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诊断慢性淋病性尿道炎及前列腺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前列腺液涂片镜检技术检测79例男性慢性尿道炎及前列腺炎患者的淋球菌,结果PCR阳性22例,PCR及涂片镜检均阳性12例(54.5%),PCR阳性而涂片镜检阴性10例(45.5%),无一例涂片阳性而PCR阴性者,涂片阳性率明显低于PCR阳性率(P<0.005)。本文就PCR检测男性慢性淋病性尿道炎及前列腺炎的价值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肾脏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起源、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肾脏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进行复习总结.结果 患者无明显症状及阳性体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入院.术后标本大体观:左肾上中极见一肿物,大小9 cm×8 cm×8 cm,切面灰白,质软呈实性,肾盂、肾盏结构破坏.镜下观:肿瘤细胞为小圆形或梭形,小梁状、巢状或片状排列,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CD10(-)、CD117(+)、CD56(+)、CD99(+)、CgA(-)、CK(部分+)、CK7(-)、CK8(+)、Ki-67(≥25%)、Syn(+)、Vim(+).结论 肾脏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3.
近年来,虽然体外冲击波碎石和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发展使含钙肾结石的治疗已全面进入微创化时代,但术后患者的结石复发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含钙肾结石发生和降低复发率,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含钙肾结石形成的病因,进一步阐述含钙肾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为制定恰当的、个体化的预防方案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74.
钙化性纳米微粒是近年发现的具有独特生物矿化作用的“物质”,能够引起寄宿细胞内外的病理性钙化。它可能会诱发肾脏内的晶体沉淀,最终导致肾结石的形成。作者对此作一综述,旨在为尿路结石形成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测定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酶标记法(ELISA)检测28例初发性膀胱癌,10例复发性膀胱癌和20例对照组尿中NMP22水平。初发性膀胱癌组中有10例患者在术后5~7d再次检测其尿NMP22。结果:初发性膀胱癌组尿NMP22的中位数为27.1149IU/mL,复发性膀胱癌组为13.001IU/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6574IU/mL(P〈0.001);初发性膀胱癌患者尿NMP22随肿瘤病理分级的递增而升高。lO例初发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测尿NMP22,结果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尿NMP22作为膀胱癌的肿瘤标记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肾结石合并肾盂黏液腺癌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法报告1例肾结石并肾盂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肾及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黏液腺癌。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并对本病组织发生、临床特点等进行讨论。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转移及复发。结论结石并肾盂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率低。结石病史长,反复合并感染者应警惕合并肾盂癌。CT有助于提高其诊断率。影像学检查显示肾脏囊性包块,囊壁不光滑,囊壁部分钙化,囊内液体密度不均,应考虑黏液腺癌可能。尿液中或肾内发现黏液提示肾盂黏液腺癌。肾盂黏液腺癌确诊依赖病理检查。肾盂黏液腺癌应行患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没有证据表明术后化疗或放疗能改善患者预后,其预后难以估计。  相似文献   
77.
牛磺酸对大鼠草酸钙结石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牛磺酸在大鼠草酸钙肾结石模型中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定量灌胃2.5%乙二醇+2.5%氯化铵(4 mL/d,分2次给予)并控制饮水4周诱导建立草酸钙肾结石大鼠模型。分4个组(n=8):空白组(A组)、结石诱导组(B组)、牛磺酸干预组(C组)和牛磺酸对照组(D组),其中B、C组定量灌胃诱石剂,A、D组灌胃相同量的饮水;A、B组喂食标准颗粒饲料;C、D组喂食含2.0%牛磺酸的颗粒饲料。每只动物饮水量均控制在20 mL/d。4周后收集各组大鼠24 h尿液检测草酸、肌酐和8-异前列腺素(8-IP)水平;采血测血清肌酐;取肾脏分离线粒体,比色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荧光比色法检测线粒体氧化损伤水平;肾组织HE和钙盐染色观察晶体沉积情况,透射电镜下观察肾小管上皮的损伤情况,免疫组化观察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在肾脏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使用诱石剂诱导结石后大鼠尿8-IP显著增加,肌酐清除率降低,肾脏/体重比值增加,肾组织线粒体SOD、GSH-Px活性下降伴线粒体损伤;使用牛磺酸则尿8-IP生成减少,肌酐清除率增加,肾脏/体重比值减少,肾组织线粒体SOD、GSH-Px活性增加而肾小管上皮和线粒体损伤程度减轻,肾脏内晶体沉积量减少,CD68在肾脏中的表达水平也减少。结论: 牛磺酸在大鼠草酸钙肾结石模型中具有明显的肾脏保护效果,其机制可能与牛磺酸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8.
经输尿管镜下囊肿内切开引流术治疗肾囊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输尿管镜下囊肿内切开引流术治疗肾囊肿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肾囊肿患者30例.其中肾盂旁囊肿11例,单发囊肿15例,多发囊肿4例.既往肾囊肿手术史者3例.囊肿直径平均6.9(4.0~11.2)cm.影像学检查均可见囊肿对集合系统压迫形成的压迹.使用输尿管镜经尿道顺行至肾盂径路,观察肾囊肿对集合系统的压迫情况,直视下用电刀在囊肿压迫肾盂明显处位置做内切开.使其与集合系统贯通,并置双J管内引流.结果 30例手术均一次成功.囊肿处理时间平均31(15~45)min.手术时间平均61(30~120)min,住院时间平均6.5(4~7)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2 d实验室检查患者蛋白尿消失.平均随访6(3~9)个月,其中囊肿消失24例,明显缩小4例,复发2例.结论 经尿道输尿管镜技术处理肾囊肿具有安全、微创、近期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79.
大概有10%的人一生中会罹患泌尿系结石症,而这当中有大约80%为草酸钙结石,临床上大多数草酸钙结石无明显遗传背景和相关系统性疾病,称为特发性草酸钙结石。此类结石第一次发病经过治疗后5年复发率约为45%,20年的复发率约为75%,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损害。因此,充分认识其病因对预防、治疗和降低其复发率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0.
特发性高钙尿症是肾结石患者最常见的代谢异常。得益于动物实验的研究进展,目前对其形成机制有了深入的认识。其中,维生素D受体数量的增多可能是其基本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