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开放式腹膜后腔镜下肾切除术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膜后腔镜下肾切除手术方法。方法:1995 年11 月~1998 年5 月,施行了5 例开放式腹膜后腔镜下肾切除术,采用常规肾手术体位,经第12 肋4 ~5 cm 切口,用阴窥形成操作腔,镜下游离肾脏,结扎切断肾蒂,将肾脏完整经切口取出。结果:除1 例因出血转为常规手术外,4 例顺利完成手术。结论:该术式的优点在于:无需充气可避免气腹并发症。直视下进入手术部位,避免穿刺及气囊盲目扩张的脏器损伤、出血等危险性,切除之肾脏无需粉碎即可取出。利用阴窥形成操作腔道,解决了腹膜后间隙无天然腔隙,解剖位置及标记不清的难题。采用与开放手术相同的手术体位及相同的切口位置,如术中发生意外情况可马上转为常规开放手术,从而降低了手术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和后腹腔镜技术在副肾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例非创伤性副肾动脉出血患者,分别经MDCTA和肾动脉造影确诊,采用后腹腔镜技术结扎副肾动脉治疗肾出血,结合文献对其病因和诊治方法进行探讨。结果2例采用后腹腔镜技术结扎副肾动脉治疗成功,术后血尿完全消失,随访20至28个月无复发。结论MDCTA对于副肾动脉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后腹腔镜技术是治疗副肾动脉出血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对比观察膀胱癌EJ细胞及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中 BMI-1 基因及下游 p16INK4a、p14ARF 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探讨siRNA干扰 BMI-1 基因后对EJ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细胞免疫荧光观察BMI-1、p16INK4a和p14ARF蛋白在EJ细胞中表达情况及定位。Real-time RT-PCR检测EJ细胞及膀胱正常移行上皮细胞中3种基因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水平。构建干扰 BMI-1 基因siRNA,通过脂质体转染导入EJ细胞中,设立空白对照和阴性干扰对照组,检测 BMI-1 及下游 p16、p14 基因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以CCK-8检测细胞生长观察siRNA干扰 BMI-1 表达对EJ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 BMI-1mRNA及蛋白水平在EJ细胞表达高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而p16INK4a和p14ARFmRNA及蛋白在EJ细胞表达水平稍低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siRNA干扰 BMI-1 后可以上调EJ细胞中其下游p16和p14 mRNA及蛋白水平,使EJ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凋亡增多。结论: siRNA干扰 BMI-1 基因表达对EJ细胞的体外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上调其下游 p16INK4a、p14ARF 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4.
腹膜外入路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1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使用自制多通道套管经脐切口行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的方法及初步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对11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行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经脐3 cm切口,腹膜前置入自制多通道套管,行单孔腹腔镜下双侧闭孔淋巴结清扫、前列腺根治性切除、膀胱尿道吻合术.膀胱尿道吻合采用活结套结连续缝合法完成.结果 1例增加1个套管,其余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常规腹腔镜手术或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56(195~315)min,平均出血量90(20~180)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5.4(13~24)d,术后12 d拔除尿管.无术中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膀胱尿道吻合口漏、2例出现淋巴漏、1例出现泌尿系感染,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病理报告11例手术标本切缘均阴性,清扫淋巴结阴性.患者平均随访7(3~11)个月,无肿瘤生化复发.结论 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技术上可行,具有美观、微创、并发症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短期功能和肿瘤控制效果,中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诊观察.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esent our initial experience in 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 performed through an umbilical incision using a home-made multichannel port. Methods From August 2009 to March 2010, we performed single-port 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 in 11 patients with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 A home-made multichannel port was inserted extraperitoneally through a 3-cm umbilical incision. The single port extraperitoneal procedures included obturator fossa lymphadenectomy, radical prostatectomy and urethro-vesical anastomosis, while the urethro-vesical anastomosis was performed by a slip-knot running suture techniqu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prospectively. Results All cases were completed successfully, without conversion to a standard laparoscopic approach or open surgery except adding an additional port in one case. The average operative time was 256 minutes (range195-315), and the mean blood loss was 90 ml (range 20- 180), without any blood transfusion. The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was 15.4 days (range13- 24), and the Foley catheter was removed 12 days after surgery. No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One patient developed a vesico-rethralanastomosis leakage, 2 had lymphatic leakage and 1 ha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all of the cases were managed successfully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Histopathological results showed negative surgical margine and negative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l patients had no biochemical relapse after an average follow-up of 7 months. Conclusions Single-port 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 tectomy is feasible, cosmetic and minimally invasive with a low complication rate and good short-term outcome. Additional investigation is needed 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safety and oncologic adequacy of this new approach.  相似文献   
35.
我院自1994年7月至2002年8月共手术治疗。肾癌合并膈下型下腔静脉癌栓患者11例,行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和。肾癌根治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6.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膀胱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膀胱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泌尿系统肿瘤首位。大多数膀胱癌在初次诊断的时候是预后较好的浅表或低级肿瘤 ,采取保留膀胱的手术治疗方式 ,即使经过积极综合治疗 ,术后膀胱内复发率高 ,而且大约 30 %的浅表肿瘤会进展为浸润性或转移性疾病。浸润和转移是膀胱癌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上对膀胱癌病人的处理应首先考虑哪些肿瘤会进展为浸润性疾病。阐明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机制 ,对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matrix ,…  相似文献   
37.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潜在或低度恶性的间叶组织肿瘤,临床少见;肾髓质间质细胞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肾良性肿瘤。同时合并这两种疾病者,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报道1例。患者因腰痛、血尿入院,术前MRI检查考虑肾盂癌可能性大。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左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肾盂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合并肾髓质间质细胞瘤。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MIAT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其作为肾透明细胞癌分子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MIAT在40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4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结合TCGA数据库分析MIAT表达水平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临床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MIAT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在肾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CGA数据库资料分析表明,MIAT表达水平与肾癌患者T分期(P<0.001)、M分期呈正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高表达MIAT的肾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低表达MIAT的肾癌患者(Log-rankP<0.05)。结论 MIAT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肾癌细胞系中高表达,有可能成为肾透明细胞癌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39.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资料,并对这些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均为下1/3段,3例术前病理确诊,行病变段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随访1~5年,均无复发梗阻;另外3例术前未确诊,行病变段冷刀内切开+双重双J管内引流2~3个月,拔管后随访过程中,1例失访,另外2例分别于6和11个月复发梗阻.改为病变段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再随访1~3年,未发现复发梗阻.6例术后2周始均结合药物内分泌治疗3~6个月,其中3例口服丹那唑0.2 g Bid,3例皮下注射康士得3.6mg 1次/月.结论:输尿管镜下冷刀内切开虽然创伤较小,但不能完全去除异位的子宫内膜,梗阻复发率较高,故临床上以采用病变段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结合内分泌治疗为妥.  相似文献   
40.
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pLNSX构建了带HSVTK基因的逆转录病毒重组体pLNSTK,用磷酸钙沉淀法转染PA317包装细胞,经G418筛选抗性克隆,建立了产生重组病毒的载体产生细胞系PA317/TK,用NIH3T3细胞测定病毒(CFU)滴度为3×108L-1。提取PA317/TK细胞的DNA和细胞上清液的RNA,在特异性引物引导下,分别用PCR和RTPCR检测证实PA317/TK细胞整合了HSVTK基因并产生重组病毒,为HSVTK基因治疗恶性肿瘤的实验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