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既往认为 ,活动性脑出血是一次性的 ,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是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有继续出血现象 ,这种现象可导致早期病情恶化。脑出血后血肿分解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对脑组织具有损害作用 ,可表现为局部脑血流和代谢的变化、脑水肿、血脑屏障的损害及对脑细胞的毒性损伤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92.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文辉  许丽珍 《临床荟萃》2003,18(17):1014-1015
按病理形态和发病机制脑水肿分细胞毒性、血管源性和间质性三种 ,脑出血后脑水肿一般以前二者为主。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引起周围脑组织缺血以及血液循环障碍、酸中毒和和代谢紊乱 ,血浆和细胞中的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痉挛、血管扩张或通透性改变 ,红细胞毒性效应和血红蛋白裂解产物导致的水肿形成与血脑屏障破坏促进了出血区脑水含量的增加[1] ,血浆中的白蛋白、膜性成分及胞内大分子物质经组织间隙渗透入脑组织 ,加重脑水肿 ,促进颅内压增高 ,甚至产生脑疝。因此 ,积极治疗脑水肿是改善脑出血预后的关键。现就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3.
采用斑点免疫渗滤试验(DIFA)对苏州地区170例散发性脑炎患者240份脑脊液(CSF)标本中单纯疤疹病毒抗原(HSV-Ag)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70例散发性脑炎中,经该项检测而能明确单纯疤疹病毒性脑炎(HSE)诊断者42例(24.7%);240份CSF标本中,HSV-Ag阳性率为35.4%,而其中42例HSE患者的96份CSF阳性率为88.5%,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将DIFA法检测结果与单纯疤疹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显示,应用DIFA检测HSV-Ag能在较早期对HSE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94.
原发性脑室出血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室出血(PVH)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PV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因多数为高血压动脉硬化(30例),19例作颈内动脉造影(CAG)检查,其中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明显狭窄或阻塞5例。动静脉畸形3例。Moya—Moya病(烟雾病)2例,3例血管造影未见异常。内科保守治疗34例。死亡7例,外科手术治疗重症患者15例,死亡6例。结论:PVH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非高血压患者作CAG检查对明确病因极为重要,为手术根治的必要前提。PVH的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手术治疗时机掌握密切相关。脑室穿刺持续引流,手术清除脑室内血肿或加之脑脊液置换术是降低PVH死亡率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5.
目的:比较七露醇合用七叶皂苷钠与单纯甘露醇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随机分组得脑出血病例35例,在常规甘露醇治疗的基础上,合用七叶皂苷钠(七叶皂苷钠治疗组),与单纯使用甘露醇治疗31例(常规治疗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七叶皂苷钠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常规治疗组,且副作用较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病人在常规甘露醇治疗的基础上合用七叶皂苷钠,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小儿咳喘灵口服液与氨溴特罗口服液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90例小儿病毒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氨溴特罗口服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小儿咳喘灵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咳喘灵口服液与氨溴特罗口服液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效果较单纯氨溴特罗口服液治疗更加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7.
目的动态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CSF)中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并探讨二者与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SAH患者3 d内及5-7 d的外周静脉血和CSF,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ATⅢ及PAI。结果CVS组SAH患者血浆和CSF中ATⅢ下降幅度、PAI升高幅度均较无CVS组明显(P〈0.05)。结论ATⅢ、PAI活性变化与CVS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8.
99.
100.
本文报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苏州地区43例散发性脑炎和17例非散发性脑炎病人的血清和脑脊液中单纯癌疹Ⅰ型病毒抗体的结果。43侧中的12倒为中枢神经系统单疱病毒感染阳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即苏州地区的散发性脑炎中有27.8%为HSE。这是一种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使用简便较为准确,不受特殊条件设备的限制,可在一般医院使用。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我国“散脑”的病因和对HSE的探入研究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