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7岁,主因间断性心前区疼痛10年,加重伴胸闷、憋气0.5 h入院。入院前0.5 h行冠脉64排CT后出现胸闷、憋气症状,伴心悸、大汗,无胸痛、肩背部放射痛,无意识丧失。当时测血压60/40 mmHg,心率50次/min,立即转送急诊行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Ⅰ、Ⅱ、aVL导联ST段抬高大于0.2 mV(图1)。心电监护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多巴胺、间羟氨等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以过敏性休克、高血压2级(高危)收入科。  相似文献   
142.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特点.方法 716例冠心病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其中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40例作为观察组,冠心病不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7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多支病变高于对照组(56.2%比34.6%,P<0.05),C型病变高于对照组(54.1%比24.5%,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广泛且复杂.  相似文献   
143.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最优成像相位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不同心率下最优成像相位窗。【方法】对450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数据分别在R-R间期5%~95%每隔10%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建,对后处理图像按5级评分,记录扫描期间心率,将450例患者按心率<50次/min为Ⅰ组,心率50~59次/min为Ⅱ组,心率60~69次/min为Ⅲ组,心率≥70次/min为Ⅳ组,分析观察不同心率组的各相位冠状动脉评分趋势。【结果】Ⅰ、Ⅱ、Ⅲ组75%相位图像质量最优,Ⅳ组右冠最优的相位窗为35%,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最优的相位窗为35%,Pearson相关分析在R-R 35%相位,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不同心率下,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各相位的图像质量有差别,高心率下,可用35%相位的图像来用于诊断。  相似文献   
144.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及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SA)患者冠脉斑块的形态学特点。【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53例SA患者、74例UA患者127例支冠脉病变行IVUS检查。【结果】IVUS发现SA和UA患者中,软斑块分别为45.3%和71.6%(P<0.05),斑块破裂分别为0和35.1%(P<0.05),偏心斑块分别为45.3%和79.7%(P<0.05),纤维斑块分别为54.7%和20.3%(P<0.05),钙化斑块54.7%和16.2%(P<0.05)。【结论】SA和UA患者冠脉斑块的IVUS影像在性质和结构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5.
目的 对比分析心室同步化治疗在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前后的起搏参数,探讨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集左室电极植入困难患者8例,在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前后分别测定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和膈肌刺激阈值,并在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门诊程控随访,在多普勒超声指引下进行参数优化.结果 保留钢丝前后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和膈肌刺激阈值分别为(4.58±1.57)V比(2.12±1.35)V,(1 060±182)Ω比(640±213)Ω和(9.81±2.05)V比(5.64±2.97)V,保留钢丝明显降低起搏阈值、降低电极阻抗和膈肌刺激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左室电极起搏参数与保留钢丝后即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在体位变动时有膈肌刺激.结论 心室同步化治疗时,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能有效改善起搏参数,安全可行.远期随访,膈肌刺激和钢丝断裂的问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46.
朱哲  杨国红  赵季红 《武警医学》2021,32(8):676-680
 目的 探讨高盐刺激下巨噬细胞表型偏移的可能机制,为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构建TonEBP慢病毒干扰稳定细胞株,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TonEBP干扰效率,选取干扰效率最高的感染组细胞株用于后续实验。给予各组相应干预后同步培养24 h,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TonEBP、NF-κB及其M1、M2型巨噬细胞表型标志物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TonEBP、NF-κB、pNF-κB、pIKKα/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TonEBP -shRNA稳定干扰细胞株,与Control组相比其TonEBP干扰效率达70%;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单纯高盐干预下Raw264.7细胞TonEBP、NF-κB和M1型巨噬细胞表型标志物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M2型巨噬细胞表型标志物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高盐刺激下分别干扰TonEBP、NF-κB的表达后,M1型巨噬细胞表型标志物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M2型巨噬细胞表型标志物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单纯高盐刺激下Raw264.7细胞TonEBP、p-IKKα/β、NF-κB、p-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NF-κB,p-NF-κB,p-NF-κB与NF-κB比值增加;高盐刺激下分别干扰TonEBP、NF-κB的表达后,p-IKKα/β、p-NF-κB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结论 TonEBP/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是高盐刺激下Raw264.7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发生偏移的可能机制;调节TonEBP/NF-κB信号通路,可改变高盐诱导下Raw264.7细胞表型偏移方向。  相似文献   
147.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不同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患者66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22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0.5岁。随机平均分为A组(维拉帕米)、B组(替罗非班)、C组(硝酸甘油)。分别记录3组PCI手术结束时血流达到心肌梗死溶栓(TIMI)-3级和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3级的例数、出现无复流到首次开始注射药物的时间、血流恢复TIMI-3级的时间、心肌组织灌注恢复TMPG-3级的时间、PCI手术时间、X射线暴露时间和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与B组血流达到TIMI-3级例数分别为16例、1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明显高于C组8例(P0.05);A组TMPG-3级例数为16例,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出现无复流到恢复TIMI-3级和心肌组织灌注恢复TMPG-3级的时间分别为(6.6±2.5)min、(6.9±3.1)min,显著小于B组[(8.9±3.1)min、(13.4±4.5)min]和C组[(11.6±2.9)min、(17.1±4.2)min](P0.05);A组与B组PCI手术时间和X射线暴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明显短于C组(P0.05);A组与B组术后1周LVEF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3%±7.7%vs 43.2%±8.1%,P0.05),但二者明显优于C组(37.1%±6.7%,P0.05)。结论与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相比较,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维拉帕米,可以即刻提高靶血管血流灌注和心肌组织灌注,缩短手术时间,改善心脏功能,是临床实践中改善无复流现象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8.
<正>近年来,随着医学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血管疾病的总体患病率和病死率较前些年有所降低~([1])。但女性患者的病死率始终居高不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占有非常高的比例。ACS属于冠心病中急危重的临床类型,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罕见的类型还有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研究  相似文献   
149.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和无再通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虚拟组织学特点,探讨斑块物理性状对自发性再通的作用机制。方法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分为自发性再通组(21例)及无再通组(42例)。冠状动脉造影后,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保存灰阶图像及虚拟组织学数据,分析斑块的虚拟组织学特点。结果 自发性再通组与无再通组残余管腔面积(LA)、斑块面积(PA)、斑块面积百分比(PAV)、斑块偏心指数(EI)及血管重构指数(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纤维脂肪性斑块(FF)、钙化性斑块(DC)、坏死组织(NC)的面积及NC/DC比值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患者与非再通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斑块虚拟组织学特点有所不同,非再通患者斑块负荷更大,坏死组织成份更多。斑块的物理性状可影响自发性再通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0.
Boomerang血管封堵器在老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与YM-GU-动脉压迫止血器对比,观察Boomerang血管封堵器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股动脉止血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优势。【方法】2007年4月-2008年4月在我科住院,经股动脉行PCI的老年患者81例,其中26例采用Boomerang血管封堵器(观察组),55例采用YM-GU-动脉压迫止血器(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和股动脉局部并发症。【结果】两组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方案一致。观察组制动时间(4.6±0.8)h与对照组(6.4±0.9)h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止血时间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出现3例皮肤溃破(P〈0.05),血肿和假性动脉瘤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YM-GU-动脉压迫止血器相比,Boomerang血管封堵器更安全,术后制动时间短,对皮肤损伤小,尤其适于老年体弱不能强力压迫局部软组织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