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雄性小鼠每组10只,磷酸咯萘啶灌胃组的每日剂量(盐基)依次为小鼠LD_(50)的1/4(343mg/kg)、1/8(171.5mg/kg)与1/16(86mg/kg),连续给药3天。1/4 LD_(50)组中1只鼠中毒死亡。给药毕,每只雄鼠与2只雌鼠同笼交配1周,每周更换1批正常雌鼠,共交配5批。雌鼠于起始交配后15天剖杀,计算各组雌鼠的受孕率、平均着床数、平均活胎数与着床后致死率。结果未见咯萘啶对精子的成熟与活力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3.
小鼠在腹腔注射(D_0)约氏鼠疟原虫前15天(D_(-15))肌注或灌胃咯萘啶100mg/kg,可使大部分小鼠不出现原虫血症。D_(-10)肌注或灌胃10mg/kg,D_(-5)肌注5mg/kg或D_(-4)灌胃5mg/kg亦有抑制原虫血症的作用。因该株原虫对氯喹具固有的抗药性,故即使在D_(-3)肌注或灌胃400mg/kg氯喹(>(2/3)LD_(50))亦不能保护小鼠不受感染。 应用伯氏鼠疟原虫的实验证明:咯萘啶杀裂殖体的持效作用明显比氯喹的为长。咯萘啶剂量为10mg/kg(ED_(50)的1.47倍,或LD_(50)的0.7%)时,D_(-6)灌胃一剂即能抑制原虫血症的出现,但相应剂量的氯喹67mg/kg(ED_(50)的1.47倍,或LD_(50)的10%),仅于D_(-2)给药有微效。 相似文献
74.
邵葆若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5,(4)
本文报道氯胍、环氯胍、对-氯苯基二胍(PBG)、乙胺嘧啶及氯喹对10株恶性疟原虫的体外作用。该10株恶性疟原虫,7株从肯尼亚儿童分离获得,3株来自东南亚(FVO为敏感株,Camp与Smith株为抗乙胺嘧啶株)。测试抗疟作用采用96井测定板,每井加25μl完全培养液(CMS)、25μl含药的CMS及200μl 1.5形(v/v)的红细胞悬液或原虫血症为0.4%的红细胞悬液。经37℃培养24小时后,每井加入25μl含0.5μCi[~3H]次黄嘌呤的CMS,继续培养18小时。然后将各井内容物移至玻璃纤维膜上,蒸馏水洗,干燥后测放射性(cpm),计算出各药抑制50%放射性掺入原虫的浓度(1D_(50))。 相似文献
75.
用本所传代已二十余年、对药物敏感的伯氏鼠疟原虫作种源,每转种一代给小白鼠口服单次量咯萘啶。第1代剂量为8 mg/kg,其后剂量每代增加2 mg/kg。转种至第23代,剂量达2,400mg/kg时,虽部分小鼠死亡,存活小鼠的原虫血症仍不转阴,此时原虫的抗药性为亲代原虫的300倍以上。抗咯萘啶鼠疟原虫(RPB2)对氯喹、喹哌、吡咯喹、M-6407、阿的平与青蒿素等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抗药性。用对亲代原虫有效量的3~10倍治疗RPB2原虫时,不能使原虫血症转阴。如不再用药,连续转种5代,RPB2可恢复对咯萘啶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6.
邵葆若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4,(5)
Oxamniquine(6—羟甲基—2—异丙胺甲基—7—硝基—1,2,3,4—四氢喹啉)是UK_(3883)的有效代谢物。本文作者用它对23例粪检阳性的曼氏血吸虫病成年患者进行了住院治疗,其中4例为感染5~9个月的早期患者。共分4种疗法:组(1),5例,肌注悬液5毫克/公 相似文献
77.
78.
79.
80.
溴乙酰胺对妊娠大鼠及其胚胎的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妊娠6日的大鼠,每日喂溴乙酰胺≥24.8mg/kg(≥1/5LD_(50)),连续12日后,活胎率下降,胎鼠有外观畸形的<8.5%。孕大鼠喂五氯酚钠≥25.1mg/kg(≥1/9LD_(50))连续12日,活胎率较溴乙酰胺组明显降低,外观畸形率(>55%)及骨骼畸形率(>75%)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