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3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祛邪方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研究。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符合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诊断标准,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共治疗52周。分别观察治疗前、24周及52周时血清HBVDNA定量的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补肾健脾祛邪方治疗慢性HBV携带者24周后HBVDNA即较基线平均下降0.29lgIU/ml,至52周后较基线平均下降1.01lgIU/m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0.01lgIU/ml、0.05lgIU/ml(P<0.05和P<0.01)。治疗24周后,HBVDNA较基线下降>1lgIU/ml、>2lgIU/ml及阴转比例分别为:22.81%(13/57)、7.02%(4/57)、治疗组0.%(0/57),同期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5.17%(3/58)、3.45%(2/58)、0%(0/58);治疗52周后,HBVDNA较基线下降>1lgIU/ml、>2lgIU/ml及阴转比例分别为:46.42%(26/56)、21.43%(12/56)、治疗组1.79%(1/56),同期对照组分别为:12.29%(7/57)、5.26%(3/57)、0%(0/57)。结论补肾健脾祛邪方有一定的抑制慢性HBV携带者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作用呈时间依赖趋势,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2.
目的 :观察乙肝三号浸膏颗粒对四氯化碳 (CCl4 )慢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5 0只大鼠随机分为 5组 ,除正常组外 ,其他 4组用 CCl4 复制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各组均在造模同时开始给药 ,于第 4 5天处死动物 ,进行各项指标检测。结果 :乙肝三号浸膏颗粒各组和干扰素组能明显降低 CCl4 慢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 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 (AST)水平 ,其中乙肝三号浸膏颗粒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和干扰素组 (P <0 .0 1~0 .0 5 ) ;乙肝三号浸膏颗粒各组均能明显升高大鼠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 ,且作用明显优于干扰素组 (P <0 .0 1~ 0 .0 5 ) ;乙肝三号浸膏颗粒和干扰素能明显降低 CCl4 肝纤维化大鼠血清 、 型胶原 ,肿瘤坏死因子 - α的水平和肝脏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结论 :乙肝三号浸膏颗粒具有抗慢性肝细胞损伤和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它证的生物信息学差异。方法:应用Affymetrix Gene Chip人类全基因组芯片,分析了9例、3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肾阴虚型、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各3例)基因表达谱。通过应用Scanner 3000 7G 4C扫描仪对芯片进行扫描和信号值转换,获得各个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对表达比值。结果:在检测的全部54676个基因中,中医证型基因表达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肝郁脾虚型与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与湿热中阻型比较,表达差异基因均占全基因的0.2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在肝郁脾虚证的基因层面上有着异常表达,这可能是临床出现同病异证的生物信息学基础,为其有效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方联合干扰素治疗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及血清Th1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63例HBeAg阳性CHB患者,最终60例患者纳入分析,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健脾补肾方。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血清Th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 (IL-2)、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2、24、36、48周,2组ALT及AS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治疗36、48周,治疗组ALT及AST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 0.05)。治疗12、24、36、48周,2组TBil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治疗时间点TBil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2、24、36、48周,2组IL-2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 0.05);治疗24、36、48周,治疗组IL-2水平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 0.05)。2组治疗36、48周及治疗组治疗24周时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治疗36、48周,治疗组IFN-γ水平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 0.05)。结论:健脾补肾方能改善HBeAg阳性CHB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Th1型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观察麝黄膏脐敷对难治性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流动力学与NO变化的影响 ,探讨其疗效机理。方法 :5 9例难治性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32例用麝黄膏脐敷为治疗组 ,同时予基础治疗 ;2 7例对照组只给予基础治疗。用比色法间接测定治疗前后血清NO含量 ,彩色多普勒测量门静脉血流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组患者NO水平疗后较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5 ) ,门脉血流量疗后亦较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5 ) ;对照组两者变化差异不显著。治疗组NO的变化与门脉血流量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麝黄膏脐敷对难治性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NO水平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6.
苦参素联合核糖核酸注射液抗HBV作用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苦参素联合核糖核酸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相关指标的影响 ,探讨其抗病毒作用效果及机制。将 8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38例 )采用基础治疗加苦参素注射液 ,治疗组 (4 7例 )采用基础治疗加苦参素注射液联合核糖核酸 ,各治疗 10周。治疗前 (0周 )、中 (4周 )、结束 (10周 )时分别检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血清白蛋白、HBeAg及HBV DNA定量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P <0 0 1) ,治疗组白蛋白改善更明显 (P <0 0 1)、HBeAg和HBV DNA的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总有效率为 89 4 %。提示苦参素注射液联合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单用苦参素注射液能更好改善患者肝功能 ,抗病毒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77.
软肝冲剂对肝硬变过程中细胞周期DN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软肝冲剂对 CCl4 肝硬变过程中各期细胞周期 DNA含量的影响 ,从分子水平探讨其促进肝细胞再生、阻止肝纤维化、肝硬变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CCl4 肝硬变大鼠各期细胞周期DNA含量。结果 :定量 DNA图像分析发现模型组中处于 G1 期的细胞数明显多于其他各组 (均 P <0 .0 1) ,软肝冲剂大剂量组中处于 G1 期的细胞数明显少于小剂量组 (在实验的第 12、 4 5、90天 ,均 P <0 .0 1)。结论 :软肝冲剂能调节 CCl4 肝硬变过程中细胞周期各时相 DNA含量 ,促进肝细胞再生 ,抑制肝纤维化、肝硬变的形成。  相似文献   
78.
抗肝昏肠液治疗肝性脑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抗肝昏肠液治疗肝性脑病 (HE)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药物诱导加结扎、切除 2 / 3肝脏的方法建立大鼠 HE模型 ,用抗肝昏肠液大、小剂量 (含生药 2 1.6、10 .8g/ kg)为治疗组 ,乳果糖 (3.2 6 g/ kg)为对照组 ,观察对 HE大鼠脑电图、血氨 (BA)、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 6 (IL- 6 )、肝功能及肝脏病理等的影响。结果 :抗肝昏肠液大、小剂量对上述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P <0 .0 5 ,<0 .0 1) ,尤以大剂量组为显著 ,疗效优于乳果糖 (P <0 .0 1)。结论 :抗肝昏肠液有显著的抗 HE作用 ,其机制可能为 :1阻断肠道对 BA、内毒素等有害物质的吸收 ,促进其排泄 ;2降低 TNF- α、IL- 6水平 ,阻止其对肝细胞的直接和间接损伤 ,恢复肝功能 ;3通过泻下 ,促进脑水肿消退 ;4抗菌、预防肠道细菌移行感染 ,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9.
肝苏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肝苏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8例)采用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8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苏颗粒,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如PGA指数、肝纤3项(HA、LN、CⅣ)和肝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以治疗组为优(P〈0.01);治疗组患者ALT、AST、γ-GT、TBil和肝纤3项、PGA指数均明显降低,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同时彩色多谱勒显示治疗组患者门、脾静脉内径、血流量值皆明显下降(P〈0.01)。结论:肝苏颗粒能较好地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症状,具有降酶、退黄、促进肝功能恢复作用,且对阻断及逆转肝纤维化进程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0.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肝纤维化分期与肝剪切波速之间的关系,提供慢性HBV携带者肝纤维化判断的无创性预测指标。方法对118例临床诊断为慢性HBV携带者的患者进行肝活组织检查,再使用西门子超声的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ARFI)分别测定肝脏的剪切波速,以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比较各纤维化分期与肝剪切波速之间的关系,同时把可能与其有关系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病程、ALT水平、体重指数(BMI)、HBVDNA定量、炎症活动度(G)等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式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正常对照者比较,肝纤维化不同分期之间剪切波速单向方差分析差异显著(F=25.452,P=0.000),肝剪切波速与病理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肝剪切波速对S3的诊断价值最高(ROC:0.9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病程和年龄可影响测得的肝剪切波速。结论肝剪切波速可做为一种无创的预测临床诊断为慢性HBV携带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