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5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231.
目的:探讨微量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14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镇痛组和对照组各70例。镇痛组给予微量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采用腰-硬膜外麻醉法镇痛,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镇痛方式,按照常规产科检查处理。观察2组VAS评分、分娩方式、宫缩药物的使用率、产程时间、Apgar评分、出血量。结果镇痛前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镇痛组镇痛后及第二、三产程VAS评分均低于镇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镇痛前后和第二、三产程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的宫缩药物使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的第一、二产程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盐酸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确切,可缩短产程,明显减轻产妇的疼痛,保证母婴平安。  相似文献   
232.
目的优化黄芩苷滴丸制备工艺,考察药物体外释放度。方法以聚乙二醇6000(PEG6000).共聚雏酮(PVPS630)为基质制备黄芩苷滴丸,以圆整度和重量差异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结果,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条件为:黄芩苷、PEG6000、PVPS630质量比为1:9:1,滴制时药料温度80~90℃,滴距6cm,滴速30滴/min,二甲基硅油为冷却剂,冷却温度为10~15℃。制备的滴丸在40min的平均溶出度为86.54%。结论优选的黄芩苷滴丸制备工艺合理可行。能增加药物的溶出度。  相似文献   
233.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级联反应过程,包括多个环节,近几年研究发现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抗氧化应激与抗炎症反应治疗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愈来愈受到重视。蕨麻作为我国传统藏药之一,药用历史悠久,其药用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现在学者们已经从蕨麻中提取各种活性成分,经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蕨麻具有抗氧化应激、抗炎、保护心肌、提高免疫力、抑制细菌活性及抑癌等作用,但蕨麻是否具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与蕨麻的药理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34.
目的: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齐墩果酸乳铁蛋白纳米粒的处方,并对所制样品进行表征和体外溶出行为考察。 方法:以Lf浓度、pH值和药辅比为考察因素,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及二项式拟合建立指标与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经效应面法预测最优处方并验证,并对所得纳米粒制剂进行透射电镜及体外溶出度试验。 结果:各项指标均以二项式方程拟合度最高 (R 2> 0.98)且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好,所制样品的平均粒径为(203.4±8.3)nm,Zeta电位为(27.1±2.3)mV,包封率为(92.6±3.2)%;表征结果显示纳米粒外观呈类球形;与原料药相比,纳米制剂溶出速率显著提高。 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齐墩果酸乳铁蛋白纳米粒的处方优化筛选,并为进一步的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5.
抗结核药物可引起部分患者肝功能损害,在抗结核治疗中,常常定期检查肝功能,但很少有肝功能球蛋白水平在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变化情况的报告.  相似文献   
236.
绒毛膜羊膜炎多继发于未足月胎膜早破,与早产关系密切.因为早产是3/4以上新生儿死亡的直接原因,故应高度警惕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尤其是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易被忽略.大量文献分别研究了传统生物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近代分子生物指标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对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价...  相似文献   
23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变化,并根据预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量表(NIHSS)进行相关性分析。 方法选取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神经外科自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40例,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NIHSS 0~1分)、轻度组(40例,NIHSS 2~15分)、中度组(40例,NIHSS 16~20分)及重度组(40例,NIHSS 21~42分),对症治疗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GFAP和NSE不同时间点的动态检测。比较不同损伤水平患者两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两个指标与NIHSS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轻、中、重度组患者血清GFAP和NS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组间不同时间段GFAP及NSE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组GFAP、NSE浓度显著增高。患者血清GFAP和NSE水平与NHI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484,0.447,P<0.05)。 结论颅脑损伤患者血清GFAP和NSE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动态监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演变和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38.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药理学是医药学专业本专科教学的一门核心课程,是联系医学与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为了推进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以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为例,挖掘药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探讨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与方法,以期为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