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5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内科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76篇 |
综合类 | 68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15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研究尿激酶、肝素及其联合治疗急性大鼠下腔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后不同时相静脉血栓与血管粘附特性的变化.方法:SD大鼠140只,105只建立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后随机分为肝素治疗A组、尿激酶治疗B组、联合治疗C组各35只;另35只为假手术组(sham,SH).各组给药后分别于血栓形成后第1、4、7、14、28 d获取目标血管,光镜观察血栓的结构演变与机化、内膜增生程度,检测静脉壁平滑肌胶原沉积量.以及力学测量管壁血栓附着力.结果:A组内膜增生最严重.栓后1、4 d,B、C组血栓附着力分别较A组低(P<0.01).结论:尿激酶加肝素治疗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能有效地保护内皮层完整,减轻血管内膜增生,但在溶栓抗凝联合治疗急性血栓后残余附壁血栓粘附力相对较低,不建议早期运动加压.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肝素、尿激酶及肝素加尿激酶治疗急性大鼠下腔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后不同时相腔静脉内皮扫描电镜变化.方法:SD大鼠135只,105只建立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后随机分为肝素A组、尿激酶B组、肝素加尿激酶C组各35只;另30只为假手术组.各组给药后分别于血栓形成后第1、4、7、14、28 d获取病变段血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静脉内皮层变化.结果:7d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B及C组内皮损伤较轻,内皮损伤分级主要为Ⅱ一Ⅲ级.而C组为Ⅲ~Ⅳ级(P<0.05);28 d时C组内皮损伤较A、B组轻(P<0.05),内皮损伤分级主要为Ⅱ级,而B、C组为Ⅲ~Ⅳ级(P<0.05).结论: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较其单独使用有更好的内皮结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小骨窗脑血肿清除术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2月~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开颅脑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脑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1.95%,无效率为8.05%,并发症发生率为14.94%;对照组有效率为62.07%,无效率为37.93%,并发症发生率为37.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骨窗脑血肿清除术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安全有效,治疗效果优越,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动静脉内瘘(native arteriovenous fistulae,AVF)通畅率和静脉端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将32只健康新西兰白兔(体质量2.0~2.5 kg,不区分雌雄)完全随机等分为对照组(n=8)、单纯光敏剂组(n=8)、单纯光照组(n=8)、实验组(n=8).建立兔颈部AVF模型,按组别进行不同处理.于术后第2、8、15、22天及第29天用超声检测血流情况.术后4周取近吻合口处静脉观察内膜增生情况并测量厚度.通过S-P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并评估其增殖活性,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术后第15、22天及第29天,实验组AVF血流量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术后4周,实验组内膜增生厚度明显小于其余3组(P<0.05);PCNA表达明显弱于其余3组(P<0.05);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结论 光动力治疗能有效促进VSMCs细胞凋亡,抑制血管内膜增生,从而有效提高AVF血流量.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技术治疗周围动脉血管损伤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共收集20例患者资料,开放性损伤13例,闭合性损伤7例.其中,尖锐物穿通伤8例,顿挫伤导致动脉闭塞5例,创伤后假性动脉瘤形成3例,医源性动脉损伤4例.动脉管壁损伤较轻者直接使用覆膜支架进行腔内隔绝治疗;针对管壁破损严重、断裂或血管内膜严重挫伤闭塞者则多采用顺、逆行途径相结合的方法开通血管后成功实施腔内重建.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无肢体丧失和围手术期死亡.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2.8个月.上肢动脉损伤者术后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患肢血循环良好,患侧与健侧上肢血压差小于10%,下肢血管损伤患者患侧ABI由术前平均0.37±0.16提高至术后0.96±0.08.仅2例患者术后随访CT血管造影发现支架两端存在轻度狭窄.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技术治疗周围动脉损伤,安全、微创、并发症少、效果满意,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烟囱”技术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治疗中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2年我科采用“烟囱”技术治疗4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破口累及左锁骨下动脉3例,累及左颈总动脉1例.结果 4例患者支架均释放准确,“烟囱”支架通畅.1例患者释放支架后即刻造影提示少量Ⅰ型内漏,术后CT血管造影复查未见明确内漏;1例术后第2天出现精神差、嗜睡,左侧肢体肌力较对侧减退,给予抗凝活血药物治疗1周后左侧肢体肌力恢复.随访6~12个月,均未出现支架闭塞或严重狭窄.结论 “烟囱”技术通过完全腔内方法重修分支血管,实现了微创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87.
可吸收合成缝线行皮内缝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合成可吸收缝线在外科临床的广泛应用是现代外科技术中的一重大技术革新。现常用的吸收合成线包括:聚乳酸羟基乙酸线(polyglactin910)、聚二氧杂环己赵渝,男,34岁,硕士,主治医生,科副主任,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普外科,400016重庆市渝中区袁... 相似文献
88.
89.
正腹壁切口疝为腹部切口处筋膜或肌肉组织愈合不良,腹腔内容物经薄弱处突出到皮下而形成的疝。切口疝的发生率2%~11%,且近年发病率有升高趋势。腹壁切口疝修补后,仍会有超过40%的病人复发~([1])。切口疝常隐匿发生在术后几个月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术后2~5年内发病。切口疝不会自愈,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切口疝的手术方式分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小腿深筋膜下内镜交通支离断术(离断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合并小腿交通支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离断术治疗18例(20条肢体)合并小腿交通支功能不全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资料。结果:共发现69条交通支;功能不全者62支,功能正常者7支。手术离断65支,遗漏4支,除色素沉着外,手术后临床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随访,溃疡愈合率为88.9%,愈合后无溃疡复发。结论:小腱深筋膜下的内镜交通支离断术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合并小腿交通支功能不全的手术方法,尤其适合静脉性溃疡的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