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39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9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常规方法处理困难的颌面骨骼缺损和畸形。方法:18例无法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的多类颅颌面畸形患者,分别使用外置式和内置式牵张器进行骨牵张术矫治。术前均作外科模型和必要的头影测量。术后延迟期为7天,牵张节律为lmm/天,2~4次/天,牵张结束后常规固定6~8周。结果:术后伤口正常愈合,牵张过程顺利,均达到预期牵张目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的咬合关系和面形均得到恢复。腭裂治疗后继发畸形患者最大牵张距离为20mm,最小距离为15mm;下颌骨重建患者最大牵张距离为30mm。下颌骨垂直牵张患者固定期近牵张区出现病理性骨折,但未出现错位,经内固定处理,牵张完成后,未出现畸形愈合情况或骨不连接。结论:骨牵引延长技术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多种颅颌面骨畸形或骨缺损患者的治疗,尤其适用于软组织量不足、不易覆盖移植骨的患者,而且不需要另取自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结合中医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微创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0例,均于伤后1周内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后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结果 20例患者,优14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90.0%。术后随诊6~23个月,1例出现下肢腓总神经损伤症状,1例出现肺部感染,其余患者皆获满意疗效。结论 PFNA结合中医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取得满意疗效,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3.
电子束CT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颌面部复杂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美国Imatron公司电子束CT对 11例外伤所致颌面部复杂性骨折进行薄层CT扫描 ,扫描模式 :SSM 1.5 ,层碍 1.5mm ,层距 1.5mm ,扫描时间 0 .2 - 0 .5s,利用工作站 ,进行扫描图像的容积三维重建 ,重建圆径 2 1cm ,重建矩阵 5 12× 5 12 ,重建核sharp。结果 EBCT成像技术能够立体的、详尽和精确的显示机体组织的三维解剖结构和相邻关系 ,其再现畸形的程度可以达到近乎解剖学的程度 ,为准确掌握病情及合理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结论 EBCT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颌面部复杂性骨折的最主要方法之一 ,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非血管化髂骨和下颌骨与钛种植体结合的组织学特点。方法 :12只杂种犬随机分为 6组。切取 15mm× 5mm的下颌骨骨质 ,将骨块移植于对侧下颌骨人工骨缺损区 ,然后切取同样大小的髂骨骨块 ,移植于下颌骨骨缺损区 ,同时植入 2枚钛种植体 ,用种植体固定骨块。术后不同时间点取材 ,组织学观察。结果 :髂骨移植后早期以溶解坏死为主 ,6周时开始重建 ,种植体为混合界面 ;12周时改建基本完成 ,种植体形成骨结合。而下颌骨移植后早期移植骨吸收不明显 ,只是哈佛氏管扩大 ,与种植体界面间未见新骨形成 ;12周时移植骨内出现新生骨 ,骨吸收停止 ,种植体为混合界面 ,界面有不成熟的新生骨沉积 ,新骨与原骨结合不紧。 18周 ,种植体形成骨结合。 2 4周 ,移植的髂骨和下颌骨与骨床均融为一体 ,下颌骨与髂骨相比整体致密。结论 :髂骨与下颌骨移植后的修复过程及它们与钛种植体的骨结合过程不同 ,但均能形成骨性结合。下颌骨与种植体形成骨结合的时间比髂骨长  相似文献   
15.
非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种植重建下颌骨节段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研究非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种植重建下颌骨节段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下颌骨节段缺损的病人,通过非血管化髂骨移植建立下颌骨连续性,同期植入牙种植体。结果:移植的骨块成活,植入的种植体可以实现骨结合并完成种植义齿修复,行使功能。结论:此方法可以实现下颌骨的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6.
纯钛种植体与非血管化髂骨骨结合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纯钛种植体和非血管化髂骨块的骨结合情况。方法:10只杂种犬被随机分成5组,分别切取两侧游离髂骨移植于对侧,移植骨内同时植入钛种植体,术后不同时间点取材,组织学观察。结果:3周时,移植骨以吸收和坏死为主,6周时有新骨形成,9周时新骨形成的数量增加,12周时移植的骨块成活,骨组织改建完成,植入的钛种植体和移植的髂骨块之间无软组织介入,标志种植体与移植骨之间骨结合完成。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钛种植体和非血管化髂骨块可以形成完全骨结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双向内置式下颌骨牵引器矫正下颌骨短小畸形结果.方法:下颌骨短小畸形2 例.在下颌角部位截骨,以下颌角为中心将双向内置式下颌骨牵引器上、下活动翼分别固定于升支和体部骨表面.术后第7 天开始牵引,各牵引螺杆的牵引速度为0.5~1.0 mm/d.待下颌骨升支高度和体部长度恢复较为理想后停止牵引,固定牵引装置3 个月. 结果:2 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牵引,无并发症.牵引升支和体部长度均为15 mm,下颌骨形态恢复理想.结论:双向内置式下颌骨牵引器可以在二维方向对下颌骨短小畸形的患者进行下颌骨形态重建,可以作为治疗不同类型下颌骨短小畸形的优选牵引装置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腭裂术后继发的严重上颌骨后缩畸形的效果。方法:对10例腭裂术后继发严重上颌骨后缩畸形的患者,术前常规行头影测量和模型外科设计;手术采用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术,4例使用颅骨支抗外置式牵张器,其余患者采用内置式牵张器进行骨牵张术;术后延迟期为7d,牵张节律为0.8—1mm/d,2—4次/d,牵张结束后固定8-12周。结果:术后伤口一期愈合,牵张过程顺利,最大牵张距离为22mm,最小距离为15mm;患者的面形得到明显改善,未出现畸形愈合或骨不连接等并发症。结论:牵张成骨技术应用于腭裂术后继发的严重上颌骨后缩畸形,不需要植骨,可有效地达到上颌骨前徙、明显改善面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总结重症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32例重症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过程及转归,总结治疗经验。结果:2007-01~2013-01收治32位患者,病例数逐年增加,平均年龄57.71岁。11例(34.37%)患者出现呼吸道危象;19例(59.3%)伴发全身系统性疾病。8例患者转入胸外科及呼吸科,1例患者死亡,23例好转或治愈。脓送检率96.87%,检出率37.50%。培养结果以链球菌为主,其它可见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产黑素普雷沃菌、干燥奈瑟球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结论:重症间隙感染患者近年明显增加。建议治疗措施:①保证呼吸道通畅及生命安全;②尽早手术切开引流,去除病灶;③降糖、降压、降温、镇痛、营养支持补液等多学科协同治疗;④全身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反求工程和快速原型技术进行下颌骨缺损整复与种植修复的设计和植入假体制作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反求工程和快速成型技术,包括获得基于螺旋CT的点云数据、数据的镜像对称和曲面设计等系列步骤为8例患者完成了下颌骨缺损的修复体设计以及进行种植体数量及空间位置的设计,制作出预留种植钉道的纯钛修复体并进行修复体植入手术。结果:修复体就位顺利,各部件达到设计位置,术后患者面部外形满意,种植修复完成后咬合关系良好,下颌偏斜纠正。结论:反求工程结合快速成型能够完成下颌骨缺损的修复体的设计和制造,同时完成种植修复设计,提高了手术精度,节省了手术时间,在颌骨缺损的个体化和功能性修复中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