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34篇
  2025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正颅底凹陷症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是枕颈交界区常见的畸形,常引起神经功能损害,手术是阻止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的有效方法,其关键是充分的减压及可靠的内固定。经典的手术方法为后路枕骨扩大减压术,但是通常造成脊髓压迫的是来自前方的齿状突,后路减压手术的疗效欠佳,多数患者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治疗~([1-3])。一些学者尝试从前路将寰椎前弓及齿状突切除,手术风险较大、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4,5])。近年来,治疗颅底凹陷症的手术技术不断发展,为颅底凹陷症患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观察极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期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7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治疗4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26例,年龄64.4±9.8(39~83)岁,手术节段共51节。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椎JOA评分。影像学评价包括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后缘测量)和椎间孔面积,在术前和术后1周的MRI(T2加权)图像上测量手术节段的轴位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最狭窄处面积。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侧方钢板组,21例,26个节段;后路螺钉组,20例,25个节段。比较总体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的差异以及两组的手术前后变化的差异。结果:每节段手术时间为92.12±45.95min(50~260min),每节段术中出血量56.34±58.81ml(10~225ml)。1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大腿前外侧麻木,均于术后1~6周症状减轻或消失;均无脑脊液漏,无大血管、腹腔脏器、生殖股神经等损伤。随访22.39±13.18个月(6~63个月),13例(31.7%)患者出现融合器下沉,其中11例为Ⅰ级,2例为Ⅱ级,均无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41例患者的腰腿痛VAS评分、ODI及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轴位椎管矢状径、椎管最狭窄处面积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种内固定方式,术后1周手术节段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轴位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最狭窄处面积的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侧方钢板组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椎间孔面积丢失比后路螺钉组多,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初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3.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对冠状动脉小血管原发病变(SVD)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SVD患者16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药物洗脱支架(DES)组78例和药物涂层球囊(DCB)组88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血管再狭窄(ISR)和不良事件。结果:DCB组治疗后最窄直径、病变长度和直径狭窄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DCB组:t=32.963、3.420、28.346;DES组:t=17.613、2.089、9.862,P0.05);DCB组治疗后最窄直径、病变长度和直径狭窄率改善情况均优于DES组(t=7.672、2.593、8.619,P0.05)。至随访结束时,两组均有部分病例出现病变血管ISR,其中DES组进展比例高于DCB组(χ~2=34.901,P0.05),而维持、好转比例低于DCB组(χ~2=18.769、8.448,P0.05);DES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5.6%)高于DCB组(14.8%),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67,P0.05)。结论:DCB治疗冠状动脉SVD的临床疗效优于DES,同时降低远期ISR,不良事件无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研究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Lonicera japonica Thunb.)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病毒活性。方法茶藨子叶状层菌7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PE抑制实验测试其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 22E)-ergosta-5, 7, 22-trien-3-ol(1)、drosophilin A(2)、crototropone(3)、(E)-3,4-二羟基苯亚甲基丙酮(4)、protocatechualdehyde(5)、1,2,4-苯三酚(6)、腺嘌呤核苷(7)、尿嘧啶核苷(8)、a-D-(+)-葡萄糖(9)。茶藨子叶状层菌75%乙醇提取物表现出显著的抗RSV A2活性与良好的抗H1N1活性,其IC50分别为10、100μg/mL,其中化合物2表现出抗RSV A2与HSV-1的活性,其IC50分别为50、75μmol/L;化合物3具有抗H1N1与RSV A2的活性,其IC  相似文献   
96.
目的总结棘突椎板原位回植内固定术在重建腰椎后柱结构中的应用价值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8月,对28例行腰椎后路棘突椎板完整截骨手术的患者,采用原位回植联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方法重建腰椎后柱结构。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41岁,中位年龄13岁。腰椎管内占位性病变5例,痉挛性脑瘫23例。术中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24例,椎板交叉螺钉内固定4例;行单个棘突椎板回植13例,2个棘突椎板回植12例,3个棘突椎板回植2例,4个棘突椎板回植1例。结果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例,其中合并低颅压性头痛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动力位X线片未见腰椎失稳表现;CT示所有患者椎板均骨性融合,椎管形态恢复正常,未见椎板移位、椎管狭窄及硬膜囊受压,未见瘢痕及骨痂长入椎管内,无继发神经受压表现。结论棘突椎板回植内固定术可重建腰椎后柱结构,固定可靠,能有效预防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和脊柱失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7.
背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已广泛应用于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治疗,以往采用的方法是在脊髓圆锥水平将L1或L1+T12全椎板切除,对解剖结构的破坏较大,远期有导致脊柱畸形的可能。目的:观察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后椎板原位回植指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01/2011-01采用后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29例痉挛性脑性瘫痪患者,使用摆锯将相应节段椎板完整截取后再行原位回植,以指骨钢板螺钉进行内固定。观察治疗前后双下肢肌张力变化,通过复查X射线片、CT,观察回植椎板融合情况、椎管形态以及腰椎稳定性等情况。结果与结论:2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双下肢肌张力较治疗前平均降低Ⅱ~Ⅲ级,末次随访时回植椎板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明显椎管狭窄、脊柱失稳等相关并发症。提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效果确切,此方案能充分暴露椎管,术后能重建椎管完整性,同时也能有效预防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后瘢痕粘连、脊柱失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CCRT)对精神分裂症超高危(UHR)人群认知、症状及转 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 年3 月—2017 年2 月在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超高危个体及精神 分裂症的一级亲属112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CCRT组(57 例)和对照组(55 例),分别给予CCRT干预 和健康教育,干预期3个月。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共识版和前驱期症状量表(SOPS) 于基线时、3 个月、12 个月时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和症状评估;于3、6、12 个月时进行转化评估,比较转化 率。结果 干预后,CCRT组MCCB 评分中信息处理速度、注意/ 警觉性、工作记忆和推理与问题解决能 力4 个维度改善效果明显,干预前后及干预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CRT 组的 SOPS 的阳性症状和瓦解症状较基线时和对照组改善明显,且持续至12 个月(P < 0.05)。两组的转化率 均呈上升趋势,在第3 和6 个月时对照组(12.7%、18.1%)明显高于CCRT 组(5.3%、1.8%),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 0.05);第12 个月时,对照组(20.0%)仍高于CCRT 组(1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UHR 人群进行CCRT干预可有效改善其认知功能、阳性症状,一定程度上降低转化率,长远疗 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9.
目的评价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在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后路减压术后翻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9月至2012年6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TARP内固定翻修手术治疗30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后路减压术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的患者。通过手术前后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颈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MRI检查观察寰枢椎脱位和颈脊髓压迫改善情况,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翻修手术成功完成,手术时间120~250 min,平均手术时间150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出血量120 mL。随访6~3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30例患者寰枢椎脱位均获得满意减压复位,脊髓压迫完全解除,术后3~6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寰齿间隙从术前的(9.1±1.4)mm降至术后的(1.6±1.4)mm,颈髓角从术前(116.5±12.0)°提高到术后(149.3±10.4)°,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42,P=0.000;t=—16.520,P=0.000)。29例神经功能获得改善、1例无变化;JOA评分由术前的(10.8±2.3)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14.5±1.9)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40,P=0.000)。随访期内无寰枢椎再次脱位或症状加重表现;1例术后2周出现肺部感染,术后1个月枢椎螺钉松动,予抗感染治疗及螺钉调整术后痊愈出院。结论 TARP内固定是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对于后路减压术后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困难的翻修病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结合病例分析儿童巨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伴转移诊疗过程,总结儿童副神经节瘤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1例副神经节瘤伴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副神经节瘤病例较少,在儿童更为罕见。本例患儿主要表现为血压高,偶尔头晕头痛,偶有气促。通过手术治疗处理巨大原发灶,通过化学治疗处理肺部转移灶及椎体浸润灶。结论对伴有转移的恶性副神经节瘤,尤其是临床症状不典型并且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如果手术治疗应明确肿瘤性质、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术中减少触碰、尽可能保证瘤体包膜完整,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用化学治疗处理转移灶,短期效果理想,长期效果需要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