型血管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50.
目的 通过对小儿血管瘤标本的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生物学特性测定,探讨血管瘤分类、分期的诊断指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①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法,根据镜下组织形态学特点进行分类及分期;②采用甲苯氨蓝染色法进行肥大细胞数测定;③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血管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中的表达.结果 ①增生期血管瘤(55例)内皮细胞增殖活跃,形成细胞团;消退期血管瘤(7例)内皮细胞减少,可见呈岛状分布的脂肪和纤维组织;血管畸形(40例)为毛细血管、小动脉、静脉的异常扩张,内皮细胞无异常增殖;②增生期血管瘤肥大细胞计数为33.30±18.66,高于消退期的26.16±19.09(P<0.05),二者均明显高于血管畸形的7.27±13.01(P<0.01);③PCNA在增生和消退期血管瘤标本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42.9%,血管畸形仅为22.5%,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VEGF在三种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9.6%、42.9%和5%,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FGF在三种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9.6%、100%和25.1%,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肥大细胞可能与血管瘤组织纤维变性及导致血管瘤自然消退有关.PCNA、VEGF与bFGF是判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否的较准确与实用的指标,可作为诊断增生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抑或血管畸形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