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3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42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4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30篇 |
综合类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1.
目的: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检测细胞与材料间黏附力的方法。方法:本方法的建立基于离心力在转速一定时与半径成正比的原理。医用石膏制备培养皿固定装置,于培养皿底制备材料薄膜(包括有PLGA,PLGA COLI,PLGA COL I FN),待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悬液与其作用一定时间后,一定转速开动离心机。测定未脱落细胞斑的半径R,取均值。结果:上述三种材料表面未脱落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圆斑半径(R)分别为7.96、15.11、26.10mm,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R的变化可反映细胞与材料间粘附力的改变。(2)利用离心作用检测细胞与材料间的粘附力是可行的,尤其适用于同一种细胞与不同材料间粘附力的比较。(3)COL I和FN的使用可以增加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与PLGA间的粘附。 相似文献
12.
大鼠嗅鞘细胞体外培养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建立体外纯化培养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的稳定方法并观察培养嗅鞘细胞(OECs)形态学特征。方法:原代培养成年雄性SD大鼠嗅球的嗅神经层和颗粒层中提取的OECs,利用差速贴壁和阿糖胞苷(Ara-c)抑制法除去混杂的成纤维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以获得纯化的OECs。用P75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OECs,计算纯化度。结果:此方法获得的OECs纯度可达93%以上。OECs的外形主要以突起细长的双极和三极为主,或无突起呈“煎蛋样”,随时间延长细胞生长排列呈现一定方向性。结论:此方法稳定易复制,可获得高纯度的OECs。 相似文献
13.
皮质骨圈在椎弓根钉固定系统中支撑作用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脊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在人体皮质骨圈(allograft fusion cage,AFC)植入椎间隙前后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8具新鲜成年猪离体腰椎标上,以L2-3,L3-R,L4-5节段为实验对象,测试各节段在正常状态下(正常组)、椎间盘切除并Steffee钢板固定(内固定组)、椎间盘切除AFC植入Steffee钢板固定(AFC组)等三种种状态下的轴向压缩刚度。结果:(1)内固定组节段轴向压缩刚度为正常组的14.0%;(2)AFC组节段的轴向压缩刚度明显增加,达到了正常椎间的轴向压缩刚度;(3)在相同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AFC给椎弓根钉受力移位较内固定组明显减小。结论:脊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在AFC椎间植入后,对脊椎稳定性较无AFC植入显著增强,其受力移位明显减小,即可显著减少临床断钉。钢板折弯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使用蛋白酶消化技术制作保留肌腱的血管铸型,拓展解剖学标本类型,丰富肌腱相关的临床解剖学研究方法。 方法 分别使用浓度为0.5%、1.0%、1.5%和2.0%的蛋白酶混合液对掌长肌进行分解实验,选出适合分解肌组织的基础浓度;以丙烯酸树脂为填充剂,灌注新鲜前臂标本的血管,制作铸型标本。填充剂凝固后,将前臂标本浸泡于起始浓度为1.0%的蛋白酶溶液,每24 h在混合液里加入35 g碱性蛋白酶粉,腐蚀5 d后获得保留肌腱的前臂血管铸型标本。 结果 通过对掌长肌组织进行分解实验发现,浓度为1.0%的蛋白酶混合液在肌腱断裂前能更充分地分解肌腹组织;通过对保留肌腱的血管铸型观察发现,其皮肤、脂肪组织和肌组织的肌腹基本消失,而骨骼、肌腱和铸型血管基本保存完好,可以清晰地观察皮肤及浅层、肌腱和肌腹丰富的血供来源、走向及其分布,清晰地观察铸型血管与皮肤及浅层、肌腱和肌腹的立体关系。 结论 以1.0%为起始浓度,每24 h加入1次起始浓度所需溶质(碱性蛋白酶)剂量的50%所配制的蛋白酶混合液,是制作保留肌腱的血管铸型的合适腐蚀液;保留肌腱的血管铸型为新的解剖学标本类型,并丰富了肌腱相关的临床解剖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锗诱导L6成肌细胞株的MyoD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肌细胞的MyoD基因在线粒体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二氧化锗(GeO2)处理大鼠的成肌细胞系L6,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利用MTT分析GeO2对成肌细胞的影响,用RT-PCR检测MyoD基因表达。结果:发现GeO2在损伤成肌细胞的同时,能够诱导MyoD基因的表达,表明MyoD基因在线粒体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结论:MyoD基因表达的增强是线粒体肌病中骨骼肌萎缩的一个信号分子,MyoD基因表达有可能成为线粒体肌病检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携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Id2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大鼠Id2基因真核荧光表达载体,为骨骼肌的组织工程研究提供有效的分子工具。方法:利用RT-PCR的方法扩增出Id2全长cDNA,利用T4 DNA连接酶将载体pGEM-T和Id2 cDNA进行连接,构建克隆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1酶切pGEM-Id2克隆载体和pEGF-C2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Id2,经酶切分析、PCR鉴定及DNA测序证实cDNA片段大小和序列的正确性;并通过细胞转染技术将Id2基因导入L6成肌细胞中。结果:经酶切分析和序列测定证实pEGFP-C2-Id2含大小正确的正向Id2 cDNA片段,获取了转染外源性Id2基因的L6细胞。结论:我们成功构建了同时携带有G418筛选位点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Id2真核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横突、肋横突外侧韧带与脊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的安全性及阻滞效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18具标本胸椎节段,取椎板外侧缘和同名脊神经根的十字交点作为测量的起点,分别测量T1~12共12个节段脊神经与横突下后缘中点、肋横突外侧韧带下缘中点之间的距离。根据“3个一组”原则,12个节段共分为4组,记为T1~3组、T4~6组、T7~9组及T10~12组,对不同组别的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脊神经-横突间距:平均为(16.13±5.59)mm,T1~12总体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T5节段最大,为(18.88±5.78)mm,T5向上或向下节段逐渐减小,T1节段为(16.62±3.67)mm,T12节段为(9.76±3.75)mm。自上而下4组的脊神经-横突间距分别为(17.50±4.67)、(18.19±5.62)、(16.92±5.28)及(12.00±4.42)mm,T10~12组相比T1~3组(P<0.01)、T4~6组(P<0.01)、T7~9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2)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平均为(17.67±3.76)mm,自上而下4组的间距分别为(16.95±3.82)、(17.55±3.89)、(17.81±3.83)及(18.30±3.43)mm,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了解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利于估算椎旁神经阻滞的安全穿刺深度,以提高阻滞效能,避免脊神经损伤及全脊髓麻醉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大鼠成肌细胞骨骼肌α-肌动蛋白mRNA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借助支架材料的有序排列构建具有理想方向性组织工程化骨骼肌的可行性。方法:将医用可吸收缝合线平行折叠并制备成类圆柱体状,与大鼠成肌细胞L6体外复合培养。以18s RNA为内参照,运用半定量RT-PCR检测大鼠成肌细胞骨骼肌α-肌动蛋白mRNA在体外培养早期的变化。结果: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大鼠骨骼肌α-肌动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并于体外培养第4d,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结论:大鼠成肌细胞与具有平行结构支架材料体外复合培养早期,骨骼肌α-肌动蛋白的基因表达与骨骼肌再生有一定程度的吻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横突、肋横突外侧韧带与脊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的安全性及阻滞效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18具标本胸椎节段,取椎板外侧缘和同名脊神经根的十字交点作为测量的起点,分别测量T1~12共12个节段脊神经与横突下后缘中点、肋横突外侧韧带下缘中点之间的距离。根据“3个一组”原则,12个节段共分为4组,记为T1~3组、T4~6组、T7~9组及T10~12组,对不同组别的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脊神经-横突间距:平均为(16.13±5.59)mm,T1~12总体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T5节段最大,为(18.88±5.78)mm,T5向上或向下节段逐渐减小,T1节段为(16.62±3.67)mm,T12节段为(9.76±3.75)mm。自上而下4组的脊神经-横突间距分别为(17.50±4.67)、(18.19±5.62)、(16.92±5.28)及(12.00±4.42)mm,T10~12组相比T1~3组(P<0.01)、T4~6组(P<0.01)、T7~9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2)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平均为(17.67±3.76)mm,自上而下4组的间距分别为(16.95±3.82)、(17.55±3.89)、(17.81±3.83)及(18.30±3.43)mm,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了解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利于估算椎旁神经阻滞的安全穿刺深度,以提高阻滞效能,避免脊神经损伤及全脊髓麻醉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今年8月,将在北京召开,中国解剖学会百年庆典暨第36届学术年会,值此百年庆典来临之际,让我们了解一下在学会的关怀和关注下,走过坎坷不平道路的临床解剖学成长过程。1983年,学术期刊《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创刊,为半年刊。办刊宗旨是为了加强解剖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工作紧密结合。1984年,《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由半年刊改为季刊。1988年,《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更名为《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年,《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