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1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血管畸形发病机制复杂,与血管壁的基质、平滑肌细胞等都有关系.一部分血管畸形发病呈家族聚集性,提示有内在的遗传因素在起作用.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与血管畸形有关的基因位点或DNA区段,如CCM1、ALK1等,并对这些基因或DNA区段引起血管畸形的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拟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2.
上睑提肌内限制韧带松解在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在睑板上缘附近的上睑提肌内,有跨于内外眦角之间数条横向纤维束带即限制韧带,我们探讨其在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中的意义。方法 将此韧带松解,可基本矫正大部分经度上睑下垂病例。若为轻,中度上睑下垂,且韧带松解后上睑仍有部分下垂,还需进行睑提肌腱膜折叠术。重度上睑下垂韧带松解后,还需进行眉区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结果 本组27例随访3个月~1年,27例40只眼中38只眼轻、中、重度上睑下垂均矫正满意,2只眼良好,未见睑下垂复发。结论 松解上睑提肌内限制韧带,有助于恢复上睑提肌睑功能,易于矫正睑下垂且手术创伤小,形态自然,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肢端动静脉畸形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2003年2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7例四肢末端动静脉畸形患者,行DSA检查明确动静脉畸形的血供类型。手术结扎或部分切除结扎动静脉畸形的供应动脉,并用直径约0.2mm的铜丝反复穿刺、网状留置于动静脉瘘团中,术后7-9d,拔出铜丝,挤出坏死物质,消毒换药,直至穿刺孔愈合。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畸形动脉搏动消失,表面皮肤温度恢复正常。术后早期手术部位水肿,3周后水肿消退,瘤体萎缩,穿刺孔遗留点状瘢痕,基本不影响外观。随访观察6-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本方法安全有效,是治疗肢端动静脉畸形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面动脉-鼻外侧动脉-内眦动脉皮瓣在鼻部基底细胞癌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鼻部基底细胞癌患者12例,肿瘤面积0.8cm×1.5cm~2.0cm×2.5cm,术中扩大切除边缘3~5mm,快速病理证实切缘及基底阴性,设计以面动脉-鼻外侧动脉-内眦动脉皮瓣修复创面,切取皮瓣面积1.2cm×3.2cm~2.6cm×4.8cm,供区游离后拉拢缝合。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供、受区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面瘫、提上唇肌功能受损、术区皮肤麻木、口角畸形等并发症。经1~24个月随访,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较好,肿瘤无复发。结论:面动脉-鼻外侧动脉-内眦动脉皮瓣设计灵活,转移方便,供瓣面积适中,血供可靠,色泽质地与受区接近,是修复鼻部基底细胞癌切除术后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应用背部供皮区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优点.方法 对Ⅲ°烧伤、巨大体表肿瘤切除、四肢皮肤撕脱伤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大面积皮肤缺损的40例患者,根据缺损的部位和大小,用鼓式取皮机在患者背部切取相应的中厚皮片,移植修复缺损.结果 术后随访患者1年,所有移植皮片均成活.背部供皮区愈合良好,瘢痕增生轻微,不影响外观.结论 于背部取皮其供皮面积大、部位隐蔽,且背部真皮层较厚,取皮后愈合快,愈合后患者能自行平卧加压,避免瘢痕增生.是较理想的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6.
小阴唇肥大通常是先天性的,使用过雄性激素、局部持续牵拉、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过度手淫或性交等也可引起.通常为双侧弥漫性增大,也可仅限于一侧,范围可从阴蒂包皮至阴唇系带[1].小阴唇肥大可引起局部刺激,妨碍经期及便后局部卫生的保持,此外,由于目前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这些部位的结构形态,从而出现了对女性外阴部形态美学上的评价,过于肥大及不对称的小阴唇被认为是一种畸形,给患者心理上造成压力,影响其正常生活[2,3].  相似文献   
67.
The apoptosis in various stages of infantile hemangiom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apoptosis in various stages of infantile hemangioma. Methods: Total 52 samples of infantile hemangioma (including 8 fresh sample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and in situ TdT 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 staining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apoptosis. H-E staining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number of cells, the number and area of microvessels in hemangiomas. Results: The typical "ladder" occurred in the DNA electrophoresis of the hemangioma tissue in the late proferating stage. Many apoptotic cells were found in infantile hemangiomas with TEM. TUNEL staining identified that there were apoptotic cells througout the pathologic evolution of infantile hemangioma and the AI(%) was the highest in the late proferating stage. There existed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I (%)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cells in hemangioma. Conclusion: The decrease of cells resulted from the apoptosis may be the major cause of the spontaneous involution of infantile hemangioma.  相似文献   
68.
有研究结果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与肥厚性瘢痕的形成密切相关,但其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情况及作用鲜见报道。我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ELISA两种方法在核酸及蛋白质水平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人体后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发病率高,传染性强[1].其中暴发型流脑起病凶险,病死率高[2], 儿童发病率高,一般每年1月份开始发病, 3、4月份是高峰期.其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等[3].脑膜炎奈瑟菌(Nm)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原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导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生.由于Nm是严格以人为宿主的细菌,且大多数发病的患者并没有与其他流脑病例的接触史,所以,无症状的带菌者被认为是主要传染源[4].本科收治1例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经治疗132d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0.
背景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又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常见而难治的血管疾病,目前对其发病机制了解甚少.目的研究结构蛋白及血管形成因子在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 (cavernous venous malformation,CVM)中的表达及意义.设计研究 CVM病理标本中的结构蛋白和血管形成因子的表达,用正常中型静脉和小静脉标本作为对照,半定量分析结果.地点和对象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1996/2000间手术切除的 CVM病理标本 25例,正常中型静脉和小静脉标本各 12例.干预采用 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CVM、正常中型静脉和小静脉标本中的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等结构蛋白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等血管形成因子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观察Ⅳ-型胶原、 Fn、 Ln、 VEGF、 Ang-1在各个标本中的表达强度,分为"-、+、" 3个等级.结果Ⅳ型胶原、 Fn和 Ln在海绵状静脉畸形与在中小静脉中的分布类似,但表达量明显少.畸形组织和小静脉的 VEGF表达明显强于中型静脉,小静脉的 Ang-1表达明显强于静脉畸形和中型静脉.结论结构蛋白及血管形成因子表达变化可能是海绵状静脉畸形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Ang-1表达减少可能参与海绵状静脉畸形的血管塑型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