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6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前庭小管外口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前庭小管的形态及毗邻关系,为经岩骨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2例(64侧)新鲜颅底标本上观察前庭小管的形状,并测量其长度及其到内听孔下后缘,下状窦前缘,岩骨嵴,颈静脉孔上缘的距离,对比双侧的差异,结果:前庭小管多为弧形(48%),其次为S型(28%),折线形最少,前庭小管长度及其到内听孔下后缘,乙状窦前缘,岩骨嵴,颈静脉孔上缘的距离平均值分别为:9.7,10.7,7,9.6,8.8和9.5毫米,其中到乙状窦和颈静脉孔的距离两侧有显著性差异,均以右侧较短,结论:前庭小管是经岩骨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国人和国外人种在解剖上存在一定差异,乙状窦前置和高颈静脉以右侧多见。  相似文献   
42.
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8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两组脑梗死、脑积水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进行预后判断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脑梗死、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较对照组好。结论在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例,早期使用尼莫地平可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梗死、脑积水等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3.
目的比较6种光学透明化方法对大鼠脑组织块的透明效果。方法选取14只SD大鼠脑分别采用iDISCO、SeeDB、CUBIC、SCALEVIEW-A2、CLARITY-CUBIC、Passive-CLARITY的方法进行透明化处理。结果对照组PBS透明灰度值为13.031±0.586,iDISCO、SeeDB、CUBIC、SCALEVIEW-A2、CLARITY-CUBIC、passiveCLARITY分别为6.447±0.574、11.690±0.909、2.318±0.986、8.118±1.026、8.591±0.384、4.198±0.182,除SeeDB组外(P=0.185),其余各组均较PBS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CUBIC分别与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透明化处理后,iDISCO、SeeDB、CUBIC、SCALEVIEW-A2、CLARITY-CUBIC、Passive-CLARITY面积改变分别为(-30.02±2.39)%、(19.74±4.09)%、(14.7±3.92)%、(10.7±5.55)%、(23.01±4.19)%、(66.51±5.68)%,各组面积改变均较iDISCO组、Passive-CLARITY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除SeeDB外,各组方法均能达到透明效果,CUBIC方法在大鼠脑组织块的透明效果优于其他各组,iDISCO处理后面积缩小,而Passive-CLARITY处理后变得膨胀。  相似文献   
44.
1临床资料患儿,女,9月,因四肢无力、无法坐起和站立入院。患儿为足月第一胎,剖腹产,父母家族中均无特殊遗传病史,出生以来,无呕吐,无发热,无抽搐,大小便正常。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头颅大小正常,囟门张力不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无声嘶、呛咳和吞咽困难,颈软,四肢肌肉无萎缩及肥大,能运动,但无法承重,肌张力无减退及增强,脊柱外观基本无畸形,生理反射及病理反射无异常。血、尿及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正常,脊椎正侧位:椎列连续,下段颈椎和上段胸椎C3-T7处可见多个椎体后缘与椎板距离明显增宽。脊椎CT定位片…  相似文献   
45.
癫痫中多致痫灶放射外科处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中放射靶区确定的方法 ,尤其是针对多致痫灶的情况。方法 69例PET显像提示多致痫灶的病人 ,行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 ,按靶区设定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 ,2 1例 ,靶区为PET提示的致痫灶 ;B组 ,48例 ,靶区包括PET提示的致痫灶和可疑致痫灶。随访 3~ 1 6个月 ,观察两组病例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癫痫发作频率变化和治疗效果评价。结果 两组病例在三个时间点上均观察到癫痫发作频率较前明显降低 ,两组之间比较亦有显著差别 ,B组的发作频率明显低于A组。两组病例间癫痫控制疗效的比较亦有明显差异。疗效Ⅰ—Ⅱ级病人的比例 ,B组 (48.6 % )高于A组 (33 .3 % ) ;疗效Ⅴ—Ⅵ级病人的比例 ,A组 (2 2 .2 % )高于B组 (1 4 .3 % )。所有病例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PET引导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 ,具有较高的有效率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PET显像所提示的全部致痫灶中有假阳性情况存在 ,但难以鉴别。在遇到此情况时 ,放射外科靶区应包括PET提示的所有病灶 ,可提高的治愈率并降低无效率  相似文献   
46.
我们用18F 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PET)对 2 4例顽固性癫痫进行了致痫灶定位的临床应用 ,并根据定位结果开颅行脑皮层电极检查监测、致痫灶切除术。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4例 ,均经临床和 3次以上脑电图或 2 4h动态脑电图 (EEG)检查确诊。其中男 16例 ,女 8例 ,年龄 4~ 38岁 ,平均 2 0岁 ,病程 2~ 2 3年。按国际癫痫分类标准 ,复杂部分性发作 9例 ,全身强直性痉挛发作 6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 4例 ,失神发作 3例 ,单纯部分性发作 2例。 10例有脑炎、高热惊厥史。经CT或 (和 )M…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开颅术后经硬膜下引流管监测颅内压(ICP)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 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前瞻性选择开颅手术治疗的病人56例,术中将ICP监测探头置入脑室并使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连续监护1周(金标准);同时,应用液压耦合装置经术后留置硬膜下引流管测量ICP(硬膜下法)。结果 56例金标准测得的ICP[(13.34±5.41)mmHg]与硬膜下法测得的ICP[(14.96±5.33)]无统计学差异(P>0.05)。去骨瓣减压术25例金标准测得的ICP[(13.76±5.14)mmHg]与硬膜下法测得的ICP[(14.68±4.71)mmHg]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去骨瓣31例金标准测得的ICP[(13.00±5.66)mmHg]与硬膜下法测得的ICP[(15.03±5.80)mmHg]无统计学差异(P>0.05)。硬膜下法测得的ICP与金标准的差值为(1.6±2.1)mmHg;两种方法测得的ICP呈明显正相关(r=0.892,P<0.001)。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例(1.78%)、颅内少量出血1例(1.78%)。结论 与脑室ICP监测相...  相似文献   
48.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IL-8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IL-6、IL-8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颅脑损伤程度和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 3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格拉斯哥评分(GCS)、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分成两组(GCS≤8分组和GCS 9~12分组).动态测定伤后15 d内6个不同时间点血清IL-6、IL-8浓度,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数据分析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偏相关分析.结果 IL-6于GCS≤8分组第2天达到最高水平,GCS9~12分组第7天达到最高峰;两组总体比较P=0.04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8于CS≤8分组于第7天达到最高峰,GCS 9~12分组于第3天达到最高水平:两组总体比较P=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6与IL-8两指标中,IL-6水平于第2天达到最高峰,IL-8水平于第7天时达到最高峰,且IL-6水平最高峰大于IL-8.IL-6与IL-8总体比较P=0.000,差异显著.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IL-8水平的变化反应了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且与病情呈正相关,IL-6较IL-8的变化敏感,IL-6、IL-8水平经相关性分析相关关系不密切且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意义上早期对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判断血清IL-6较IL-8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9.
目的:评价18F-FDG PET脑显像对小儿原发性癫痫定性和病灶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CT或MRI检查正常的小儿原发性癫痫患者进行18F-FDG PET脑显像,29例发作间期,3例发作期显像,并同步进行EEG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作间期29例患者PET显像25例异常,发作期3例患者均异常,总阳性率88%,EEG检查异常的20例患儿中与PET异常部位完全或基本符合率为70%,结论:18F-FDG PET脑显像是诊断小儿原发性癫痫病灶的有效方法,灵敏度优于EEG,但PET所示异常范围并非都是致痫灶,尚需与EEG结合分析,方能提高其定位准确性。  相似文献   
50.
目的比较癫痫发作间期18F-FDG PET显像、EEG、MRI在手术前癫痫灶定位中的价值.方法对2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行发作间期18F-FDGPET脑显像、EEG、MRI检查,术中行皮层脑电图(ECoG)检查,术后送组织病理检查,比较其结果.结果24例术前发作间期18F-FDG PET脑显像23例检出癫痫灶,而EEG、MRI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83.3%、16.7%,PET与ECoG阳性检出符合率为83.3%,EEG与ECoG阳性检出符合率为41.7%,PET和EEG均阳性与ECoG阳性符合率为100%.结论发作间期18F-FDGPET脑显像是诊断和定位癫痫灶灵敏而有效的方法,对制定癫痫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其对癫痫灶定位的价值优于EEG和M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