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7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63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1 医院经营的性质与手段 工商企业讲经营,医院也讲经营。但是,医院的经营不同于工商企业的经营。从根本目的上讲,工商企业经营讲求营利,追求产值和利润;医院经营重在管理,讲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由于产成品的差异,其手段、过程、方式也不尽相同。从性质上划分,可以说,工商企业经营属于营利性经营,而医院经营则属于非营利性经营。说医院经营属于非营利性经营,主要理由有三: 其一,医疗卫生市场的特点决定医院经营是非营利性  相似文献   
62.
一个多元化经营企业集团的当家人,一个年销售总额超 2亿元的集团老总,一个捐款累计逾2000万元的性情中人, 一个誉声盈耳的企业家——走进颜继攀的办公室,“正清和”的大字条幅高悬,佐证着他为人处世的原则.  相似文献   
63.
脑卒中后抑郁及其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交活动障碍对神经功能恢复是否有影响?目的观察PSD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探讨盐酸氟西汀(百优解)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0-01/2002-03连续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32例(脑梗死78例,脑出血54例),男79例,女53例,年龄48~87岁,平均(62.5±12.1)岁,受教育时间(5.2±4.5)年.方法在病程2周、1,3,6,12个月时对每一位人组患者行PSD诊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同时完成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功能缺损,ADL,HAMD,SDS,SAS评分.结果①脑卒中患者中约44.7%出现抑郁症状.②脑卒中类型和性别与PSD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③PS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程度有关.④盐酸氟西汀能明显改善病程3,6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病程12个月时抑郁症状(4.63±2.37),日常生活能力(23.25±10.12),神经功能缺损(12.95±11.54)方面改善尤为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16~12.174,P<0.05).结论抗抑郁治疗能在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4.
Frenkel训练法改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Frenkel训练法对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40例小脑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Frenkel训练法康复训练+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训练前后对患者协调能力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运用Barthel指数评价。结果: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评定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为3.26&;#177;5.12,11.57&;#177;6.11,45.26&;#177;10.32和10.54&;#177;4.26,6.73&;#177;4.23,80.31&;#177;11.46,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则分别为3.78&;#177;4.56,11.65&;#177;5.62,43.15&;#177;10.28和7.47&;#177;5.12,9.15&;#177;3.26,62.89&;#177;11.23,两组相比患者的四肢和躯干协调运动能力都有提高,ADL水平也有提高,但治疗组效果更好(P&;lt;0.05)。结论:Frenkel训练法对改善患者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有效,并能提高ADL水平。  相似文献   
65.
背景:对于脑卒中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较多,但对二者比率及其意义无深入研究。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动态变化。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神经病学实验室。对象:于1999-09/2001-12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患者中选出急性脑梗死216例,男133例,女83例。脑出血112例,男68例,女44例。健康对照组106人,其中男63人,女43人,选自健康查体人员。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了32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病程1~3d,1,2,4,8,12周和健康对照组106人的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含量。主要观察指标: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含量及一氧化氮与内皮素的比值。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急性期(1~3d内)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下降并达最低值,以后逐渐上升,4周左右接近正常水平;内皮素则在急性期明显上升,2周时达峰值,其后缓慢下降,恢复期仍维持在较高水平,4~8周时才接近正常水平。②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急性期一氧化氮/内皮素于病程1~3d时已有明显下降(P<0.05),1周时下降至波谷(P<0.001),2周时已回升至正常水平;脑出血组急性期一氧化氮/内皮素下降更为明显,1~3d即显著下降(P<0.001),1周时降至波谷(P<0.001),然后逐渐上升,病程中波动较大,8周时才上升至正常偏高水平;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间一氧化氮/内皮素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一氧化氮、内皮素这两种效应相反的血管作用物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含量改变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6.
患者女,50岁。因突发双侧听力丧失伴右侧肢体乏力2 h于2012年6月收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入院前2 h与朋友聊天时突发听力丧失,伴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无恶心呕吐、肢体抽搐、意识丧失及大小便失禁。患者5个月前因"右侧基底核区脑出血"(图1a)收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治疗好转出院,遗留左侧肢体轻度偏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和DSA表现。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以来收治的34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DSA表现。结果 (1)34例患者均表现为急性脑卒中,其中脑出血21例(61.8%),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8.8%),脑梗死10例(29.4%)。(2)所有患者均经DSA确诊,DSA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及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均伴有颅底不同程度烟雾状异常增生的血管网;双侧病变25例,单侧病变9例;部分病例有侧支代偿;另有4例患者检出4枚动脉瘤。结论烟雾病的临床表现以急性脑卒中为主,成人患者主要表现为脑出血,尤其是脑室出血,其次是脑梗死。DSA是诊断烟雾病的金标准,对发病年龄较轻的卒中患者应行DSA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进展性卒中提供依据.方法 我院4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测血糖、血压,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436例患者中,142例发生进展性卒中(32.4%),进展性卒中患者中既往有糖尿病史19例(13.4%),入院发现血糖高者68例(47.89%),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90例,首次血压高者79例,影像学检查示梗死灶多位于皮质或皮质下区域,与非进展型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高血糖可促使缺血性进展性卒中发生,梗死部位多位于皮质或皮质下.  相似文献   
69.
急性卒中的血压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急性卒中的血压波动较大,血压水平与卒中患者预后相关。文章对急性卒中血压的变化及其机制、目前有关血压调控存在的争议以及治疗所遵循的原则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与脑血管痉挛(CVS)及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液和脑脊液中ET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液和脑脊液中NO的代谢产物NO-x(NO-2和NO-3)含量。结果SAH后血液和脑脊液中ET含量增高(P<005),且重症组高于轻症组(P<005);而SAH后血液和脑脊液中NO含量则下降(P<005),重症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结论提示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可能系ET升高和NO下降使大脑动脉持续收缩所致,且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ET增高和NO下降的程度密切相关。本实验结果支持SAH后CVS发生机制中ET与NO动态平衡破坏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