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对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与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实习的110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按随机数字法分为PBL教学组(n=55)和LBL教学组(n=55);分别采用PBL与LBL进行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教学结束后通过专业考试及问卷调查,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应用SPSS 15.0进行数据处理,对两组学生专业考试的平均成绩行t检验,对两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BL教学组学生的考试平均成绩(87.89±5.39)分优于LBL教学组学生的(82.63±5.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PBL教学组学生在授课方法能“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论理解、培养自学能力、锻炼语言表达、培养临床思维”等9个方面的满意度高于LBL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BL相比,P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能取得较好效果,但在基础知识点的强化、教师能力的培养及病例选择等方面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52.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ctive protein(CHP) concentration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 Methods: The plasma CRP concentration were tested in 166 cases who underwent coronary angiog-raphy(CAG),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was presented in 86 patients and absent in 80 cases as normal controlgroup, and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diseased coronary vessels in CHD group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plasma CRP concentration were 2293±198, 5126±508,12969±1076μg/L, respectively,for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stable angina group and the unstable angina group. The CRP concentration in the stable angina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与高盐加速诱导的高血压性左室重塑的相关性。方法:7周龄雄性SHR按饮食中的NaCl浓度随机分为低盐(LS)组(0.5%NaCl)和高盐(HS)组(8%NaCl),干预12周。所有大鼠以标准的尾压法测定无创尾压,并于处死前进行心脏超声测定;分别在饮食干预前及处死前采取外周血,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单核细胞亚群的变化;以苦味酸-天狼星红(PSR)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以麦芽胚凝集素(WGA)荧光染色计算心肌细胞横截面积(CSA);采用CD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心肌间质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并对所测指标与单核细胞亚群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饮食干预结束时,HS组收缩压、心率、左室质量(LVM)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显著高于LS组,体质量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S组比较,HS组在高盐干预12周时CD43~(++)单核细胞比例明显增加,CD43+单核细胞比例明显减低(P0.05),HS组组内比较也得出同样结果;心脏超声结果显示,HS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显著高于LS组(P0.05),而反映心脏功能的指标无明显差异;同时,HS组心肌间质及血管周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加,CSA显著高于LS组,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也明显加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盐干预12周时CD43~(++)单核细胞比例与收缩压、LVM、LVMI、LVEDD、LVEDV、心肌纤维化程度、CSA及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高盐干预12周时CD43~(++)单核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其与SHR的左室重塑相关,说明CD43~(++)单核细胞亚群在此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发现为将来以单核细胞为靶点的干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4.
55.
患者男,61岁,因间断胸痛2年,加重9 h入院。2年前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接受右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入院查体:BP 120/75 mmHg(1 mmHg=0.133 kPa),HR 60次/分,心脏各瓣膜区听诊无杂音。CTnI 3.62 ng/L。ECG: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病理Q波,ST-T无明显改变,考虑急性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经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诊断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6个月后冠状动脉斑块的变化,探讨他汀类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抑制炎性反应、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的协同作用.方法:经64层螺旋CT诊断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组)55例,阿托伐他汀+缬沙坦联合治疗组(B组)55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药物治疗6个月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冠状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药物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降低(P均<0.01),且B组较A组降低显著(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脂质斑块、混合斑块明显减小(P<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变化均不明显(P均>0.05).B组与A组相比,脂质斑块、混合斑块缩小幅度更明显(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变化不明显(P均>0.05).结论:应用他汀类降脂药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加强了抑制炎性反应、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的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心内科接受直接PCI治疗的116例资料完整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BMI分为2组:A组(n=35)BMI〈25kg/m^2,B组(n=81)BMI≥25kg/m^2。评估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及TMPG心肌灌注分级;发病后1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评价心脏收缩功能。【结果】(1)冠脉造影结果中两支及以上血管病变: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3级: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3)PCI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MPG)0-2级:A组低于B组(P〈0.05)。(4)PCI术后1周内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EF值):A组高于B组(P〈0.05)。【结论】BMI高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的心肌灌注差、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比较经微导管注射维拉帕米与经导引导管注射替罗非班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因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行急诊PCI治疗且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患者52例,随机分为维拉帕米组和替罗非班组各26例。维拉帕米组将微导管置人靶血管远端,经微导管注射维拉帕米;替罗非班组直接经导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比较2组PCI手术结束时血流达到TIMI3级和心肌组织灌注达到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IMImyocardialperfusiongrades,TMPG)3级的百分率,出现无复流现象至首次注射药物时间,血流恢复至TIMI3级时间,心肌组织灌注恢复至TMPG3级时间,PCI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和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结果手术结束时维拉帕米组心肌组织灌注恢复至TMPG3级百分率高于替罗非班组(P〈O.05),2组冠状动脉恢复TIMI3级血流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拉帕米组出现无复流现象至首次注射药物所需时间较替罗非班组长(P%0.05),冠状动脉恢复TIMI3级血流时间、心肌组织灌注恢复TMPG3级时间较替罗非班组短(P〈O.05),2组PCI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在急诊PCI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置人微导管于远端血管注射维拉帕米逆转无复流现象优于经导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  相似文献   
60.
目的: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技术(VH-IVUS)研究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的组成和特点.方法:100例确诊冠心痛患者在冠脉造影后行VH-IVUS检查,其中糖尿病组40 例,非糖尿病组60例,对靶血管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糖尿病组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坏死核心(NC)、钙化斑块(DC)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NC,(11.0±4.58)%vs.(7.6±3.94)%,P<0.01;DC,(5.6±3.54)%vs.(2.9±1.62)%,P<0.01];糖尿病组薄纤维帽斑块(VHD-TCFA)、纤维钙化斑块(VHD-FCA)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VHD-TCFA,74%vs.41%,P<0.01;VHD-FCA,74%vs.41%,P<0.01);同时糖尿病组的VHD-FCA和VHD-TCFA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54%vs.16%,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以脂质核心和DC为主,同时 VHD-FCFA和VHD-FCA的发生率较高,糖尿病患者靶血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