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正>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已得到了肯定,尤其是近年来开展的心肌核素显像方法给予了较充分的肯定.近3年我院开展了体外反搏的血液动力学的研究,对其治疗机制及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作了进一步的探讨,郑振声提出了采用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简称低右)强化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来提高反搏的疗效.我院赵顺卿等已从心绞痛症状疗效和心电  相似文献   
12.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丙二醛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采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69例冠心患者(反搏组31例,药物组38例)和35名正常人血清中NO2-和NO3-的含量,以反映NO的浓度,同时检测血清中MDA的含量,观察冠心病患者增强型体外反搏过程中及反搏后血清NO和MDA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前,反搏组和药物组冠心病患者血清NO含量(38.88±17.03) μmol/L,(40.78±7.38) μmol/L明显低于正常人水平(70.86±7.61) μmol/L,P<0.05.经过3个疗程的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患者血中NO含量明显增高(105.47±25.58) μmol/L,P<0.05,对照组经过6周药物治疗,血中NO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高(48.52±10.04) μmol/L,但仍低于正常水平.与此相反,治疗前反搏组和药物组冠心病患者血清MDA含量(5.74±0.53) nmol/L,(5.71±0.59) nmol/L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3.87±0.65) nmol/L,P<0.05.经过3个疗程的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患者血中MDA含量明显降低(4.04±0.65) nmol/L,P<0.05,但药物组经过6周药物治疗,血中MDA无明显变化(5.60±0.55) nmol/L.在增强型体外反搏过程中,随着疗程的增加,冠心病患者血清NO含量逐渐升高,而MDA浓度则逐渐降低.结论:提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促进NO的释放,从而调整内皮功能,并降低MDA的产生,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为增强型体外反搏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1例冠心病患者和34名正常人血清中VEGF水平,并观察冠心病患者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过程中及反搏后血清VEGF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前,冠心病患者血清VEGF含量(272±142)ng/L明显高于正常人(122±30)ng/L,P<0.001。在体外反搏治疗第一疗程末患者血中VEGF水平明显降低,但在随后的两个疗程中VEGF又有一定程度的增高,但仍低于反搏前水平。结论:本研究从VEGF的角度发现体外反搏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并对VEGF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早在6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Birlwell及苏洛夫博士就对体外反搏开展研究,由于设计思想上和工程技术上未臻完善,临床疗效不佳而告终。70年代初,中山医科大学对体外反搏进行新的探索,于1976年研究成功第一台体外反搏器并应用于临床。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进入80年代,体外反搏器采用电脑控制,能把下半身的血液在心脏的舒张期有效地挤回主动脉,充分地提高主动脉舒张压,使灌注入心脏的血液大量增加并建立侧枝循环,从而达到防治冠心病的目的。经过19年的推广应用,已有4000余家医院开展反搏治疗。  相似文献   
15.
<正>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疾病已向纵深发展,为了使体外反搏治疗能够有效、安全地应有于临床,除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正规的操作技术外,监测设备的改进也是十分必要的.体外反搏的原理是通过压迫下肢把动静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内皮细胞功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用离子电渗透法比较了高血压患者和正常血压者内皮细胞功能和血管舒张功能。方法  3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 2 3例正常血压者志愿参加试验。将 1%硝普钠用离子电渗透法导入左前臂掌侧皮肤 ,皮肤血管则产生非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将 1%乙酰胆碱用离子电渗透法导入左前臂掌侧皮肤 ,皮肤血管则产生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血管流导 (VC)计算依照公式 :VC =皮肤血流 / (舒张压 脉压差 / 3)。结果 高血压患者硝普钠和乙酰胆碱离子电渗透法测定皮肤血管流导分别为 1.17± 0 36PU/mmHg和 0 75± 0 2 9PU/mmHg ,正常血压组两项值分别为 1.38± 0 2 7PU/mmHg和 1.0 7± 0 2 3PU/mmHg ,高血压患者皮肤微血管对硝普钠和乙酰胆碱的反应性较正常血压组均显著下降 (P <0 0 5 )。高血压组乙酰胆碱流导峰值和硝普钠流导峰值分别较正常血压组下降 30 4± 2 8.2 %和 15 .4± 2 6 .6 % ,前者下降幅度大于后者 (P <0 0 1)。结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血管平滑肌舒张功能障碍 ,并以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为主。离子电渗透法是一种无创性评价皮肤血管舒张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