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1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血清褪黑素 (松果腺主要在夜间分泌的一种吲哚胺类激素 )水平变化。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 14 4例济南市人 (31~ 110岁 )夜间 (0 2 :0 0 )及白天 (0 8:0 0 )血清褪黑素水平。结果 夜间血清褪黑素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与成年人组比较 70岁组和 >80岁组的褪黑素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1) ;女性的褪黑素水平略高于男性 (P <0 .0 5 ) ;健康老年人与老年患者 (主要为心血管系统疾病 )比较褪黑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 ,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对白天血清褪黑素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 年龄与性别是影响老年人夜间血清褪黑素水平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未能显示健康状况对老年人血清褪黑素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2.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 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 -1,ICAM- 1)基因4 6 9K/E多态性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关系。方法 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2 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117例非冠心病住院患者(对照组)的4 6 9K/E突变基因型。结果 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冠心病组KK +KE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EE型,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1) ;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K等位基因、吸烟增加了冠心病发病的危险,K等位基因与吸烟对冠心病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结论 ICAM 1基因4 6 9K/E多态性与老年冠心病的发病有关,K等位基因有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3.
儿童及少年青春发育期血中高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儿童及青春发育期血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进行系统分析,初步探讨其分析特性及释放机制。方法:收集儿童及青少年不同年龄组正常人血清500例,进行酶活性分析、电泳、免疫测定、层析及酶分解试验。结果:4-16儿童及青少年骨AKP活性超过100IU/L。亲水型及疏水型均存在,20岁时降至正常、疏水型AKP不再存在。经磷脂酶D消化后,AKP由疏水型为亲水型,了解到疏水型AKP其分子结构特点和释放机制。结论:儿童及青少年期血清中骨AKP活性升高与成骨细胞活性密切相关,而肝AKP不随年龄而变化。  相似文献   
154.
目的 探讨降压降脂联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 纳入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者216例,给予双氢克尿噻( 25 mg/d)作为基础治疗,2周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54例,分别为强化降压降脂组(双氢克尿噻25 mg/d,坎地沙坦8 mg/d,瑞舒伐他汀10 mg/d)、强化降压组(双氢克尿噻25 mg/d,坎地沙坦8 mg/d)、降压降脂组(双氢克尿噻25 mg/d,瑞舒伐他汀10 mg/d)和对照组(双氢克尿噻25 mg/d).治疗12个月后比较4组测量血压(BP)、血生化、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的变化.结果 治疗12个月后,4组SBP、DBP、PP、crPWV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降压降脂联合治疗对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SBP、DBP、PP、CrPWV存在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40.765、4.869、24.829和53.149,P值均<0.05.结论 降压联合降脂治疗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改善动脉僵硬度,优于单一降压或降脂治疗.  相似文献   
155.
6年降压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脑卒中再发事件的预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长期降压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脑卒中再发事件的影响.方法 入选标准:有脑血管病病史;患者能到门诊随访;知情同意;无研究药物治疗的明确适应症及禁忌症.用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患者被随机分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吲哒帕胺治疗组和相匹配的安慰剂对照组,双盲治疗4年,开盲后开放治疗2年,共随访6年.研究主要终点是脑卒中.终点委员会专家独立评估可疑脑卒中等事件.结果 患者1399例进入随机双盲研究,治疗组702例,对照组697例.患者基线特征治疗组与对照组相似,平均年龄为64岁;男性占70%;有脑出血史为18%;脑梗死史为76%;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史为9%;冠心病史为21%;糖尿病为11%.两组平均血压分别为(145.9±20.4)/(87.1±11.1)mm Hg与(145.6±20.4)/(87.8±11.6)mm Hg.双盲治疗4年治疗组较对照组血压净下降12.5/5.3 mm Hg,开放治疗2年净下降9.2/4.7 mm Hg,随访6年血压平均净下降10.5/5.0 mm Hg.双盲治疗4年治疗组脑卒中发生(9.5%)较对照组(20.2%)危险下降53%(P<0.01);开放2年脑卒中危险下降25%(P=0.19);随访6年脑卒中危险下降46%(P<0.01).结论 长期降压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是有益的,可减少脑卒中再发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6.
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PPG)是指进餐后的血糖。200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Diabetes Federation,IDF)发布的PPG管理指南中,餐后高血糖被定义为进食后2 h血糖水平>7.8 mmol/L(140 mg/100 mL)[1]。餐后高血糖的出现早于糖尿病,并可向糖尿病转变。研究表明,PPG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危因素,独立于标准心血管危险因素、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57.
原发性高血压的候选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基础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慢性疾患 ,呈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相结合的发病模式。并且嗜盐、肥胖等与高血压发病有关的因素亦与遗传有关。有证据表明 :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1挛生子研究 :单卵双生子间的血压相关系数为 0 .5 5 ,双卵双生子间为 0 .2 5。 2家系研究 :Branchi等发现 ,双亲血压正常者 ,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为 3% ,双亲均为高血压者 ,其概率为 45 %。 3人群研究 :不同种族间高血压的患病率不同。4动物研究 :遗传性高血压大鼠的后代几乎都患高血压 〔1〕。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  相似文献   
15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入选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监测24 h动态血压,根据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晨峰组(149例)和非晨峰组(173例)。测血生化。结果:晨峰组年龄、空腹血糖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P<0.01);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平均脉压(24 hPP)、白昼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脉压(nPP),24 h平均血压(24 hMAP)、白昼平均血压(dMAP)、夜间平均血压(nMAP)均高于非晨峰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血压晨峰与年龄、24 hSBP、空腹血糖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301、0240、0.250,P均<0.01)。结论:24 hSBP、年龄、空腹血糖是影响血压晨峰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9.
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球蛋白 ,主要作为凝血因子 参与凝血。研究发现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可影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并可能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遗传性危险因素。本文介绍了目前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并就其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内皮功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50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血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内皮素(ET)水平,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内回声并进行斑块分类.结果NOS降低或ET水平增高组颈动脉斑块积分、孤立性斑块个数明显高于NOS和ET水平正常组(P<0.05),且多为不稳定斑块.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皮功能障碍,内皮功能受损导致一氧化氮(NO)、ET分泌失调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颈动脉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可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