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火瘀夹杂证与凝血因子的关系.方法:对124例高血压低中危、288例高血压高危和157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进行证候要素评分,将患者分为火瘀夹杂证组、火证组、瘀证组、无火无瘀证组,检测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评价川芎定痛饮预防性治疗对肝风挟瘀型偏头痛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6例)和对照组(42例),以前瞻性回顾分析患者近12周的头痛发作情况作为基线.试验组服用川芎定痛饮免煎颗粒,对照组服用免煎颗粒安慰剂.进行为期12周的治疗.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头痛发作频次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组在头痛发作频次、PSQI量表总积分及其多个成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头痛发作频次与基线差值的组间比较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PSQI量表总积分和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成分积分与基线差值的组间比较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芎定痛饮预防性治疗能减少偏头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次,并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83.
偏头痛基层医生中医辨治规范推广验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偏头痛基层医生中医辨治规范进行推广验证研究.方法 采用开放性临床验证研究,依据规范对北京三家基层医疗单位的69例偏头痛患者进行为期12周治疗后,分别通过方案遵从率问卷调查、病情问卷调查、患者自我结局评价和不良事件记录来评价规范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适宜性结果显示,91.3%的患者对医生诊治疗法和管理规范的遵从率达到70%;有效性结果显示,92.8%的患者总体病情得到改善;81.2%的患者头痛频次有所降低,82.6%的患者头痛程度得到改善,82.6%的患者认为自己病情处于好转水平.安全性结果显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8%.结论 偏头痛基层医生中医辨治规范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4.
王永炎教授“松”与“静”的观点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瘫是中风病的主要后遗症状,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一些先进的理论、方法得以广泛应用,如Brunnstrom、Bobath.bath方法、运动再学习疗法,对提高疗效、改善病人生存质量起到很好作用。当我们用神经发育原理、生物力学原理去研究偏瘫的时候,自然会面对  相似文献   
85.
星蒌承气汤加减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奕  ;邹忆怀 《中医药研究》2014,(11):1299-1305
目的 系统评价星蒌承气汤加减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疗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应用计算机、手工结合方式在全面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搜集1991 年-2014 年相关文献,纳入合格的随机对照文献后,按照CoChrane 协作网标准,应用Jadad 评分法给予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1 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 经筛选纳入19篇文献,共1 467 例,治疗组755 例,对照组712 例,各研究基线可比.应用Jadad 量表评价文章质量,1 篇试验得5 分属高质量文献,5 篇试验得3 分属中等质量文献,其余均低于3 分属低质量文献.Meta 分析结果显示:星蒌承气汤加减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在提高脑卒中病急性期总的临床疗效[RR = 1.29,95% CI (1.22,1.37)]、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WMD= -4.29,95% CI (-6.13,- 2.45)]、降低大便症状积分[WMD= -3.63,95%CI (-4.33,-2.93)]、降低中医证候积分[WMD= -3.01,95%CI (-4.31,-1.7)]、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WMD= 9.07,95%CI (5.46,12.67)]、降低高切血黏度[WMD= -0.93,95% CI (-1.4,-0.46)]、低切血黏度[WMD= -1.68,95%CI(-2.95,-0.4)]、纤维蛋白[WMD= -0.5,95%CI (-0.96,-0.04)]方面均优于治疗组.在降低脑卒中病死率[OR = 0.59,95%CI (0.26,1.34),P = 0.21]及血CRP[WMD= -0.66,95%CI (-2.08,0.76),P = 0.36]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目前拥有的数据表明,星蒌承气汤加减联合西药常规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疗效是优于对照组的,但尚不认为其具有降低急性脑卒中病死率的作用.受纳入文献质量和数量的限制,仍然需要纳入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量,且应该经过严格设计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支持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6.
基于数据挖掘的缺血性中风火热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体现辨证的动态性的基础上探讨简化规范缺血性中风病火热证的辨证思路的方法。方法:在缺血性中风发病1个月内,运用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关联规则方法,探讨火热证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缺血性中风病发病早期多表现为里实热证,病情常常进展迅速,至恢复期实热证逐渐减少,病性由邪实向本虚转化,虚火灼津的表现更为突出。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病程阶段火热证的外在表现有其自身变化规律,数据挖掘应用于中医证候学研究,初步探讨提高辨证准确性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7.
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上市后再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评价苦碟子注射液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影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通过中央随机系统,将7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46例、对照组354例。试验组给予苦碟子注射液的基础上加用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和中医康复技术,对照组给予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加用现代康复技术,疗程为10~21 d,在第7,14,21天3个时间点上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FMI评分)。同时观察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应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发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组NIHSS评分及FMI评分均呈改善趋势,且治疗第14天和第21天NIHSS和FMI评分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未发生与苦碟子注射液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苦碟子注射液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肢体运动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苦碟子注射液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方面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8.
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和中脏腑证候要素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证候要素及组合动态演变与急性中风病病情轻重、演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发病72h内入院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患者进行证候的动态多时点回顾性评价。结果:风、火、痰、瘀为中风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在中风病始发态风象突出,中经络兼瘀、中脏腑兼痰兼火3d~7d之内达到高峰。风证在3d~7d、痰火证在7d~14d逐渐减少。第7~14天痰瘀证为主,中经络者瘀证明显。结论: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组合及演变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9.
王永炎教授应用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期中风病的经验探讨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王永炎教授首倡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期中风病。经规范的(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和多年临床应用验证提示,化痰通腑法治疗脑血管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对于改善病人意识状态、缓解病情加重的趋势和减轻偏瘫的病损程度具有较好效果。本文拟对王永炎教授应用化痰通腑法的...  相似文献   
90.
下法是中医特色治法之一,随着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下法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应用也逐渐完善和成熟。从金元时期三化汤及三一承气汤的提出,到后世医家的继承和发挥,至现代中风病诊疗规范中星蒌承气汤的推广应用,应用下法治疗中风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下法治疗中风病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对下法的认识,进一步促进下法在中风病治疗中的灵活运用,切实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