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3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ACE是治疗晚期肝细胞癌较为成熟有效的方法,术后快速准确、创伤最小地评价其疗效,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评价TACE术后疗效主要取决于CT和MR形态成像,但事实上肿瘤功能特性改变早于形态变化.近年来,弥散加权成像(DWI)、多b值DWI、动态对比增强(DCE)成像等MR功能成像越来越多地用于定量评价肿瘤组织内水分子扩散和血流微循环灌注,且在评价肿瘤疗效上取得了一定进展.该文就上述功能成像方法研究进展及在TACE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2.
姑息性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累及右心房的恶性下腔静脉阻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右心房及下腔静脉内联合置入内支架治疗累及右心房的恶性下腔静脉狭窄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5例男性晚期肝癌患者,年龄42-65岁,平均56.3岁,肿瘤侵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下腔静脉入口引起下腔静脉阻塞,产生肝肿大,腹水,下肢水肿等症状和体征,选用Z形自膨胀不锈 内支架,长度7.5-10.0cm,直径2.5cm,将其部分置入右心房,大部分置入下腔静脉,以开通阻塞的下腔静脉,心腔段内支架置入长度1-3cm,结果 内支架均置入成功,阻塞的下腔静脉全部开通,患者下腔静脉阻塞症状和体征均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67-188天,下腔静脉阻塞症状未见复发,也无与内支架入有关的心脏并发症,结论 对累及右心房的恶性下腔静脉狭窄采用右心房和下腔静脉联合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3.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23例,男16例,女7例。介入治疗7例,分别进行血管加压素灌注止血和明胶海绵、不锈钢圈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阳性病例16例,其中炎症出血3例(小肠2例、结肠1例),小肠憩室5例,小肠血管畸形4例,肿瘤4例(小肠3例、胃癌1例);造影阴性7例。介入治疗7例,其中4例血管加压素灌注止血、明胶海绵栓塞2例、不锈钢圈栓塞1例。结论:血管造影时应尽可能将导管超选择插入相应的可疑异常血管分支,提高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检出阳性率,并同时进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分析小肠平滑肌类来源肉瘤肝转移的CT表现和肝动脉造影表现。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7例小肠平滑肌类肉瘤肝转移病例 ,肝脏转移肿瘤共 46个。 7例均行肝脏CT三期扫描和肝动脉造影。结果 肝脏转移病灶CT平扫呈低密度实性或囊实性占位。肿瘤膨胀生长 ,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楚。动脉期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门脉期与周围肝实质强化差异缩小。肿瘤囊变坏死区无强化。肝动脉造影示转移肿瘤血管和染色丰富。结论 小肠平滑肌类来源肉瘤肝转移以肝动脉供血为主 ,为富血供肿瘤 ,类似于肝细胞癌。肿瘤多伴有明显囊变坏死  相似文献   
45.
目的:报告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1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方法:经股动脉插管采用Magic 3F/1.8F可脱性球囊导管,用国产乳胶球囊闭塞瘘口,球囊充填剂为等渗的Ominipaque.结果:本组10例中1次栓塞成功7例,2次栓塞成功1例,1例部分栓塞,1例失败,治愈率为80%,6例颈内动脉保持通畅,1例术后球囊移位,3例出现脑血管痉挛.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TCCF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但术中要尽量闭塞瘘口,保持颈内动脉通畅,并注意球囊移位及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对30例经病理确诊原发性胃淋巴瘤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侵及胃窦,8例侵及胃体,3例侵及胃底,1例侵及贲门部,6例侵及胃多部位。15例胃周见肿大淋巴结。浸润型20例,肿块型3例,溃疡型7例。30例均见胃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17例中度强化,13例明显强化。15例可见粗大黏膜强化,15例可见浆膜毛糙。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CT影像学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口服益生菌制剂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26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并给予相同方案的经肝动脉导管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试验组于介入术前5d起至术后7d内加服益生菌制剂。比较2组患者介入术后近期临床表现、肝功能、血常规及疼痛评分。结果介入术后第3天,试验组腹胀、便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8.22和55.22,P值均为0.000);介入术后第7天,试验组腹胀、便秘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5.35、13.5和19.14,P值分别为0.021、0.000和0.000);2组在其他临床症状、肝功能、血常规和疼痛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口服益生菌制剂可减少患者介入术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8.
目的比较不同管电流胸部CT图像质量及对肺小结节显示的影响,探讨肺小结节低剂量胸部CT的最佳扫描方案。方法纳入2016年10月~2017年3月间行常规胸部CT扫描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9~65岁,平均(47.7±9.4)岁。并构建胸部体模及肺内结节灶。采用不同管电流对患者及体模进行CT扫描,体模管电流分别采用20、40、60、80、100、140及180 mA,患者扫描管电流分别采用30、50、90及180 mA。比较体模结节实测值与不同管电流CT图像结节测量值间的差别,不同管电流状态下患者结节平均测量值、SNR值及CT图像伪影分级的差别。结果采用20、40、60、80、100、140及180 mA管电流状态下,结节体模实测直径与CT图像下测值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常规剂量扫描相比,低剂量CT(30、50、90 mA管电流)可以检出全部直径5 mm的肺结节,检出率为100%。患者结节平均径测量值间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管电流的升高,图像SNR逐渐升高;随着管电流的降低,图像伪影逐渐增加。结论尽管低管电流会降低胸部CT图像信噪比,但并未影响肺部小结节的检出敏感性及大小测量的准确性。胸部体模为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参数的优化设置提供可靠实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9.
脾脏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脾脏结核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所证实或经抗结核治疗取得明显疗效而确诊的10例脾结核的CT表现.结果 (1)粟粒型脾结核4例,CT表现为脾脏弥漫性肿大,伴有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2)结节型脾结核4例,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或混杂密度结节灶,病灶常伴有粉末状或斑点状钙化,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3)脓肿型脾结核2例,CT表现为多个干酪性结节灶相互融合,液化坏死形成较大的囊性病变,边缘轻度强化,周围可伴有卫星灶.其中6例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部分有融合,增强呈典型环状强化.结论 各种类型脾结核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对脾结核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0.
采用反相高交和液相色谱法和离子抑制技术测定克尔迈口服液中甘草酸的呈,方法简便,数据稳定,重现性好,平均回收率为98.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