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探讨血管瘤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收集新鲜手术切除的婴幼儿血管瘤标本,采用组织块结合酶消化法培养内皮细胞,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流式细胞仪FITC-CD34检测内皮细胞纯度;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瘤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共收集血管瘤标本14例,有8例成功培养出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呈现两种形态:多角形和梭形,经免疫组化鉴定为内皮细胞;培养的细胞中CD34+细胞数为76.28%;血管瘤内皮细胞有明显的“管腔形成”。结论:组织块结合酶消化法能成功培养较纯的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培养的内皮细胞具有某些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2.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KTS)于1900年由法国医师Maurice Klippel和Paul Trenaunay首次描述并命名,表现为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骨及软组织肥大三联征。KTS是一种低流量、混合性脉管畸形,可全身受累,如四肢、肠道、泌尿生殖系统等,同时常伴有淋巴管畸形,多累及下肢,致骨和软组织增生肥大。笔者现对KTS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3.
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瘢痕疙瘩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是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结合的调节蛋白,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18份被检测标本中包括瘢痕疙瘩6份,肥厚性瘢痕6份,成人正常皮肤组织6份.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和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从蛋白和核酸两个水平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不同的组织内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瘢痕疙瘩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染色阳性面积明显大于正常皮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9.52,P<0.01).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mRNA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标本,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8.19,P<0.01).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其参与了瘢痕疙瘩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纤维脂肪性血管性病变(FAVA)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特征, 并提出与肌肉内静脉畸形(IMVM)的鉴别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 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FAVA和IMVM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FAVA组和IMVM组, 分析2组患者临床症状、凝血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对手术切除标本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特征, 总结FAVA和IMVM的异同点。采用Pearsonχ2检验分析2组间局部血管内凝血(LIC)发生情况,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FAVA组纳入14例患者, 男4例, 女10例, 就诊年龄(28.2±13.2)岁, 发病年龄(20.5±10.1)岁;IMVM组纳入39例患者, 男16例, 女23例, 就诊年龄(28.5±14.1)岁, 发病年龄(18.8±9.5)岁。FAVA和IMVM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疼痛、肿胀和感觉异常等。磁共振检查结果:FAVA组表现为肌肉内脂肪信号与曲张的血管影;IMVM组表现为肌肉内大片不规则血管影, 无脂肪信号。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FAVA组病... 相似文献
25.
目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HG)注射隆乳已经对众多女性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文中总结PAHG注射隆乳后的患者发生哺乳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并讨论相关预防措施. 方法:共治疗2例患者,均在PAHG注射隆乳后5年发生哺乳期感染.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I等检查,明确注射物和脓腔的位置.取乳房下皱襞和乳晕边缘切口,取出注射物,敞开引流脓液,放置负压引流管.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结果:①病例1双侧乳房切口顺利愈合,无并发症.②病例2术后发生双侧乳汁漏,经回乳治疗、多次换药后切口愈合. 结论:PAHG注射隆乳后发生哺乳期感染危害大,需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如已发生感染,需取出假体,引流脓液,术后充分引流,并行回乳治疗,以避免乳汁漏. 相似文献
26.
婴幼儿血管瘤的起源及其病理演变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婴幼儿血管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肿瘤,在白种人儿童中的发病率高达8%~10%,好发于头面部,在开始6个月中,增长非常迅速,此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到1岁左右,开始进入消退期。增殖期血管瘤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溃疡、出血、感染,常可导致毁容后果,位于眼睑、结膜的血管瘤将影响视力,位于呼吸道则会导致呼吸障碍, 相似文献
27.
海绵状静脉畸形自发栓塞5例暨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海绵状静脉畸形自发栓塞的临床表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自2003年2月至2006年5月,收治海绵状静脉畸形自发栓塞的患者共5例.经采集病史,行彩色多普勒、DSA等检查后,均行瘤体切除术.术后将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术前5例患者均有瘤体疼痛、肿胀、增长加速等病史,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瘤体内血栓形成,DSA检查瘤体显影不完全;术中见瘤体内有大量血栓:术后病理检查亦证实瘤体内有大量血栓形成.结论 瘤体疼痛、肿胀、增长加速等现象是海绵状静脉畸形自发出血及栓塞的临床表现,应早期诊断,尽快治疗. 相似文献
28.
神经纤维瘤的综合性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根据神经纤维瘤NF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方法进行综合性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在1978年12月至2007年5月期间手术切除的30例NF患者资料。结果:30例患者NF分布于全身各处,大小不一,最大瘤体的面积达到60 cm×120 cm。瘤体基本切除,直接缝合13例;瘤体基本切除,植皮修复6例;瘤体大部分切除,设计皮瓣修复10例;埋置扩张器,二期手术切除瘤体并行扩张皮瓣转移修复1例。其中1例右侧臀部大腿巨大NF患者,采用血管造影栓塞营养动脉、瘤体高位悬吊、瘤体边缘缝扎、术中控制性低血压及自体血回输等方法,切除瘤体的重量达11 kg。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部分患者随访至今,其中5例肿瘤复发,再次手术切除。结论:应用整形外科技术,并联合麻醉科、影像科等其他学科的多种方法,综合治疗NF,安全性高,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29.
血管畸形发病机制复杂,与血管壁的基质、平滑肌细胞等都有关系。一部分血管畸形发病呈家族聚集性,提示在内的遗传因素在起作用。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与血管畸形有关的基因位点或DNA区段,如CCM1、ALK1等,并对这些基因或DNA区段引起血管畸形的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拟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0.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肿瘤,是真性血管瘤.男女患病比例为1∶3~5,在白种人中发病率较黑种人、黄种人高.它好发于头面部,表现为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鲜红色斑,迅速增大,经6个月至1年的增殖后进入消退期,7~8岁时大部分消退完成,可遗留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纤维和脂肪组织沉积.婴幼儿血管瘤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发生、发展和自行消退的机制,如能在此取得突破,必将使人们对肿瘤的认识前进一大步,并为肿瘤的治疗带来无限希望.有关此方面的研究众多,但尚没有一个完整的、有确切实验依据的理论,笔者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