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理筋手法对老年患者腰椎后路融合手术后残留症状及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腰椎后路融合手术后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在医师指导下行功能锻炼,治疗组在医师指导下行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联合针刺结合理筋手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美国12条目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12)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1)最终完成试验者,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2)术前与术后2周、术后3个月组内比较,两组VAS评分、JOA评分、SF-12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后2周、术后3个月比较,治疗组VAS评分、JOA评分、SF-12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功能锻炼比,加用针刺结合理筋手法更有利于加快老年患者腰椎后路融合手术后的功能康复,减轻腰腿疼痛等残留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骨肉瘤血管产生机理进行初步的研究,观察骨肉瘤细胞是否有仿血管发生的能力.方法:应用Ⅰ型胶原蛋白凝胶的三维培养基对骨肉瘤细胞进行培养,观察骨肉瘤细胞在三维培养基中是否可形成血管样结构,并运用电镜、光镜观察这些血管样结构的形态学构成.结果:电镜、光镜下观察到骨肉瘤细胞在Ⅰ型胶原蛋白凝胶的三维培养基中能够形成血管样结构.结论:骨肉瘤细胞体外能够自身形成血管样结构,具有仿血管发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四肢长管状骨钢板内固定术后发生钢板边缘再骨折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边缘发生再骨折的时间、暴力、部位,术中发现、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7例均为轻度暴力导致再骨折.再骨折发生时间在内固定后平均16.6个月(8~47个月),原骨折均已临床愈合.再骨折均发生在靠近骨干的末位螺丝钉处,该螺钉均穿透2层骨皮质.术中发现钢板下骨质均有萎缩,骨量下降.经再次手术内固定(5例髓内钉,2例钢板螺钉),并随访1~2年,骨折均重新愈合.结论:钢板边缘末位螺丝钉孔处再骨折的发生,主要与钢板两端应力集中有关.采用长钢板及末位螺钉仅穿透一侧皮质的技术,可有效缓解该处的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人体骨盆力学稳定性,为骨盆外科手术提供生物力学数据。方法选取6具尸体标本,保留第三腰椎至股骨中上1/3段,并固定于特制工作台上。尸体标本无结构不稳,剥离部分软组织后保留髋臼、骨盆环周围韧带。使用白色背景下的黑色标记点来显示骨盆运动学关键点。通过材料试验机对第三腰椎上缘加载0N~500N的轴向载荷。使用2个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图像传感器分别从前方及侧方两个视角进行拍摄。基于ImageJ软件测算标记物的位移,综合分析数据得出L5相对下沉位移、骨盆冠状位外展度以及矢状位旋转度。结果在500N的垂直轴向载荷下,L5相对下沉位移为1.157±0.794mm,骨盆冠状面外展度为0.370±0.260°和矢量面旋转度1.051±1.728°。结论联合数字标记示踪技术和质心运算法对骨盆标本进行位移测算,分析得出人体骨盆在生理垂直载荷下表现出良好的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髂骨肿瘤Ⅰ型切除后骨盆的应变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健康成人尸体骨盆标本6例,按照Ennecking对骨盆肿瘤Ⅰ型切除标准行髂骨大部分切除;双足站立位,0~500 N垂直分级载荷下,采用应变片对缺损骨盆关键部位的应变进行检测,并和正常骨盆各对应点的应变值进行对照.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缺损骨盆各测点应变变化较大.双侧耻骨上支由正常状态下的压应变变为拉应变.双足站立位,500 N垂直载荷下,缺损组骨盆健侧骶1侧块、髂骨弓状线应变值分别为-554.5±251.2及-1105.5±352.7,为正常组的2.86、3.7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了人体双足站立位髂骨肿瘤Ⅰ型切除的生物力学模型;髂骨肿瘤Ⅰ型切除后,缺损骨盆健侧应变值增大,传递压应力,耻骨联合区域应变绝对值增大,传递拉应力,必须进行修复重建,以恢复骨盆正常的应力传导功能;电阻应变片法测试骨盆表面应变的方法具有测试方法简单、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应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将63例行PKP治疗的单椎体OVCF患者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33例)和局部麻醉组(L组,30例)。比较两组椎体前缘复位率、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血压及血氧饱和度(SpO2)及围术期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椎体前缘复位率及手术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内苏醒后及术后24h与术前V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骨水泥注入时,L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高,与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骨水泥注入后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下降,约5min后回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骨水泥注入10 min后,G组收缩压及舒张压较平稳,L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变化较大,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围手术期SpO2比较稳定。结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下行PKP均是可行的。全身麻醉提供了良好的体位复位,而局部麻醉下术中血压波动较大,手术时间稍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腓骨移植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健康成人尸体骨盆标本6具,按照En-necking对骨盆肿瘤Ⅱ型切除标准行髋臼周围切除,采用双排腓骨移植附加钢板(Plates)、椎弓根棒(PR组)、侧棒(LR)、骶髂棒(SIR)4种内固定重建骨盆环;模拟双足站立位,施加0~500 N垂直分级载荷,CCD采集骨盆图像.基于Image J软件采用数字标记点质心跟踪法对重建后的骨盆进行检测,并与正常骨盆相同载荷下位移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双足站立位,垂直载荷下4种重建工况骨盆以健侧股骨头为支点在冠状面向患侧产生线性下移及旋转运动.500 N载荷下,LR及Plates重建骨盆S1椎体垂直位移及冠状面上的旋转角度没有发生突变,其冠状面旋转及轴向稳定与完整骨盆没有明显差异;而SIR重建骨盆的稳定性及对称性严重破坏.结论 生理载荷下,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腓骨移植Plates及LR重建具有与完整骨盆近似的轴向及旋转稳定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四肢长管骨钢板内固定后再骨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四肢长管状骨钢板内固定术后发生钢板边缘再骨折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边缘发生再骨折的时间、暴力、部位,术中发现、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7例均为轻度暴力导致再骨折。再骨折发生时间在内固定后平均16.6个月(8~47个月),原骨折均已临床愈合。再骨折均发生在靠近骨干的末位螺丝钉处,该螺钉均穿透2层骨皮质。术中发现钢板下骨质均有萎缩,骨量下降,经再次手术内固定(5例髓内钉,2例钢板螺钉),并随访1~2年,骨折均重新愈合。结论:钢板边缘末位螺丝钉孔处再骨折的发生,主要与钢板两端应力集中有关。采用长钢板及末位螺钉仅穿透一侧皮质的技术,可有效缓解该处的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骨肉瘤血管产生机理进行初步的研究,观察骨肉瘤细胞是否有仿血管发生的能力。方法:应用Ⅰ型胶原蛋白凝胶的三维培养基对骨肉瘤细胞进行培养,观察骨肉瘤细胞在三维培养基中是否可形成血管样结构,并运用电镜、光镜观察这些血管样结构的形态学构成。结果:电镜、光镜下观察到骨肉瘤细胞在Ⅰ型胶原蛋白凝胶的三维培养基中能够形成血管样结构。结论:骨肉瘤细胞体外能够自身形成血管样结构,具有仿血管发牛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闭合复位后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此类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儿童肱骨髁上不稳定型骨折病人经全麻下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10个月(6-12个月),所有骨折术后4周骨痂愈合良好,拔除克氏针。术后8周肘关节功能恢复,1例暂时性尺神经麻痹病人术后12周时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例早期肌间隔综合征病人复位固定后症状消失,无肘关节畸形和永久性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移位不稳定型骨折的理想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