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1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目的:在儿童大面积Ⅲ度烧伤创面修复困难,文中探讨应用背部供皮区修复儿童大面积Ⅲ度烧伤创面的优点。方法:选择15例儿童大面积烧伤病例,其中年龄最小18个月,最大11岁,平均年龄7.6岁。平均Ⅲ度烧伤面积12.6%总体表面积(TBSA)。均采用背部作为主要供皮区。如背部供皮区不足于修复全部创面,则优先修复关节等功能部位。结果:移植皮片绝大部分成活,供皮区一期愈合。经6个月到3年随访,移植皮片柔软,外观满意,局部功能恢复好。供皮区瘢痕增生轻微,外观影响不大。结论:背部供皮区面积大,真皮层厚,皮片质量好,取皮后愈合快,愈合后能平卧加压,疤痕增生轻,且部位隐蔽,不影响外观,是修复儿童大面积Ⅲ度烧伤创面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42.
几丁糖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几丁糖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为临床应用几丁糖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以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 ,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 ,观察不同浓度几丁糖作用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胶原量及其相应Ⅲ型前胶原mRNA量的变化。 结果 :几丁糖作用后 ,各组 3 H 脯氨酸掺入量均减少 ,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Р <0 .0 5 )。其相应Ⅲ型前胶原mRNA量显著下降。结论 : 几丁糖可以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及分泌胶原的功能 ,有望在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3.
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的临床病理联系。方法 对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标本42例行HE染色后观察其病理结构,并根据病史总结畸形患者的临床病理联系。结果 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发病无性别和左右差异,但有部位差异,如:好发于头颈部,其次四肢、躯干部位最少;海绵状静脉畸形按病理结构可分为蜂窝型、沟渠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畸形病理结构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联系。结论 海绵状静脉畸形发病解剖位差异的原因不清;畸形增长迅速、疼痛与畸形内出血和炎症反应有密切联系;三种类型畸形临床表现差异与病理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在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中的分布与表型,并分析其发病机制和研究结果对疾病治疗和功能康复的意义。方法:实验于1996-06/2000-08在第二军医大学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畸形组织25根,正常中小静脉各12根。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比较畸形血窦壁和中小静脉壁中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分布并计数分析。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D31,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畸形和中小静脉中的分布。结果:畸形血窦壁中平滑肌细胞数量少,排列紊乱,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微小静脉壁。畸形中CD31表达与中小静脉相似,但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中小静脉,排列紊乱。结论:海绵状静脉畸形血窦壁中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发育不均衡,平滑肌细胞表型异常,导致血窦壁薄弱而在血窦内血液的压力下不断扩张,引起血管塑形障碍,这可能是病变发生和进展的原因。闭塞病理性血窦、阻断病变进展过程从而尽可能保留功能是临床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45.
婴幼儿血管瘤 (infantilehemangioma)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肿瘤 ,是真性血管瘤。男女患病比例为 1∶3~ 5 ,在白种人中发病率较黑种人、黄种人高。它好发于头面部 ,表现为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鲜红色斑 ,迅速增大 ,经 6个月至 1年的增殖后进入消退期 ,7~ 8岁时大部分消退完成 ,可遗留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纤维和脂肪组织沉积。婴幼儿血管瘤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发生、发展和自行消退的机制 ,如能在此取得突破 ,必将使人们对肿瘤的认识前进一大步 ,并为肿瘤的治疗带来无限希望。有关此方面的研究众多 ,但尚没有一个完整的、有…  相似文献   
46.
婴幼儿血管瘤病理结构变化与临床演变过程的联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婴幼儿血管瘤患者临床演变过程和病理结构变化的内在联系。方法选取52例婴幼儿血管瘤标本,年龄2个月至11岁。采用HE染色观察各阶段血管瘤的病理特点,使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血管瘤组织中的细胞总数量、微血管总数量和总面积。结果按患儿出生后时间:1~6个月,血管瘤中细胞增殖速度快、排列紧密,微血管数量迅速增加;7~12个月,血管瘤中细胞数量迅速减少,微血管数量减少,但总面积继续扩大;1~3岁,大部分血管瘤组织呈微血管团样,微血管面积最大;3~5岁,微血管数量和总面积均迅速减少;5岁之后,大部分血管瘤消退完成.被纤维脂肪组织代替。结论婴幼儿血管瘤患者临床演变过程和病理结构变化有密切联系,病理结构变化主导临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7.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发生哺乳后巨大脓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3月我们收治了1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近4年、在停止哺乳后发生巨大脓肿的患者,查阅文献鲜见类似报道。 1病例介绍 患者女,26岁,因右侧乳房肿胀疼痛1月余于2006年3月20日入院。患者曾于2002年7月在南京市某民营医院行双侧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拱形Medpor假体在矫正外伤性骨性鼻畸形中的作用。方法:先行鼻侧截骨和突出骨畸形修整后,植入拱形Medpor用于重建鼻根和鼻背中线挺拔和平整的外形。37个病例,平均年龄27.4岁,35例男性,2例女性,伤后平均13个月接受手术。结果:术后随访7.6个月,病人鼻畸形100%得以改善,病人满意率92%(34/37),无感染和排斥反应出现。结论:拱形Medpor假体植入对于纠正外伤性骨性鼻畸形有良好作用,可以作为首选植入材料,远期的效果及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变化还有待于观察。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中央楔形切除及非对称性Z形切口小阴唇缩小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借鉴Giraldo术式基础上,提出了数值化的切口设计和组织切除;改变Z形切口为不对称的矩形瓣加斜行切口;小阴唇内外侧面反向设计.整形后的小阴唇近游离缘为两个矩形瓣相嵌合,其再与近小阴唇基底部的一斜行切口线相接.小阴唇内外两侧面的切口分别为反向设计.使之两侧面的切口相互错开,没有明显重叠.结果 应用治疗11例小阴唇肥大患者,小阴唇游离缘弧度自然、切口两侧无明显色差.结论 本术式定点准确,设计规则,掌握容易,适应证广,对不同程度的小阴唇肥大均适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总结多种皮瓣修复乳腺癌术后放疔继发前胸壁放射性溃疡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乳腺癌术后放疗继发前胸肇放射性溃疡患者24例.采用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11例)、背阔肌肌皮瓣带蒂转移术(9例)和健侧乳房皮瓣(4例)转移修复溃疡.肌皮瓣面积为18 cm×12 cm~36 cm ×9 cm,乳房皮瓣面积为13 cm ×6 cm~16 cm×6 cm.2例患者在行背阔肌肌皮瓣转移术前行DSA检查,明确胸背动脉的位置.背阔肌肌皮瓣供区行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其余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1例因下腹腹直肌肌皮瓣巨大、脂肪过于肥厚而出现尖端皮肤干性坏死和脂肪液化,其余23例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溃疡无复发.结论 背阔肌肌皮瓣是修复前胸壁放射性溃疡的首选皮瓣.术前行DSA检杳明确胸背动脉的位置,是保证手术成功的有效方法.带蒂下腹腹直肌肌皮瓣因手术难度和创伤较大,可作为次选.健侧乳房皮瓣可导致健侧乳房畸形,且供瓣区面积有限,因而尽可能避免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