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环后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行外科治疗的39例环后癌患者,其中男38例,女1例;年龄39~70岁。根据2002年UICC分期规定:I期7例,II期7例,III期8例,IV期17例。行保留喉功能者25例,不保留喉功能者14例;在完整切除肿瘤后进行咽喉功能的修复重建。术前诱导化疗+手术+术后辅助放疗者15例,手术+术后辅助放疗者14例,术前诱导化疗+手术者8例,单纯手术者2例。结果术后出现咽瘘5例,下咽狭窄2例,分别予换药和食管镜下扩张后II期愈合。随访时间5~65个月,随访5年及以上者5例 ,健在1例;随访3年以上者18例,健在7例,其余未随访至3年,7例失访。经Log rank检验,是否保留喉功能组间、进行术前诱导化疗联合术后辅助放疗的患者与仅进行术后辅助放疗的患者组间、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及I II期与III IV期组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环后癌外科治疗的发展,在安全切除癌灶的基础上可酌情保留中晚期喉功能,结合外科综合治疗可一定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2.
目的 近年来,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因此探讨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children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复发病例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8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的年龄≤13岁的50例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以7岁为界分为学龄前期组(≤7周岁)和学龄期组(>7周岁至13周岁),比较学龄前期与学龄期的临床特征情况。根据儿童DTC复发与否进行分组,比较复发组与无复发组的临床特征数据。比较临床特征、TNM分期及AJCC推荐的风险水平、复发及转移情况。采用Kaplan-Meier评价各年龄组无复发生存率。 结果 50例中,学龄前期与学龄期在局部侵犯情况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8),学龄前期组的局部侵犯比例(6例,42.6%)高于学龄期组(3例,8.1%)。两组肿瘤T分期存在明显差异(χ2=12.584,P=0.028),学龄期组T2比例较高(19例,51.4%),而学龄前期组T4a比例较高(5例,38.5%)。手术并发症比例,学龄前期组显著多与学龄期儿童(χ2=9.632,P=0.008)。无发复组双侧甲状腺全切比例明显高于复发组(85.7%,53.3%)(χ2=11.227,P=0.004),甲状腺全切可以降低儿童DTC复发风险。复发组与无复发组TNM与风险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复发组T1a、T1b和T2的总百分比超过50%,低风险水平为37.5%,中风险水平25%。约半数的复发病例在最初诊断时是TNM分期较低的且为低风险水平的。儿童DTC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学龄前期DTC病例的局部浸润,肿瘤分期以及手术并发症比例高于学龄期,年龄是儿童DTC的重要危险因素。将近一半的复发病例在最初诊断时是低风险的,因此应进一步研究儿童DTC复发风险评估策略。应提高对儿童DTC病例临床特征了解并采取适当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3.
74.
目的对《医学正传》三妙丸中诸药的基原植物进行考证,为临床正确选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古代本草、方书和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及相关研究文献,梳理三妙丸的使用沿革,研究三妙丸及其加味方的使用历史。结果三妙丸中牛膝原载为川牛膝,其原植物或为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然清代、民国时期多用怀牛膝组方,其原植物为怀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现今临床川牛膝、怀牛膝皆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三妙丸中用怀牛膝。方中苍术原载为苍术,原植物为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现今多使用其栽培品以及北苍术A.chinensis(DC.)Koidz.。方中黄柏即为川黄柏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供应不足时亦可用关黄柏P.amurense Rupr.代替。结论三妙丸方中3味药的基原植物分别为川牛膝、茅苍术和川黄柏。  相似文献   
75.
《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在某校中药学专业新开设,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与水平,该文总结分析教学实施方面进行的实践与探索,认为通过激发兴趣、多媒体教学、问题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针刺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的保护效应和最佳干预时间窗,为针灸临床干预MIRI提供有益参考。方法:12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n=20):伪手术组、模型组、假针刺组、再灌注前针刺组、再灌注后针刺组、再灌注前后均针刺组。结扎冠脉左前降支40 min,再灌注120 min,建立动物模型。采用电生理记录仪记录ST段变化,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小动物血压心率测量仪检测各组心率与左室动脉压,计算心肌耗氧量。结果:(1)心电图ST段变化:与造模前的ST段比较,结扎后的ST段明显抬高(P 0. 001);与结扎后的ST段相比,再灌注后的ST段明显降低(P 0. 001);再灌注前后均针刺组与再灌注前针刺组、再灌注后针刺组相比,ST段明显降低(P 0. 001)。(2)心肌细胞平均凋亡率:与模型组比,再灌注前针刺组,再灌注后针刺组、再灌注前后均针刺组平均凋亡率明显降低(P 0. 001);再灌注前后均针刺组与再灌注前针刺组、再灌注后针刺组相比,平均凋亡率明显降低(P 0. 001)。(3)心肌耗氧量变化:同造模前相比,结扎后心肌耗氧量明显减少(P 0. 001);与模型组相比,再灌注前针刺组、再灌注前后均针刺组心肌耗氧量增加(P 0. 05);与再灌注前针刺组相比,再灌注前后均针刺组心肌耗氧量增加(P 0. 05)。(4)心肌梗死面积:与模型组相比,再灌注前针刺组,再灌注后针刺组、再灌注前后均针刺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 0. 001);与再灌注前针刺组、再灌注后针刺组相比,再灌注前后均针刺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 0. 001)。结论:针刺后处理能降低MIRI大鼠ST段电位抬高,增加大鼠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其最佳干预时间是再灌注前后10 min均针刺。  相似文献   
77.
谢晋  沈园 《新疆医学》1999,29(3):181-182
为了解烷基苯磺酸钠在餐具的残留状况,我们采用GB14934-94中规定的检验方法,对我市餐饮业餐具烷基苯磺酸钠残留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档次宾馆饭店及采用不同的清洗方法,其残留量均有显著差异。清洗餐具只要采用冲洗的方法就可使烷基苯磺酸钠残留量降至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78.
在前期对混合皮肤移植诱导局部耐受的免疫学机理研究中,我们发现将自体角朊细胞引入已建立的MELC体系可以诱导免疫抑制。平行工作也证实自体角朊细胞的引入可以使体系内的细胞因子格局发生从Th1向Th2的转变。我们用针对IL-10的单抗对自体角朊细胞在MELC体系中所诱导的免疫抑制进行封闭,以证实IL-10在角朊细胞所诱导的免疫抑制中的作用。进而我们将混合培养体系中的各细胞组份分离,证实在MELC体系中IL-10 mRNA主要来源于自体角朊细胞。  相似文献   
79.
王坤  谢晋 《人民军医》2006,49(9):F0002-F0002,I0001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解放军16医院现巳建设成为一所设备齐全、技术优良、管理科学、初具现代规模的“二级甲等”医院。医院展开床位120张,编设有门诊、内科、外科、五官科、传染科、妇产科、麻醉手术科等7个临床科室,开设有检验科、放射科、特诊科、药械科、经管科等5个辅助科室;拥有高、中级医护人员40余名,其他各级各类工作人员200余名。  相似文献   
80.
不同T细胞克隆TCR分子的序列不同 ,所识别的抗原特异性也不同。其中第三互补决定区 (CDR3)变异最大 ,是TCR主要的抗原结合部位。本文采用荧光标记半定量PCR技术 ,用DNA测序仪作程序分析 ,了解猪细胞抗原致敏前后的人T细胞群和 5个T细胞系 2 4个TCRBV基因家族取用格局 ,并以TCRα链C区的基因片断作为内参对取用情况作定量估计。发现首次抗原致敏后培养 2周的T细胞除了BV2 4、BV8和BV10未能检测出 ,其它BV基因都有不同程度的取用。然而 ,5个细胞系的TCRBV基因呈现十分有限的取用格局 ,其中两个CD4+ T细胞系都取用BV12和BV14;3个CD8+ T细胞系中都优势取用BV1,有两个还取用BV19。CD4+ T细胞系和CD8+ T细胞系之间TCRBV无交叉取用 ,提示两类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存在差异。进一步用变性凝胶扫描分析上述T细胞系取用TCRBV中的CDR3的多样性 ,发现未经抗原致敏的T细胞BV的CDR3结构为多峰型且呈正态分布 ,表明涉及多种结构不同的细胞克隆 ;而抗原特异性T细胞系CDR3除了一个CD8+ T细胞系BV1有两个主峰外其它无例外地都显示单峰或者仅一个主峰 ,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建系T细胞的单克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