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5篇
内科学   125篇
特种医学   15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篇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通过与心导管测量对比来评价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前后应用Doppler超声心动图估测跨瓣压差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78例患者在行PBPV术前利用Doppler测量肺动脉瓣跨瓣压差(△P’),与相应的心导管测量值(△P)作相关性分析;并利用Doppler对PBPV术后48例患者进行了4~102个月(平均19.5个月)的随访。结果Doppler测量的△P’值与导管测量的△P值之间有着良好的直线相关性,r值为0.80,P<0.05;随访中Doppler测量的△P’值与PBPV术后即刻导管测量的△P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oppler超声作为一种准确、无创、简便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估计PBPV术前肺动脉瓣狭窄程度,评价术后疗效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MR(CMR)定量技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心肌细胞外容积分数指数(T1 mapping/iECV)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患者的临床价值,并探索其与传统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5月至2016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影像及临床资料确诊为慢性AI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MR常规扫描序列、初始及增强后T1 mapping检查,CMR图像经后处理分析,计算主动脉瓣反流分数、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GE)质量分数、心肌细胞外容积分数(ECV)和iECV。基于CMR反流分数结果,将AI患者分为轻度组(9例)、中度组(14例)和重度组(13例)。3组AI患者初始及增强后T1值、ECV及iECV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心血管相关病史、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及LGE阳性率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左心室常规功能参数LVEF与iECV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3组AI患者年龄、性别、心血管相关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不同反流程度AI患者比较:(1)3组患者LGE阳性率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随着主动脉瓣反流分级程度增高,替代性纤维化发生率增加。(2)3组患者初始T1值、增强后T1值及ECV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815、0.929、2.496,P均>0.05)。3组iECV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725,P<0.001),重度组iECV值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iECV与LVEF呈负相关(r=-0.649,P<0.001)。结论无创性CMR定量参数技术T1 mapping/iECV能识别不同反流程度AI患者发生弥漫性心肌纤维化的程度,并与传统心功能参数LVEF有较高的相关性,具有反映左心室功能失代偿前可逆阶段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冠心病(CHD)及2型塘尿病(DM)合并CHD与对氧磷酯酶(PON1)192G1n/Arg基因多态性的关系,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了104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和76例CHD、96例2型DM合并CHD患者的PONl—192位点的多态基因型;同时测量其体重指数(BMI),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 I(ApoA I)、载脂蛋白B(Apo B)。结果显示,PONl—192位点QQ、QR、RR基因型及Q、R等位基因频率在2型DM合并CHD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但CHD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国人与白种人PON1-192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含R等位基因的基因型QR、RR是2型DM合并CHD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PONl—192G1n/Arg基因多态性与2型DM合并CHD有相关性,与CHD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异常改变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103例,对体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律失常进行分析。结果 101例(98.1%)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窦性心律91例(88.3%),持续心房颤动12例(11.7%)。患者多表现P波异常、各种传导阻滞、QRS波起始切迹(类△波)、终末切迹、R波递增不良、异常Q波、ST段下移、T波双向、倒置。患者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室性期前收缩占58.3%,室性心动过速占50.5%,4例发生心室颤动。结论体表心电图是心肌致密化不全的重要异常表现之一,主要特征表现为P波异常、各种传导阻滞、QRS波起始切迹(类△波)、终末切迹、异常Q波及ST-T改变。心律失常类型多样,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  相似文献   
15.
双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双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临床评估。方法对17例多孔性ASD(12例为2孔,5例为3孔)患者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植入Amplatzer封堵器,同时闭合2~3个缺损。术后复查ECG、X线平片及TTE以评价其疗效。结果 17例术中超声测量ASD大、中和小缺损直径分别为(13.94±3.21)mm、(9.65±2.64)mm及(4.80±1.92)mm。16例获得成功(16/17,94.12%),1例因第2个ASD不适于封堵而放弃,改行外科手术后痊愈出院。16例植入封堵器32枚,共闭合缺损37个,所植入大、小封堵器直径分别为(20.75±4.07)mm和(16.94±3.75)mm,较术中超声所测大孔及中孔ASD径分别增大(7.06±2.65)mm、(7.44±3.25)mm。术后3例残余微或少量分流(2例为3孔ASD),分别于术后第2、3天及3个月复查时消失。1例发生股动静脉瘘,1个月后消失。随访X线胸片测心胸比及超声测右心室前后径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采用双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AS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黏液瘤性心脏心包肿瘤的EBCT特征,评价EB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5例非黏液瘤性心脏心包原发肿瘤,男14例,女11例,年龄5个月~72岁,平均32.1岁,接受单层增强和/或电影序列EBCT扫描.结果良性肿瘤19例,恶性肿瘤6例,其中8例(脂肪瘤3例,单纯心包囊肿和淋巴管瘤各2例,血管瘤1例)与病理诊断一致.结论EBCT具有优良的时间、空间和密度分辨率,脂肪瘤、单纯囊肿、淋巴管瘤和血管瘤等有相对特征性表现,但对大部分肌源性、纤维瘤性等实质性肿瘤似无法做出准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精准治疗离不开精准诊断,现代影像学技术已经不仅只限于诊断,而且还能够在疾病预后判断和危险分层中发挥重要作用。新技术更是层出不穷,基于分子影像学靶向治疗更是独树一帜、前景无限。现阶段了解心血管影像学基本特点、应用价值和检查适应证,是每一个心血管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常识。  相似文献   
18.
介入技术清除心血管腔内异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心血管腔内异物取出术处理多种介入诊断及治疗中异物残留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探讨不同情况下手术技术、技巧的合理运用。方法:自2002年3月~2004年11月,根据不同异物的种类、大小、残留位置、血管直径等特征,分别采用圈套器、网篮导管、异物钳、导丝自制圈套器等器械共处理介入诊断或治疗中异物残留事件的患者12例,包括各类脱落(脱载)封堵器4例(房间隔缺损封堵器2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各种残留的断裂导管4例(共计 9段),脱落导丝2根,其它残留物2例。所有异物取出过程均采用经皮介入方式完成。结果:12例患者心血管腔内残留异物均全部取出,并顺利完成既定诊断或介入治疗,无断片残留,无一例发生心包填塞或严重血管损伤,仅2例出现少量皮下淤血,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经皮心血管腔内异物取出术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异物残留—这一介入诊断或治疗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使患者避免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9.
20.
背景:沿海居民血尿酸的影响因素如何?血尿酸与代谢综合征防治切点如何?目前尚无中国人资料。 目的:明确山东沿海20岁以上女性血尿酸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设计:随机、分层、整群抽样调查。 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对象:于2004—05/10对山东沿海五市(青岛、日照、烟台、威海和东营)常住女性居民进行调查。年龄20-80岁,常住5年及5年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人群。 方法:采用人户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第1天填写调查问卷,第2天清晨采空腹血做血尿酸检测,对尿酸值高于正常的第3天复查并进行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防治教育。 主要观察指标:①一般情况调查:包括健康状况、饮食、体力活动、劳动强度和经济情况。②营养调查:分食物摄入频率调查和膳食调查两部分。③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体质量指数。④测定空腹血糖、血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肌酐含量。 结果:①随着血尿酸浓度的升高,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体质量指数、腰围、腰臀比、尿素氮、肌酐.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也逐渐升高,血尿酸280-319μmol/L、血尿酸320-349μmol/L、血尿酸〉350μmol/L(高尿酸血症)三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血尿酸〈280μmol/L组(P〈0.05~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随血尿酸浓度的升高而降低(P均〈0.01)。②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超重和肥胖、糖代谢紊乱及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随着尿酸值的升高而升高;与血尿酸〈280μmol/L组比较,血尿酸280~319μmol/L、血尿酸320~349μmol/L和高尿酸血症组发生代谢综合征的OR值分别为2.29(95%CI:1.81-2.89),4.15(95%CI:3.10-5.55),4.96(95%C1:3.85~6.39)。③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食贝类量、尿素氮、肌酐、三酰甘油、腰臀比、轻体力活动为女性高尿酸血症独立的危险因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保护因素。 结论:山东沿海女性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随血尿酸值的升高而升高,血尿酸超过280μmol/L应作为代谢综合征防治切点。控制代谢综合征,减少贝类等含高嘌呤海产品的摄入是预防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的措施之一。临床医师应警惕高尿酸血症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