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1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婴幼儿血管瘤的起源及其病理演变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婴幼儿血管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肿瘤,在白种人儿童中的发病率高达8%~10%,好发于头面部,在开始6个月中,增长非常迅速,此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到1岁左右,开始进入消退期。增殖期血管瘤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溃疡、出血、感染,常可导致毁容后果,位于眼睑、结膜的血管瘤将影响视力,位于呼吸道则会导致呼吸障碍,  相似文献   
32.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肿瘤,是真性血管瘤.男女患病比例为1∶3~5,在白种人中发病率较黑种人、黄种人高.它好发于头面部,表现为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鲜红色斑,迅速增大,经6个月至1年的增殖后进入消退期,7~8岁时大部分消退完成,可遗留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纤维和脂肪组织沉积.婴幼儿血管瘤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发生、发展和自行消退的机制,如能在此取得突破,必将使人们对肿瘤的认识前进一大步,并为肿瘤的治疗带来无限希望.有关此方面的研究众多,但尚没有一个完整的、有确切实验依据的理论,笔者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3.
神经纤维瘤的综合性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根据神经纤维瘤NF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方法进行综合性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在1978年12月至2007年5月期间手术切除的30例NF患者资料。结果:30例患者NF分布于全身各处,大小不一,最大瘤体的面积达到60 cm×120 cm。瘤体基本切除,直接缝合13例;瘤体基本切除,植皮修复6例;瘤体大部分切除,设计皮瓣修复10例;埋置扩张器,二期手术切除瘤体并行扩张皮瓣转移修复1例。其中1例右侧臀部大腿巨大NF患者,采用血管造影栓塞营养动脉、瘤体高位悬吊、瘤体边缘缝扎、术中控制性低血压及自体血回输等方法,切除瘤体的重量达11 kg。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部分患者随访至今,其中5例肿瘤复发,再次手术切除。结论:应用整形外科技术,并联合麻醉科、影像科等其他学科的多种方法,综合治疗NF,安全性高,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34.
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瘢痕疙瘩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是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结合的调节蛋白,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18份被检测标本中包括瘢痕疙瘩6份,肥厚性瘢痕6份,成人正常皮肤组织6份.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和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从蛋白和核酸两个水平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不同的组织内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瘢痕疙瘩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染色阳性面积明显大于正常皮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9.52,P<0.01).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mRNA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标本,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8.19,P<0.01).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其参与了瘢痕疙瘩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5.
血管畸形发病机制复杂,与血管壁的基质、平滑肌细胞等都有关系。一部分血管畸形发病呈家族聚集性,提示在内的遗传因素在起作用。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与血管畸形有关的基因位点或DNA区段,如CCM1、ALK1等,并对这些基因或DNA区段引起血管畸形的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拟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6.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KTS)于1900年由法国医师Maurice Klippel和Paul Trenaunay首次描述并命名,表现为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骨及软组织肥大三联征。KTS是一种低流量、混合性脉管畸形,可全身受累,如四肢、肠道、泌尿生殖系统等,同时常伴有淋巴管畸形,多累及下肢,致骨和软组织增生肥大。笔者现对KTS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中央楔形切除及非对称性Z形切口小阴唇缩小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借鉴Giraldo术式基础上,提出了数值化的切口设计和组织切除;改变Z形切口为不对称的矩形瓣加斜行切口;小阴唇内外侧面反向设计.整形后的小阴唇近游离缘为两个矩形瓣相嵌合,其再与近小阴唇基底部的一斜行切口线相接.小阴唇内外两侧面的切口分别为反向设计.使之两侧面的切口相互错开,没有明显重叠.结果 应用治疗11例小阴唇肥大患者,小阴唇游离缘弧度自然、切口两侧无明显色差.结论 本术式定点准确,设计规则,掌握容易,适应证广,对不同程度的小阴唇肥大均适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bFGF、TGF-β1在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标本25例,正常中,小静脉各12例。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FGF、TGF-β1表达,半定量分析。结果:海绵状静脉畸形和正常中,小静脉中bFGF和TGF-β1表达都很微弱,无明显差别。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血管壁有较强TGF-β1表达,呈棕黄和棕黑色斑块状包绕管腔。结论bFGF、TGF-β1分泌少可能不是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始发原因,但与畸形病理结构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9.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瘢痕疙瘩5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瘢痕疙瘩发病率高,治疗十分棘手,是临床上一大难题。1998-2003年我科在门诊采用复方倍他米松(商品名:得宝松,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注射治疗瘢痕疙瘩1600余例,其中随访560例,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中央楔形切除及非对称性Z形切口小阴唇缩小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借鉴Giraldo术式基础上,提出了数值化的切口设计和组织切除;改变Z形切口为不对称的矩形瓣加斜行切口;小阴唇内外侧面反向设计.整形后的小阴唇近游离缘为两个矩形瓣相嵌合,其再与近小阴唇基底部的一斜行切口线相接.小阴唇内外两侧面的切口分别为反向设计.使之两侧面的切口相互错开,没有明显重叠.结果 应用治疗11例小阴唇肥大患者,小阴唇游离缘弧度自然、切口两侧无明显色差.结论 本术式定点准确,设计规则,掌握容易,适应证广,对不同程度的小阴唇肥大均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