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15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1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金属食管支架对放射治疗剂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测量网状自扩金属食管支架对放射线引起的空腔效应及散射效应对放射治疗剂量分布的影响,为食管癌支架置入术后放射治疗的剂量修正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模拟食管癌网状自扩金属支架置入术后放射治疗的体模,分别应用60Co γ射线和直线加速器的8 MV X射线进行照射,使用薄窗电离室、热释光剂量仪分别对不锈钢合金支架及钛镍合金支架空腔的界面及界面下一定深度进行了对比测量,并用治疗计划系统对单纯空腔情况下百分深度剂量的变化进行了模拟计算与测量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射野7 cm×15 cm 60Co治疗机照射支架前点、后点与无支架均匀水模对应点剂量增加值不锈钢支架分别为1.8%和3.2%,钛镍合金支架分别为1.7%和2.9%.直线加速器的8 MV X射线照射支架前点、后点与无支架均匀水模对应点剂量增加值不锈钢支架分别为1.5%和2.8%,钛镍合金支架分别为1.4%和0.9%.射线经过支架空腔后形成二次建成效应,剂量增加的峰值达7.6%. 结论网状金属食管支架对放射线的散射效应造成的剂量增加<2%,支架空腔形成的二次建成效应,剂量增加>5%. 建议实际放射治疗时须对支架的空腔效应修正计算剂量.  相似文献   
52.
本共识围绕医学物理学科的教育现状、专业方向建设、课程设计、实习要求及研究生毕业标准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医学物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应对社会对健康与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及医疗设备国产化的挑战。目前,中国医学物理教育面临教育途径多样性、课程设计差异性、师资短缺等问题,在此,讨论了整合国际经验,构建全面、规范化的医学物理学科体系的策略,体系涵盖放射治疗物理、医学影像物理、核医学物理、放射防护物理、放射生物物理及放射工程物理等方向,并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以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还探讨了医学物理研究生教育的改进,包括师资和教学环境建设、专业课程设置等;还需建立教学质量评估机构,确保教育内容与国际标准一致,反馈学生和雇主的需求。本共识提倡全面提升医学物理学科的规模和影响力,提升教育质量和专业水平,实现教育的精细化和精英化,并加强国内外合作,以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撑“健康中国2030”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53.
目的应用三维技术模拟鼻咽癌常规放疗颅底推量治疗计划,对比有和无颅底推量之间受侵颅底骨质和周围危及器官接受剂量的差异。方法选择19例采用CT—Sim行放疗计划设计、有颅底推量的初治鼻咽癌患者,鼻咽处方剂量70Gy,颅底推量剂量8Gy。勾画靶区、危及器官,按原放疗计划参数进行射野设置,作出有和无颅底野推量2个治疗计划,比较靶区剂量和危及器官受量的差异。结果无颅底推量时,原发肿瘤靶区(GTV)、颅底受侵靶区(GTVsb)、鼻咽部靶区(GTVnp)的V95和D95平均值分别为(90.0%±7.3%)和(66.0±1.2)Gy、(66.O%±2.4%)和(65.2±1.2)Gy、(99.3%±1.3%)和(68.1±0.8)Gy;给予颅底推量8Gy后,GTV、GTVsb和GTVnp的V95均达到了99.0%,D95的平均值均达到70Gy以上。有无颅底推量的左、右侧颞叶的D5平均值分别为(76.3±6.3)Gy和(68.0±4.8)Gy(P〈0.001)、(75.1±6.2)Gy和(67.0±5.0)Gy(P〈0.001)。2个计划脑干(Dmean、D5、V60)、垂体(Dmean)、视交叉和视神经(Dmax、Dmean)的受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有颅底受侵鼻咽癌患者采用常规放射治疗颅底骨质存在低剂量区,颅底推量可改善颅底骨质的低剂量区,使大部分患者的颞叶受量超过70Gy,获益有待临床证实。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测试基于患者解剖图像和矩阵探测器在线测量进行重建(RDBMOM)的调强放疗(IMRT)三维剂量验证系统的准确性,评估其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 分别在体模设计规则野和非规则野测试计划,同时以指形电离室和二维电离室阵列测量各测试例的点剂量和平面剂量分布,评估RDBMOM系统剂量重建精度。选择 2例鼻咽癌IMRT计划做RDBMOM验证,分析验证结果的临床应用意义。结果 与指形电离室点测量结果比较,RDBMOM系统对各测试例的重建剂量偏差均<1%(3 cm×3 cm小野除外),IMRT测试例的重建剂量偏差最大为2.12%。与电离室阵列测量比较,RDBMOM重建的测量平面内离轴剂量分布曲线符合良好,两者比较的γ通过率(3%/3 mm)为 94.56%~100%。2例IMRT计划的RDBMOM验证结果整体γ通过率>99%;计划靶体积γ通过率>98%且 D95误差<0.4%,腮腺和晶体平均剂量的最大误差分别达2.97%和59.58%。结论 测试系统剂量重建精度可满IMRT验证要求,并能给出与患者解剖结构相关的体积剂量误差与误差位置等信息,有利于评估其对临床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赵充  韩非  卢丽霞  黄劭敏  林承光  邓小武  卢泰祥  崔念基 《癌症》2004,23(Z1):1532-1537
背景及目的:局部和区域未控是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表明,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与靶体积的照射剂量呈正相关.由于鼻咽解剖位置的特殊性,采用常规二维放疗方法提高靶体积的照射剂量受到周围敏感器官耐受剂量的限制.本研究将三维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技术应用于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以期通过安全地增加靶体积照射剂量,达到提高局部和区域控制率的目的.方法:共60例初治原发鼻咽癌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Ⅲ期49例,Ⅳa期11例.全部患者均使用IMRT技术行单纯根治性放疗,放疗计划及实施由NOMOS公司PEACOCK系统完成.采用连续加速推量(SMART Boost)方法照射,处方剂量: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30次共68 Gy,颈部转移淋巴结(GTVnd)30次共60~64 Gy,临床靶体积Ⅰ(Target Ⅰ)30次共60 Gy,临床靶体积Ⅱ(TargetⅡ)30次共54 Gy.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靶体积和敏感器官的受照剂量,用RTOG/EORTC标准评价急性治疗毒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区域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率和总生存率.结果:GTVnx、GTVnd(左)、GTVnd(右)、Target Ⅰ和TargetⅡ的平均剂量均数分别为71.21、65.85、66.26、67.59和61.42 Gy,其中GTVnx、GTVnd(左)和GTVnd(右)的平均分次剂量分别达2.37、2.20和2.21 Gy,全部靶体积被95%处方剂量曲线覆盖的平均体积百分数>99%,GTVnx受照剂量大于105%处方剂量的平均体积,为43.87%.脑干5%体积的受照剂量和脊髓1 cc体积的受照剂量平均值分别为46.96 Gy和39.99 Gy,双侧腮腺和颞颌关节33%体积的平均受照剂量<38 Gy.全组患者未观察到Ⅳ级急性毒性反应,Ⅲ级皮肤、粘膜和咽急性毒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15.0%和1.7%.随诊时间6~37个月(中位15.5个月),全组病例未观察到鼻咽复发,颈部淋巴结复发2例,远处转移7例,死亡9例.3年局部控制率、区域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6.67%、94.06%、84.98%和74.97%.结论:IMRT提高了局部晚期鼻咽癌靶体积的分次和总剂量,周围敏感器官的受照剂量均在可耐受范围,急性毒性反应较轻,局部和区域控制率较满意.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56.
目的 研究EBT剂量胶片在临床电子线百分深度剂量(PDD)中的测量方法.方法 采用14.7 cm×5.1 cm的矩形射野,在同一张EBT胶片上进行5阶梯度的剂量刻度.应用上述刻度方法,针对4、6、8、10、12和15 MeV电子线,在小水箱中采用竖直和倾斜5°两种方式测量PDD,并与半导体探头的三维水箱扫描结果以及平行板电离室在小水箱中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当剂量胶片上端与水面平齐时,EBT测量的PDD曲线与两种探头测量的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并且倾斜和竖直测量两种方式无明显差异.当剂量胶片上端伸出水面时,在竖自测量方式下剂量建成区内测量结果明显低于其他测量结果,而倾斜测量方式下则无明显影响.结论 新的剂量刻度方式快捷可靠,可显著减少剂量胶片用量.在测量电子线PDD时建议将胶片倾斜一定角度进行,以便减小胶片上端与水面不平齐所引起的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采用风险分类方法评估局部中晚期鼻咽癌单纯调强放疗疗效的可行性,为前瞻性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将185例接受单纯调强放疗的局部中晚期鼻咽癌病例,按治疗后死亡风险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无高危因素),高危因素包括下列之一:GTVnx > 30 cm3;T4N2M0期;颈部多个淋巴结转移,其中一个短径 > 4 cm,以及任何T和N3M0期。分析和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10.9个月(6.7~152.4个月)。高危组和低危组的5年总生存率、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61.0%和90.5%(χ2=30.298,P<0.05)、78.3%和91.5%(χ2=6.352,P<0.05)、71.6% 和92.0%(χ2=16.346,P<0.05)。 结论 该风险分类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区分局部中晚期鼻咽癌中的不同失败风险病例,有利于指导临床有针对性开展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分析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患者采用累及野照射(involved field radiation therapy, IFRT)时各淋巴结区受照剂量与淋巴结失败的关系。方法 在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局限期SCLC患者原治疗计划中勾画第1至10组淋巴结引流区,记录每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所受目的性或附带照射剂量。照射野内、野边缘、野外失败分别定义为失败淋巴结体积位于80%处方剂量曲线内、80%~20%、20%处方剂量曲线外。结果 勾画76例患者1 216组淋巴结引流区。中位随访时间17.4个月。初诊时各淋巴结区转移率超过50%的为4R(68.7%)、4L(57.9%)、10R(57.9%)、2R(56.6%)、7(51.3%)区。淋巴结区有阳性病灶时,均接受了处方剂量照射。而未发生转移时,受到平均附带照射剂量超过3 000 cGy的淋巴结区有:3P、4L、7、6、4R、5、2L。淋巴结中位无失败时间9.8个月。仅1例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照射野外失败。其余患者照射野外失败位于锁骨上区或原发病灶对侧肺门。结论 SCLC患者采用IFRT照射纵隔淋巴结区时,未发生转移的淋巴结区可以受到相当剂量的附带照射。而纵隔淋巴结照射野外失败较少见,与所受附带照射剂量贡献有关。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注入电流改变对剂量学参数照射野对称性产生的影响.[方法]手动模拟加速器注入电流的改变,在照射野对称性良好的注入电流工作点附近设置正负模拟值,以胶片法测量和分析对应的照射野对称性改变.[结果]注入电流的数值在加速器的左右方向不会影响照射野对称性的质量,在枪靶方向的对称性偏差值受注入电流数值的影响近似为线性关系,当注入电流偏离中值200mA时,相应的对称性误差接近3%.[结论]检测加速器注入电流的改变可以提示照射野对称性的误差,经常性监视照射野剂量特性和注入电流应纳入每周的质控检验内容.  相似文献   
60.
目的 评价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及临床因素对非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化疗后急性重度放射性肺炎(SAR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6-2010年行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 147例病例资料。对有无SARP的剂量学参数行成组t检验,对有差异的和临床因素行Logistic法多因素预测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剂量学因素的预测价值,Pearson法分析剂量学数据间相关性并从剂量学参数中提取有代表性因子。结果 全组患者SARP发生率为9.5%。平均肺剂量(MLD)、V20、V30、V40、V50与SARP发生相关(χ2=4.87~6.84,P=0.009~0.025)。控制SARP发生率≤5%时的界值分别为MLD≤16.77 Gy,V20≤34.15%, V30≤23.62%, V40≤18.57%, V50≤13.02%, 其敏感性、特异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8.0%、48.1%、0.678,42.9%、82.0%、0.661,78.6%、52.9%、0.667,71.4%、61.7%、0.677,57.1%、67.7%、0.651。因子分析显示可考虑选取MLD、V20、V30中的1个或2个,V40、V50中的1个用于预测SARP。肿瘤位于右中下肺者SARP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22.2%∶6.7%,χ2=6.19,P=0.023)。结论 MLD、V20、V30、V40、V50可用于放射性肺炎预测,但单个预测价值不佳,要多种参数联合使用。肿瘤位于右肺中下叶者放疗后发生SARP危险性较肿瘤位于其他部位者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