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1篇 |
基础医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3篇 |
内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49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近年来国外应用染色体显带技术,发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期(以下简称慢粒急变)的染色体有若干非随机性(non-random)改变。本文以G显带技术对6例慢粒急变患者进行了染色体检查,现将结果报 相似文献
52.
用巢式PCR扩增骨髓玻片DNA中T细胞受体基因V_(δ2)D_(δ3)重排片段李昕权,扬爱德,费洪宝,陈友梅,刘秀杰在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T细胞受体基因(TcellReceptor,TCR)各V、D、J区片段发生重排,组合成具有转录功能的基因片段。TC...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哇巴因对白血病细胞株Jurkat是否具有凋亡诱导作用,探索其可能的信号传导通路,阐明哇巴因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哇巴因对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抑制程度;应用电镜及流式细胞术观测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blot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1/2简称 ERK1/2)的表达。结果:哇巴因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的数量与哇巴因的浓度呈正相关,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哇巴因作用后,磷酸化:ERK1/2的表达减低。结论: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通路可能参与了哇巴因引起的白血病细胞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55.
对27例急性粒单、单核细胞白血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分析。其中15例检出染色体畸变。4例M4中2例为inv(16)(p13q22)。M523例、12例有核型异常,其中涉及11q23结构异常者7例。显示11q23突变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有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56.
作者报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白血病(2例)或绒癌(1例)患者,用细胞毒剂治疗,停药后暴发乙型肝炎而死亡。例1,男,40岁,慢粒急变。先后用过长春新碱等7种细胞毒剂和强的松龙治疗,获得完全缓解继用细胞毒剂维持治疗。约半年后出现黄疸,HBsAg滴度增高,停用细胞毒剂,强的松龙加量,黄疸消退。又停强地松龙9天,暴发肝昏迷,4天死后亡。例2,女,28岁,因绒癌用过氨甲喋呤等5种细胞毒剂,停药4周出现黄疸、昏迷,5天后死亡。例3,男,32岁,慢淋。用苯丁酸氮芥治疗后一直健康。后因痛性淋巴结肿大用苯丁酸氮芥及强的松治疗,停药6周发生疲乏、厌食,后出现黄疸,死于肝昏迷。 相似文献
57.
多重PCR对22q11缺失综合征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获得一种快速、简便检测 2 2 q11微缺失的临床实用方法 ,并对先天性锥干畸形中 2 2 q11缺失进行检测分析。方法 :运用 2 2 q11.2 5个连续短串联重复多态位点 ( STRPs)进行多重 PCR扩增筛检微缺失 ,通过绘制产量扩增曲线 ,进行光密度扫描检测以及 FISH等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95例锥干畸形患者中 ,2 1例在 5个位点均为单一条带 ,通过光密度扫描检测、 FISH方法一致验证其中 19例为缺失患者 ,敏感性达 10 0 % ,特异性达 97.3%。先天性锥干畸形中 2 2 q11缺失的发生率为 2 0 %。结论 对于检测 2 2 q11微缺失综合征多重 PCR是一种简便、高效、实用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58.
59.
60.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和巨核细胞计数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22例ITP患儿血清TPO水平,根据巨核细胞数分为A组(巨核细胞数≤35/6 cm2)与B组(巨核细胞数>35/6 cm2),两组进行TPO水平比较,并观察各组疗效.结果 A和B组TPO水平分别为(368.33±39.47) ng/L,(141.48±11.28) ng/L.A组明显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t=7.44 P<0.01).A组治疗有效率为23.8%,明显低于B组84.2%,其差异有显著性(χ2=6.54 P<0.05).A组有效5例TPO为(109.60±15.59) ng/L,无效16例TPO为(449.18±29.59) ng/L,其差异有显著意义(t=-6.23 P<0.01).结论 ITP患儿血清TPO水平存在较大差异,TPO水平明显增高且无巨核细胞数增高者疗效差,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