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8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观察颅脑手术病人术中亚低温对脑代谢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方法 颅脑手术病人2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对照组,术中脑温分别维持在33℃-5℃和36℃-37℃。颈内静脉逆行置管同步采集颈内静脉血和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葡萄糖含量测定,计算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脑氧摄取率,脑动-静脉血糖差,脑葡萄糖摄取率。  相似文献   
82.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分型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及手术入路进行研究,旨在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59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分型、术中显微解剖及术后并发症。影像学分型是根据全脑血管造影的侧位像,以前交通动脉侧位投影点为原点,做水平轴的平行线及垂线,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动脉瘤体的指向,将其分为五型,即前上型、前下型、后上型、后下型和复杂指向型。结果59例动脉瘤均经翼点入路手术成功夹闭.12(20.34%)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部位的脑组织梗死。前上型16例,有6例患者出现尾状核头部梗死;前下型20例,有2例患者出现额叶内侧面梗死;后上型13例,有2例患者出现额叶内侧面梗死,2例患者出现尾状核头部梗死;后下型8例和复杂型2例,无并发症出现。将前上型和后上型合并为上型,将前下型和后下型合并为下型。上型与下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本资料提示应用翼点入路手术治疗上型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要高于下型前交通动脉瘤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3.
加强颅脑外伤临床基础研究提倡规范化治疗   总被引:143,自引:1,他引:142  
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 ,当今我国颅脑外伤的发病率已经超过 1 0 0 /1 0万人口 ,接近西方发达国家 1 50~ 2 0 0 /1 0万人口的水平。尽管不同统计和抽样方法显示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差异较大 ,但总的看来 ,国内颅脑外伤发病率呈持续增高趋势。在国内各位同行的共同努力下 ,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 ,急救体系的完善和手术技术的改进 ,我国颅脑外伤治疗水平近二十年来有了明显提高 ,大多数县级以上医院都配备了头颅CT等必要的诊断设备 ,上千名医生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神经外科中心得到颅脑外伤的…  相似文献   
84.
显微血管吻合技术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基石,通过显微镜下吻合血管操作,训练暴露、分离、止血和缝合等基本显微手术操作技术,可以为实际临床手术应用这些基本技术打下基础。在神经外科医师的培养和临床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的培训,本文从显微血管吻合的原则、方式及训练等方面介绍显微血管吻合技术。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 bypass,STA-MCA bypass)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缺血的疗效。方法 对北京天坛医院进行STA-MCA bypass治疗的13例经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omputertomography perfusion,CTP)评价存在低灌注的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和(或)闭塞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手术中脑血管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和手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等确定吻合血管通畅程度。比较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CTP参数值。结果 13例患者中,男11例、女2例,11例行STA-MCA bypass,2例行STA-MCA bypass联合脑-硬脑膜-动脉贴敷术,吻合血管血流通畅。手术后3个月mRS评分较术前下降(0.92±0.76 vs 2.38±1.26,P =0.001)。手术侧比非手术侧MCA供血区域CTP参数绝对值的比较,手术前和术后15 d内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及相对达峰时间(relative time to peak,RTTP)分别为0.71±0.13 vs 1.00±0.25、2.53±1.32 vs 1.48±0.94和1.20±0.11 vs 1.07±0.12,P =0.002、0.036和0.015)。手术后3~10个月RTTP较术前下降(1.10±0.96vs 1.22±0.82,P =0.043)。13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无死亡、无新的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 对于CTP评价存在低灌注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STA-MCA bypass可能能够改善低灌注状态、减少缺血症状发作及预防卒中再发生;CTP可能成为简单可靠并有推广价值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86.
烟雾病是一种慢性闭塞性脑血管病,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的进行性狭窄和闭塞,伴随脑底异常血管网生成。脑血管重建术通过改善颅内供血,对治疗缺血型烟雾病有效。而对于出血型烟雾病的治疗,目前仍未找到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外科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总结概括了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B超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在脑浅表动静脉畸形(AVMs)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12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血管组联合应用B超和ICGA辅助切除的16例脑浅表AVMs患者临床资料,同时分析2种术中辅助技术对AVMs定位、边界确定及血管类型鉴别的作用.结果 术中联合应用ICGA和B超能有效帮助定位AVMs,确定其边界,帮助辨认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16例脑浅表AVMs患者共行开颅手术16次,均全切病灶,手术后经DSA证实AVMs无残留.结论 脑浅表AVMs手术中联合应用ICGA和B超能有效帮助准确切除病灶,判断有无畸形残留,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B超、神经导航以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至10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区收治的43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8~53岁,平均26.51岁.所有患者在手术中分别或联合采用B超、神经导航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辅助病灶切除,且术后全部病例行脑血管造影(DSA)或CTA检查,同时记录术后新发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全切病灶,术中辅助技术检测结果均与术后DSA或CTA吻合.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3例(7.0%),其中2例出现双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另1例为复视.43例患者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评分均高于80分.结论 采用B超、神经导航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辅助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切除,均有助于鉴别血管性质和反映病灶边界.但其侧重各有不同.因此,该3种辅助技术有选择的联合应用可以使术者增加术中判断的准确性,从而收到最佳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9.
成人烟雾病缺血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烟雾病是先天的以颅底动脉环动脉进行性阻塞为特点的疾病,成人烟雾病的缺血表现以往的认识有很多不足,本文就成人烟雾病的缺血表现进行一些阐述。方法我们研究了我们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88例,共有49例病史中有缺血表现。我们记录了患者首次发病的症状,及病人当时的临床症状分级,并在以后进行随访,10例失随访,随访时间1~120个月(平均45个月)。并记录了随访。前后患者情况的变化。同时记录了缺血患者的脑血管造影以及MRA表现,并采用CT或MRI来了解脑实质的缺血情况,并有10例患者采用SPECT验证。结果成人烟雾病以缺血为首发症状的共有49例,占病例总数的55.7%,其中有7例出现颅内出血(15.2%)。患者的年龄和脑血管闭塞的严重程度并没有相关性;且血管造影显示血管闭塞的严重程度也不能反应脑内梗死灶发生的情况;7例首发症状是缺血的患者转化为脑内出血的平均时间是18个月(1~56个月)。从7例由缺血转变为出血的患者中,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DSA的分级和脑内梗死灶的情况和其他患者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从统计学上有意义的只是梗死的部位和闭塞血管的位置有明显相关。结论成人缺血性烟雾病发病的比例并不是很低。如果这类患者年龄在30~40岁,既往没有其他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存在脑内有多发的无法解释的梗死灶,应该考虑到有患这种疾病的可能。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后,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可以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0.
背景:颅内感染是开放性颅脑损伤及常规开颅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血脑屏障的存在使脑脊液药物浓度小于血药浓度。增加静脉用药剂量和频次可能会导致其他器官系统并发症的增加。开发一种可以缓释抗生素的人工硬脑膜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方法:制备载有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钠、去甲万古霉素的三种胶原类人工硬脑膜,通过抑菌试验和释放试验两种检测方法,研究他们的抗菌及缓释特点。 结果:载有头孢呋辛钠的人工硬脑膜(规格40 × 50 × 5 mm,单层,载药量18mg ),不易保存;载有头孢曲松钠的人工硬脑膜(规格40 × 50 × 5 mm,单层,载药量18mg )虽能起到缓释效果,但由于药物的变性,不能将药物代谢量化;因此载有这两种药物的胶原类人工硬脑膜,尚不能有效地进行下一步研究;载有去甲万古霉素的人工硬脑膜(规格20 × 30 × 5 mm,三层,载药量4.86mg),在释放72小时后,释放药量2.91mg(59.88%),具有较长时间缓释效果。相似因子比较法表明,三层载药膜同一批次产品释放药物稳定。 结论:胶原类人工硬脑膜,作为一种成熟的硬脑膜修补材料,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载有去甲万古霉素的人工硬脑膜,是可以达到缓慢释放去甲万古霉素的目的,同时,这也为其他药物缓释提供可能,具有进一步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