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1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血浆活化因子Ⅶ(FⅦa)及其基因MspⅠ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候选基因与病例对照的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行FⅦ基因MspⅠ多态性分析,同时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rSTFM229)测定血浆FⅦa水平。结果:①冠心病组血浆FⅦa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FⅦa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危险性独立相关;②F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各组血浆FⅦa水平均与FⅦ基因多态性显著相关。结论:血浆FⅦa水平增高是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FⅦa水平受其基因MspⅠ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体检人群346例,根据血压将患者分为理想血压组151例(血压<120/80 mm Hg,1mm Hg=0.133 kPa)和血压正常高值组195例(血压120~139/80~89 mm Hg),应用大动脉测量仪测量入选者中心动脉压;应用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IMT。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组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收缩末压及IMT均高于理想血压组(P<0.01);中心动脉增强压及增强指数高于理想血压组(P<0.05)。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是IMT的影响因素(β=0.344,0.296,P<0.05)。结论血压正常高值者的中心动脉压和颈动脉IMT已增加,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是影响颈动脉IMT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3.
脉压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研究均提示脉压(pulse pressure,PP)是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危险因子,其对中老年人冠心病发生和死亡的预测作用甚至大于SBP与DBP,有些学者甚至提出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应包括对PP的控制.但是现在尚不能肯定PP对冠心病的预测作用是否独立于SBP和DBP,亦不清楚PP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是否有所不同,PP对冠心病危险的界值也没有统一的看法.有些研究也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另一方面,许多观察性资料都显示,目前降压治疗中普遍存在"60/90规则",即大约90%的患者DBP能控制在90mm Hg以下,但只有60%左右的患者SBP可以控制在140 mm Hg以下.这又引起了高血压降压治疗过程中SBP与DBP下降不平行是否会导致PP加宽的争论.中国目前大约1.3亿高血压人群,中老年人群中则有一半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类型,这使对脉压研究的重要性更显突出.  相似文献   
44.
应用高分辨叠加心电图检测30例正常人、100例冠心病人、50例冠心病合并频发室早病人、26例冠心病合并室速病人的整个 QRS 波群及 S-T 段,分析四组人心室碎裂电位的检出率。结果显示:在三组病人中可记录到心室不同时期的碎裂电位,以冠心病合并室速者最为多见。结果提示:重视 QRS 早期改变及观察整个 QRS 对识别此类患者具有室速和猝死高危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脉压与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当前我们对高血压的定义、诊断、治疗以及考核疗效的标准主要以收缩压和 (或 )舒张压的水平为依据 ,传统的观点亦认为 ,动脉血压中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 (MAP)尤其是舒张压是心脑血管病 (CVD)的危险因子。然而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均证实脉压亦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 ,其对CVD发生和死亡的预测作用甚至大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一、脉压与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证据早在 2 0年前结束的Framingham心脏研究[1 ] 便提出 ,在低舒张压水平下 (≤ 95mmHg ,1mmHg =0 1 33kPa) ,CVD的危险会随收缩压的升高而升高。之后 ,脉压在C…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长期降压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脑卒中再发事件的影响。方法入选标准:有脑血管病病史;患者能到门诊随访;知情同意;无研究药物治疗的明确适应症及禁忌症。用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患者被随机分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吲哒帕胺治疗组和相匹配的安慰剂对照组,双盲治疗4年,开盲后开放治疗2年,共随访6年。研究主要终点是脑卒中。终点委员会专家独立评估可疑脑卒中等事件。结果患者1399例进入随机双盲研究,治疗组702例,对照组697例。患者基线特征治疗组与对照组相似,平均年龄为64岁;男性占70%;有脑出血史为18%;脑梗死史为76%;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史为9%;冠心病史为21%;糖尿病为11%。两组平均血压分别为(145.9±20.4)/(87.1±11.1)mmHg与(145.6±20.4)/(87.8±11.6)mmHg。双盲治疗4年治疗组较对照组血压净下降12.5/5.3mmHg,开放治疗2年净下降9.2/4.7mmHg,随访6年血压平均净下降10.5/5.0mmHg。双盲治疗4年治疗组脑卒中发生(9.5%)较对照组(20.2%)危险下降53%(P<0.01);开放2年脑卒中危险下降25%(P=0.19);随访6年脑卒中危险下降46%(P<0.01)。结论长期降压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是有益的,可减少脑卒中再发的危险。  相似文献   
47.
老老年是指年龄大于80岁的老年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延长,老老年占人口的比例正逐年增加.他们的健康状况已受到社会的倍加关注。高血压是老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如果控制得不好.会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严重的损失。因此,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应该得到良好的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48.
济南市城乡社区老年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济南市城乡社区老年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现况.方法 选择济南市城乡2626例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进行血压测量和各生化指标测定,并调查其病史、危险因素、治疗和用药情况.结果 城市男性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治疗率分别64.1%,61.5%,均高于农村(分别为56.9%,38.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率分别为15.4%,10.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女性治疗率高于农村,分别为60.8%,43.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呈增加趋势(P<0.0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亦呈明显增加趋势(P<0.0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占全部高血压患者的56.5%.老年高血压人群合并≥1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比例为85.0%,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46.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443.461,P<0.001).城乡社区高血压患者主要服用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和复方制剂进行降压治疗.结论 高血压为济南城乡老年人群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主要类型,其治疗率、控制率较低.患者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同时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49.
我院对116例心绞痛患者进行C反应蛋白(C—RP)定量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定性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0.
应用震荡法测定理想血压组、血压正常高值组、高血压组的踝臂脉搏波速度(baPWV)值;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其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结果理想血压组、血压正常高值组、高血压组baPWV、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舒张早期二尖瓣最大血流速度(E)/舒张晚期二尖瓣最大血流速度(A)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0.05);与血压正常高值组、理想血压组比较,高血压组的相对室壁厚度(RWT)升高,左室射血分数(EF)降低(P〈0.01,〈0.05);baPWV与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LVMI、舒张末主动脉内径(AO)、RWT呈正相关(r=0.37、0.52、0.22、0.28、0.22、0.20、0.24,P〈0.01、〈0.05)、与E值、E/A比值呈负相关(r=-0.14、-0.45,P〈0.01)。年龄、SBP和体质量指数对baPWV有独立的影响作用;baPWV、SBP、PP、AO、体质量指数是影响LVMI的主要因素;baPWV、年龄、DBP、AO是E/A的重要影响因素。提示血压正常高值者已经存在动脉硬度增加,与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减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