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24.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恶性青光眼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6例(26眼)恶性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在术前、术后及出院时给予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护理,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眼压变化和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前房基本恢复,术后眼压较术前眼压明显下降(P<0.001),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明显提高(P<0.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恶性青光眼较为有效的方法,加强术前、术后护理有助于恶性青光眼的治疗。 相似文献
25.
目的 分析女性Graves病患者行131Ⅰ治疗前后骨密度及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方法 收集经131Ⅰ治疗的86例女性Graves病患者的资料,根据绝经情况随机分为绝经组和未绝经组,各43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测量两组的腰椎、髋部骨密度(BMD)及血钙(Ca)、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ALP),血骨钙素(BGP)等骨代谢指标.结果 131Ⅰ治疗前,两组的BMD及骨代谢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BMD明显上升,骨代谢指标ALP、BGP水平明显降低,未绝经组变化更加明显(P<0.05),但两组血Ca、P、P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1Ⅰ治疗可以改善女性Graves病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情况.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联合血清学指标对兔肝纤维化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共对46只肝纤维化成模兔及10只对照兔行灌注成像,取得不同肝纤维化级别肝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ALP)、门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血容量(BV)。检测肝纤维化兔血清透明质酸(H A )、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 )和层黏连蛋白(L N )值,随后行病检分期分组,分析组间灌注参数值,同时分析灌注参数及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增加,PV P值呈下降趋势( P <0.05);S0、S1期分别与S2、S3、S4期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PVP、HPI与肝纤维化分期存在一定相关性( r =‐0.84,P <0.05;r =0.62,P <0.05)。血清学指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其中,HA、IV‐C与肝纤维化分期关系较为密切( P<0.05)。结论双源CT灌注成像与血清学检查在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二者有助于临床对肝纤维化进行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探测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细微结构及脉络膜结构的早期变化特征。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共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7例(72眼),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组40例(40眼)和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27例(32眼)。招募年龄、性别及屈光度匹配的正常被检者39例(39眼)作为对照组。使用RTVue-OCT放射状扫描所有被检者黄斑区获得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6mm范围的视网膜及脉络膜的三维图像,用本实验室自行编写的分析程序将视网膜分为8个亚层,并按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进一步将6mm圆形区域分为3分环(中央环、内环、外环)和9分区(C、S1、T1、I1、N1、S2、T2、I2、N2)。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两两比较LSD-t检验分析各组间各区域的平均厚度差异。结果NDR组和NPDR组的黄斑区视网膜总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DR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C、N1、T1和T2区较对照组显著变薄(均P<0.05),内核层的S2和T2区增厚(均P<0.05)。在NPDR组内核层的增厚更加明显,内环N1、I1区以及外环各区S2、T2、I2、N2均显著增厚(均P<0.05)。除中央区外,NPDR组的肌样体椭圆形区域层在内外环各区均出现显著变薄(均P<0.05)。此外,无论是NDR组还是NPDR组,黄斑区9个区域的脉络膜均较对照组显著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OCT能有效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亚层及脉络膜结构的早期改变。糖尿病患者在未出现显著视网膜结构改变时即已发生大范围脉络膜损害,推测脉络膜厚度可能是预测糖尿病患者出现早期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8.
29.
30.
目的 探讨应用美皮康联合热敷治疗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PICC置管后并发机械性静脉炎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用美皮康贴于患处并用热水袋外敷,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于治疗第3天和第7天观察疗效。结果 第3天,观察组治愈27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有效率90.48%(38/42);对照组治愈10例,好转9例,无效23例,有效率45.24%(19/42)。第7天,观察组治愈38例,好转3例,无效1例,有效率97.62%(41/42);对照组治愈11例,好转15例,无效16例,有效率61.90%(26/42),经秩和检验,无论第3天还是第7天,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特别在Ⅰ级与Ⅱ级静脉炎治疗上,观察组疗效尤为显著(P<0.01)。7天治疗有效率与3天治疗有效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皮康联合热敷治疗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