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关节三号冲剂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松涛 《中成药》1998,20(6):17-19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关节三号冲剂中黄芪、当归、芍药、甘草进行定性鉴别,并应用分光光度法对三七中三七总皂甙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简单,重复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应用准分子激光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瘢痕性混浊眼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病变深度均未累及角膜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的角膜瘢痕性混浊患者(其中角膜云翳5例、斑翳3例、白斑12例),按照角膜混浊的范围和累及层次,分别采用准分子激光新技术行PTK、LASIK板层或全厚植片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进行治疗;术后观察患者角膜植片愈合情况、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比较手术前后光学增视效果。结果:20例患者角膜植床和植片愈合良好,随访期内均未发生排斥现象,手术眼视力较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按照病变累及角膜组织解剖上的不同深度,合理选择激光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的不同术式治疗角膜瘢痕性混浊,治疗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免疫排斥发生率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构建野生型和截短型小鼠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ARPE-19细胞系表达目的蛋白。方法通过逆转录聚和酶链反应(RT-PCR)扩增小鼠CNTF野生型全长编码序列,体外定点突变获取截短型CNTF的互补DNA编码序列,将上述两序列分别克隆至pTracer-CMV真核表达载体,转染ARPE-19细胞,免疫印迹检测2种CNTF的表达。结果PCR成功扩增了野生型和截短型CNTF基因,DNA序列分析证实2种真核表达载体中的CNTF序列与Gene Bank中目的序列一致。2种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ARPE-19细胞后,免疫印迹证实CNTF在ARPE-19细胞培养上清中有表达。结论野生型和截短型CNTF基因在ARPE-19细胞系的真核表达为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4.
OCT是应用测量光回波时间延迟的原理而获得被测组织的分层,该成像技术提供的视网膜断层截面图与组织形态学有很好的相关性。该技术目前也广泛应用于动物实验研究,特别是在小鼠的视网膜疾病研究中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活体组织图像。现对小鼠视网膜OCT图像的成像装置、成像质量、图像分析、血流成像、疾病模型研究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5.
背景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及临床表型具有明显的异质性,通过连锁分析进行基因定位,直接测序法筛选致病基因是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目的对2个先天性珊瑚状白内障家系(CCl和CC2)进行致病基因研究。方法收集确诊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2个先天性珊瑚状白内障家系17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各5ml,包括ll例患者、4名正常成员和2名配偶,提取基因组DNA。选取与已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位点进行基因组扫描,利用微卫星标记物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序列分析。采用两点法计算LOD值对致病基因进行连锁分析。采用直接测序法对候选致病基因以及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305429,rs2305430,rs2242074)进行序列分析。利用SNP对2个家系的先证者进行单体型分析。结果CCl和CC2家系中的先证者裂隙灯下均可见双眼晶状体核中央混浊区呈珊瑚状,经两点法计算LOD值,家系CCl在微卫星位点D2S325获得的最大LOD值为3.28,而CC2家系在D2S325获得的最大LOD值为1.50,连锁分析结果支持2个家系均与位于2q的候选致病基因CRYGC和CRYGD连锁。基因序列分析发现2个珊瑚状白内障家系均携带CRYGD基因c.C70A.(P.P23T)突变体,而2个家系中的正常人及100名正常对照则无此基因突变。2个家系先证者携带不同类型的单体型结构。结论CRYGD基因C.C70A.(P.P23T)突变是导致2个不同祖先来源的先天性珊瑚状白内障家系CCl和CC2致病的丰要原因。  相似文献   
36.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引起的一种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的血液系统常见病,临床以慢性为多。目前国内外治疗本病仍以雄性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作为主要药物,但因副作用多,长期缓解率低或费用昂贵,其应用受到了限制,至今尚无理想的防治药物。为了寻找治疗再障的有效安全方药,  相似文献   
37.
视网膜缺氧是引起新生血管的公认原因,以往大多采用高浓度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较少进行高浓度氧与低浓度氧对视网膜血管发育影响的比较。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对视网膜血管的发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不同给氧浓度,旨在探讨高浓度氧与低浓度氧对新生鼠视网膜血管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是世界老年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分为非新生血管性(干性)及新生血管性(湿性) AMD两类。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细胞的功能障碍及丢失。随着近年来再生医学的发展,RPE细胞替代疗法成为了AMD疾病治疗的新思路,多项临床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是,疗效的背后仍隐藏着许多至今未能解决的问题与挑战,其中之一是与移植相关的免疫排斥。本文介绍了生理情况下以及AMD发病过程中的视网膜下腔免疫环境,重点探讨了机体对同种异体RPE的免疫应答,以及应对该免疫排斥的多种策略。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基因GJA3与先天性白内障的关系。方法收集2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及30例散发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制备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PCR扩增GJA3基因的外显子及其邻近的内含子,应用SSCP法检测并发现变异条带,将相应的扩增产物回收并纯化后进行GJA3基因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GJA3基因正常序列比对找出突变。结果在68例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仅发现1例患者其GJA3基因外显子D段扩增产物SSCP电泳有3条DNA单链带,而其他患者为2条带。将该段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于编码区未见任何突变,仅在非编码区域发现碱基CA的缺失。结论GJA3基因与本组先天性白内障无关。先天性白内障临床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确切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