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5篇 |
免费 | 91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0篇 |
妇产科学 | 16篇 |
基础医学 | 31篇 |
口腔科学 | 14篇 |
临床医学 | 200篇 |
内科学 | 120篇 |
皮肤病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15篇 |
特种医学 | 34篇 |
外科学 | 92篇 |
综合类 | 406篇 |
预防医学 | 97篇 |
眼科学 | 14篇 |
药学 | 173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180篇 |
肿瘤学 | 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65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63篇 |
2012年 | 92篇 |
2011年 | 85篇 |
2010年 | 77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61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5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65年 | 5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本研究探讨CCL-2/MCP-1血浆水平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的变化,以了解该趋化因子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和特发性肺炎综合症(IP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选择2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无/度aGVHD14例,Ⅱ-Ⅳ度aGVHD8例,在22例中8例临床诊断为IPS。采用固相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每周测定血浆CCL-2/MCP-1水平并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前、aGVHD高峰时、aGVHD控制后或进展时(Ⅲ-Ⅳ度者)CCL-2/MCP-1水平与aGVHD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移植过程中CCL-2/MCP-1动态变化和IPS的关系。结果表明,Ⅱ-Ⅳ度aGVHD高峰时血浆CCL-2/MCP-1水平较移植前明显升高(p〈0.05),aGVHD被控制时CCL-2/MCP-1水平下降至移植前水平(p〈0.05),病情进展时CCL-2/MCP-1持续升高(P〈0.05)。发生aGVHD和/或IPS的患者CCL-2/MCP-1水平明显高于既无(或轻度)aGVHD又无IPS的患者(p=0.001)。临床诊断为IPS的患者。在移植过程中CCL-2/MCP-1水平明显升高(P=0.006)。结论:CCL-2/MCP-1血浆水平与aGVHD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IPS的发生明显相关,表明CCL-2/MCP-1在aGVHD及IPS发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2.
113.
114.
115.
目的:探讨经皮电刺激(TES)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A组)、TES组(B组)和模型组(C组)。A组8只,B、C组各32只。用Allen法,复制T9脊髓不完全损伤动物模型。B组损伤后给予损伤部位上2cm位置的皮肤及右下肢小腿位置的皮肤TES治疗7d。BBB评分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来检测GFAP、NGF的表达变化。结果:BBB评分显示,B组与C组相比,评分增加幅度大(P<0.05),SCI各组BBB评分均明显小于A组(P<0.05)。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显示在实验观察的7d中,B组与C组相比,GFAP的表达减少,在第5天达到最低值(P<0.05);NGF的表达一直在增加(P<0.05)。结论:在SCI后1—7d内,TES能抑制GFAP的表达,促进内源性NGF的合成,可能创造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减少胶质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6.
目的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进行范围综述。方法以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提出的范围综述指南为方法学指导, 系统检索PubMed、Scopus、Embase、OVID、Sino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 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3月, 对纳入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9篇。虚拟现实技术干预形式主要包括设备类型、运动模式、运动方案。干预时长多为2、4、8周, 结局指标包括运动功能、肺功能、呼吸困难程度、认知功能等。未有文献报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相关不良事件。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在COPD患者康复训练中应用可行, 且具有一定的效果, 未来仍需要开展多中心、高质量的研究来完善虚拟现实技术在COPD患者运动康复中的效果评价指标, 提高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康复训练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7.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用于无肌松插管对诱导后低血压(post-induction hypotension,PIH)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11月8日至2022年2月18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甲状腺切除术患者188例,随机分为艾司氯胺酮组(n=94,艾司氯胺酮1 mg/kg、瑞芬太尼4 μg/kg和丙泊酚0.5 mg/kg)和丙泊酚组(n= 94,丙泊酚2.5 mg/kg和瑞芬太尼4 μg/kg)。记录气管插管前(T1:全部诱导药物后注射后30 s)以及气管插管后间隔 1 min(T2~T6)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的变化;比较在T1时间点,两组方案PIH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具有可比性。艾司氯胺酮组和丙泊酚组插管前PIH发生率分别为31.5%、79.8%(P<0.001)。在所有观察时间点,艾司氯胺酮组PIH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丙泊酚组(P<0.001)。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MAP较基线显著降低(F=256.78, P<0.001)。丙泊酚组MAP下降幅度大于艾司氯胺酮组(F=17.53, P<0.001)。艾司氯胺酮组插管条件满意为31例(33.7%),丙泊酚组为88例(93.6%);艾司氯胺酮组插管条件良好61例(66.3%),丙泊酚组6例(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采用艾司氯胺酮1 mg/kg、瑞芬太尼4 μg/kg、丙泊酚0.5 mg/kg的诱导方案进行无肌松插管可降低PIH的发生率,并提供临床可接受的插管条件。 相似文献
118.
目的:为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依据。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患者组成的便利样本,访谈法评定国际版脑卒中ICF综合核心组合的166个条目。以条目为节点,条目间的风险相关性为连线,构建图模型。采用R软件(3.2.2版)建模,用Pajek64(5.02版)进行网络分析和可视化。结果:在图模型总体内,存在主组元结构,并且可以从中提取具有稳定路径结构的3-核结构。主组元中还可以提取具有牢固连接关系的主岛屿结构。其中"d450步行"既属于通用组合,又属于简要核心组合,并且占据了重要位置。简要核心组合条目在总图中的子网络,以及这些条目在各级限定值上的频数分布,可以提供相互参照和相互补充的功能变量知识。结论:ICF综合核心组合的图模型,可反映脑卒中功能变量间的复杂关系结构。该组合的频数分布,可反映卒中功能变量的属性特征。从关系结构和属性特征两个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可以为ICF的康复应用提供综合策略。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和MR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MR影像资料。结果:27例患者中男8例,女19例。病因多种多样,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先兆子痫11例,继发性高血压3例,原发性高血压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肾功能不全3例,肾病综合征1例,环孢霉素治疗后1例,癌症化疗后3例,鼻咽癌放疗1例,多发性动脉炎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视觉障碍和精神异常。大多数患者头颅MRI平扫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及FLAIR像呈高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图呈高信号,病灶双侧对称或不对称;予以积极对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MR所见病灶均明显好转。结论:RPLS的病程具有可逆性,提高对该综合征的临床及MR特点的认识,对于RPLS的早期正确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0.
本研究探讨米托蒽醌对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将米托蒽醌作用于骨髓瘤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半定量RT-PCR检测BCL-2、BAX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和caspase-3 mRNA蛋白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米托蒽醌可抑制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时间(r=0.924)和浓度(r=0.947)依赖性增强。米托蒽醌作用24 h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米托蒽醌组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紊乱,细胞形态变得不规则,可见凋亡细胞;在48 h后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典型凋亡改变,凋亡小体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在米托蒽醌组RPMI8226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米托蒽醌作用48 h后,在低浓度1.0μg/ml组RPMI8226细胞阻滞于G2/M期(P〈0.05),在高浓度2.0μg/ml组RPM I8226细胞阻滞于S期(P〈0.05);米托蒽醌作用48 h,BCL-2 mRNA与BCL-2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BAX、caspase-3mRNA及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米托蒽醌可诱导RPM I8226细胞凋亡,此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激活细胞内、外源性凋亡的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