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肢体肌腱和韧带是肌肉收缩和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损伤后可导致功能障碍。早期发现和选择合理治疗方式非常关键,有助于损伤的快速康复。肌腱和韧带损伤的诊断方法常为MRI。但随着肌骨超声的发展,其不仅可实时动态的进行术前诊断评估,还可用于术后复查,具有操作便捷、经济实用等优点。本文就肌骨超声在诊断肌腱和韧带损伤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置泵经股深动脉化疗治疗下肢骨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手术室行皮下埋泵留置作股深动脉化疗。化疗方案为:顺铂(100 mg/m2×1天/疗程)、阿霉素(50 mg/m2×1天/疗程)、第1、8天静脉应用异环磷酰胺(2.0 g/m2×5天/疗程)。3周为1周期,2个周期后行保肢手术,术后继续化疗4个周期。结果 1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8例,有效率为75.0%,全部保留患肢,生存期最长66个月,最短1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0个月。结论置泵经股深动脉化学治疗联合保肢手术是下肢骨肉瘤治疗的有效方法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背景:目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的超微结构观察的报道甚少。 目的: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并染色鉴定,利用电镜观察诱导前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特点。 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成骨染色鉴定向成骨方向诱导分化,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成骨诱导前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培养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高、活力强,成骨诱导后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染色、钙化结节染色均呈阳性。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经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铺展,不规则,其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空泡明显增多,表明细胞功能活跃。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评价双侧与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差异以及两种评价体系的特点.方法 对2004年1月~2008年1月26例双髋(双髋组)和26例单髋(单髋组)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进行6个月的前瞻性研究.术前、术后6个月对两组病人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和SF-36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评分,并分析Harris髋关节评分和SF-36各项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和两组病人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和SF-36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01),但两组病人SF-36各项评分的改善程度并不一致,且单髋组改善较双髋组明显.Harris髋关节评分和SF-36生理功能(PF)和躯体疼痛(BP)项评分有相关性(r>0.4,P <0.001),但与SF-36其他方面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4),或无相关性(P>0.05).结论 单髋组术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较双髋组改善好;Harris髋关节评分更注重于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生理功能和缓解疼痛的改善,而SF-36评分较能全面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病人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和其它方面的改善.因此,两种评分体系结合更能全面评价双侧与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上颈椎骨折脱位颈椎侧块钛板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后的疗效及生物相容性特点。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database (1991/200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1/2006),由作者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收集和质量评价,总结颈椎侧块钛板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及生物相容性特点。并选择2003-01/2008-01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收治上颈椎骨折脱位19例进行临床验证,车祸伤10例,高处坠落伤 6例,重物砸伤3例。颈椎损伤节段:C1 8例,C2 11例,病程3 h~10 d 。其中16例合并脊髓神经根损伤, Frankle 分级,A 级4例,B级3例,C级4例,D级2例,E级3例(合并神经根损伤伴有手、肩麻木),均行小关节植骨融合、侧块钛板内固定置入治疗;置入后摄X射线片观察植骨融合、颈椎活动及内固定稳定情况,并按Frankle分级法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纳入的21篇文章结果显示,采用侧块钛板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治疗不稳定性的上颈椎骨折脱位,是上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方法中稳定上颈部最为符合生物力学方式的骨折-固定方法。临床验证结果显示,X 射线片可见颈椎侧块间隙,后弓与椎板间隙植骨融合,时间为3~6个月。术后6个月X射线片显示内固定牢固稳定,无折断松动等并发症。16例脊髓神经根损伤者中,按Frankel分级,术前A级4例中,术后3例为B级,1例为C级;术前B级3例中,术后为C级2例,D级1例;术前C级4例中,术后D级3例,E级1例;术前D级2例中,术后均为E级;3 例E级术后无变化,3例合并神经根损伤,术后短期内手、肩麻木消失。与人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好,术后2年随访,无血液、免疫、组织等反应,无囊膜形成及细胞质的转变;亦无钛合金腐蚀、磨损等材料反应的发生。 结论:颈椎侧块钛板椎弓根螺钉后路短节段固定保留了枕寰和C2~3 的关节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上颈椎的运动功能单位,钛板椎弓根螺钉固定在颈椎后部的关节柱上,对过伸过屈损伤有良好的稳定作用,与人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好,无血液、免疫、组织等反应及腐蚀、磨损等材料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6.
27.
上颈椎后路手术相关临床解剖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颈椎的解剖结构特殊、毗邻关系复杂,周围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故该部位一直被视为手术的高危区域,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而寰枢椎不稳和脱位在临床上又颇为常见,常导致上颈髓受压,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以解除压迫、稳定寰枢椎。后路钢丝或椎板夹固定技术为上颈段手术最古老,最经典的术式,伴随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后路手术也形成了包括寰枢椎钢丝或椎板夹固定技术、C1、2关节突螺钉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28.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发病机制除了与环境因素有关外,还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其中,基因多态性是遗传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疾病的发生过程。TLR4是TLR家族中最为人们所了解的成员之一。研究显示,TLR4参与多种疾病的演变过程,其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易感性存在相关性。目前,尽管TLR4基因多态性在骨科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但已取得一定的进步,均是致力于骨科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因此,本文就近年来关于TLR4基因多态性在相关骨科疾病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9.
30.
背景:脊柱结核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加或不加钢板内固定后患者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变化与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有一定的联系.目的:分析脊柱结核内置物置入后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动态多样性和植骨融合时间的相关性.方法:60例脊柱结核患者均行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加或不加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内固定38例,无内固定22例.根据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分别分为轻度升高、中度升高、高度升高组和极度升高组.分析术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和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18例,中度升高21例,高度升高13例,极度升高8例.4组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为r=0.420,P=0.001,说明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多样性与骨性融合时间长短呈正相关.②红细胞沉降率:轻度升高16例,中度升高20例,高度升高13例,极度升高11例.4组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为r=0.414,P=0.001,说明术后红细胞沉降率多样性与骨性融合时间长短呈正相关.③内固定组植骨融合时间快于无内固定组,说明即时坚强内固定有利于促进骨性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