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90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内窥镜下与颅底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剖标志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研究内窥镜下鼻颅底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在手术中的意义。方法:观测4例尸体标本和术时179个病例与颅底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削结构。结果:(1)筛前动脉位于额隐窝后隆突或其后2~3mm范围;筛前动脉骨管可呈管状或管状悬空占58.2%,呈嵴状或半管状占41.8%。(2)纸样板与筛顶的连接方式有直角为3%,钝角44%,锐角53%.(3)蝶窦前壁位于后鼻孔上缘上,鼻中隔和中鼻甲后缘之间。(4)蝶窦外侧壁视神经管隆起呈管型或半管型为15.4%,压迹型35.3%。颈内动脉隆起60%。(5)蝶骨嵴延长线为鞍底中线。结论:(1)作为判断筛顶或蝶窦侧壁重要标志的额隐窝、筛前动脉或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隆起是有一定的解剖变异.(2)中鼻甲前后附着缘、上颌窦口、后鼻孔上缘和纸样板是可供参照的相对恒定标志。(3)蝶骨嵴可作为判断鞍底中线的标志。  相似文献   
72.
以生物流体力学的研究作为切入点,从气流动力学的角度阐明鼻腔鼻窦解剖结构与鼻腔生理-病理之间的关系是目前鼻科学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鼻腔鼻窦气流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和目前的研究状况,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complex,OMC)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分析其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以297例(594侧)冠状位鼻窦CT片为材料研究中鼻甲、钩突、筛泡和鼻丘的解剖变异及Haler气房的影像特点,结合病史分析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用SPSS5.0作统计分析。结果OMC解剖变异包括中鼻甲反向弯曲(13.97%)、气化(34.85%),钩突肥大(19.36%)、偏移(45.27%),筛泡过度气化(30.30%),鼻丘过度气化(0.70%),Haler气房(1.00%)。OMC解剖变异总出现率为81.14%;钩突、中鼻甲和筛泡的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呈正相关(P<0.01)。结论OMC解剖变异常见,且与慢性鼻窦炎密切相关,处理OMC解剖变异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4.
内窥镜鼻窦手术保留中鼻甲的可能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窦炎和/或鼻息肉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保留中鼻甲的可能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①应用鼻内窥镜和扫描电镜分别观察20例手术前、后中鼻甲形态和粘膜表面超微结构;②应用鼻内窥镜观察中鼻甲保留组和中鼻甲切除组各60例的术后中隔鼻甲和筛窦术腔闭塞的发生率。结果①肿胀型、息肉样变型和息肉形成型的中鼻甲形态和粘膜表面超微结构术后呈良性转归;②中鼻甲保留组和中鼻甲切除组中隔鼻甲出现率分别为13.3%和58.3%,筛窦术腔闭塞率分别为18.3%和51.7%(P<0.01)。结论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经适当处理保留的中鼻甲有恢复正常的趋向,并对术后术腔恢复和提高临床治愈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5.
常用减充血剂对鼻黏膜纤毛毒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减充血剂对鼻黏膜纤毛的毒性作用,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鼻腔减充血剂提供参考。方法:①选健康志愿者100例,分别用0.05%、0.025%盐酸羟甲唑啉,1.0%、0.5%麻黄素喷鼻7d,进行糖精试验以检测鼻黏膜纤毛输送率(MTR),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②用药7d后每组各取1例下鼻甲黏膜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①用药7d后,0.05%盐酸羟甲唑啉组鼻黏膜纤毛MTR为(7.64±1.56)mm/min;0.025%盐酸羟甲唑啉组为(7.46±1.65)mm/min,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麻黄素组为(4.73±2.03)mm/min;0.5%麻黄素组为(4.38±2.04)mm/min,其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0.05%、0.025%盐酸羟甲唑啉组分别与对照组[(7.14±1.76)mm/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0%、0.5%麻黄素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0.05%、0.025%盐酸羟甲唑啉组分别与1.0%、0.5%麻黄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电镜观察:1.0%、0.5%麻黄素组黏膜上皮纤毛脱落,0.05%、0.025%盐酸羟甲唑啉组纤毛排列整齐。结论:麻黄素对鼻黏膜纤毛有不良影响;盐酸羟甲唑啉对鼻黏膜纤毛无明显影响,没有破坏鼻黏膜纤毛的正常生理功能,是理想的鼻腔减充血剂。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手术颈内动脉损伤的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治疗结局,总结临床预防及诊治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回顾性收集1990-2009年国内三家医院在经鼻内镜蝶窦与鞍区手术中发生颈内动脉损伤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发疾病包括外伤性视神经病变1例、蝶窦黏液囊肿1例、真菌性蝶窦炎1例、鞍区腺样囊性癌1例、垂体瘤1例,分析手术前后的临床诊治经过,从中总结患者病变的临床特征和损伤的经验教训.结果 颈内动脉损伤与解剖定位不准、手术操作不当直接相关;损伤部位分别位于海绵窦段(3例)、破裂孔段(1例)、床段(1例);损伤类型包括破裂出血(3例)、海绵窦瘘(1例)、假性动脉瘤(1例).采用凡士林纱条紧急填塞蝶窦,以及颈内动脉覆膜支架植入(2例)和血管栓塞(2例)介入治疗可有效控制出血;除1例患者术中因出血死亡,其余4例患者均成功救治,无脑、眼部并发症;除1例患者放弃原发疾病治疗外,其余3例患者二次手术或后续处理获得治愈.结论 术前重视影像学检查,术中精确定位判断、规范手术操作和果断止血处理,术后积极寻求血管损伤修复的多学科合作,可有效降低颈内动脉损伤及其造成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77.
鼻黏膜有丰富的淋巴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和CD4+T辅助细胞( CD4+T help cells,Th),是机体黏膜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变应性鼻炎(AR)作为鼻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是鼻腔黏膜接触各种异体抗原而产生的鼻黏膜过度免疫反应.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所知抗原递呈功能最强,惟一能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参与抗原的摄取、处理、递呈,启动并影响下游适应性免疫反应的方向和强度,因此,DC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过程中扮演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在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关注.本文从DC在鼻黏膜免疫的作用、活化、迁移、自身共刺激分子表达、细胞因子的产生、Th细胞反应、与鼻黏膜微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在AR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al immunotherapy,SIT)中的作用机制,多角度阐述DC在AR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经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解决泪囊阻塞的新手术方法、分析其治疗难点。方法采用经鼻内镜鼻内开放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面部外伤和手术等多种原因导致的鼻泪管阻塞16例(16眼),术后常规泪道冲洗。结果随访6个月~1年,14例患者溢泪和溢脓症状消失;1例术后3个月出现溢泪,再次在内镜下扩大造口;1例无效,术后继续溢泪。所有患者未见手术并发症。结论经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孔术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较好方法,术中和术后需要注意泪囊的大小、位置是否正常;是否存在上颌骨额突骨质增生;是否存在泪囊壁肥厚等异常。  相似文献   
79.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中IgE介导变态反应的情况,探讨变态反应在CRS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到2008年8月收集的687例CRS患者血清总IgE、常见变应原特异性IgE和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等资料,分析变态反应与CRS的关系。【结果】在687例患者中,血清T IgE的平均值为(93±7) kU/L。血清高特异性IgE的出现率为32.89%到41.34%。S IgE阳性率为39.01%,主要为呼吸道变应原(33.04%)过敏,最主要变应原为尘螨(24.75%)。在鼻息肉和单纯鼻窦炎患者之间;单侧和双侧CRS之间;单发与多发(及全组)鼻窦炎之间;小于与大于14岁的患者之间;变应性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ECP的平均值为(21.2±1.6)μg/L,血清高ECP的发生率为50.78%。在血清总IgE、血嗜酸细胞计数和血清ECP之间有相关性。在所有研究患者中,哮喘的发生率是2.62%。【结论】变态反应在CRS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与单纯鼻窦炎患者相比,鼻息肉的患者并不表现更高的变应性。但变态反应是否与CRS的发生有协同作用尚等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