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30篇 |
内科学 | 23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8篇 |
综合类 | 63篇 |
预防医学 | 30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7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HnPNPB1基因短发夹环RNA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ing,RNAi)技术,构建HnRNPB1表达载体,并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H1启动子,分别把被7bP序列间隔的21bp长短的HnRNPB1靶序列的反向重复序列,置于PsiRNA-hH1neoG2质粒中,分别构建HnRNPB1短发夹环RNA(shRNA),产生重组质粒PSiRNA—hHl neoG2 HnRNPB1。结果 将合成的DNA序列退火后克隆到载体上,并作测序分析,经测序鉴定确定为所需序列。结论 针对HnRNPB1基因的特异性ShRNA真核表达载体PSiR—NA—hH1 neoG2 HnRNPB1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其基因功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3.
人幽门螺杆菌VacA与HspA双价疫苗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构建含人幽门螺杆菌(Hp)热休克蛋白A(HsPA)和空泡毒素(VacA)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进行核甘酸序列分析,为在E.coliBL21中表达,及其抗原性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扩增HpHspA、VacA编码基因,分别将其与载体pET32a( )进行酶切、连接,同时将筛选的pET32a( )/HspA和pET32a( )/VacA重组载体分别经XhoⅠ、BamHⅠ双酶切,通过凝胶电泳回收pET32a( )/HspA和VacA片段,经T4连接酶将pET32a( )/HspA和VacA编码基因连接,而后转化并筛选含有两种目的基因的重组载体。结果:经酶切、测序分析表明,插入的基因片段为HpHspA和VacA编码基因,由1080bp组成,与GenBank报道的相比较,有3.4%的碱基发生变异,1.10%的氨基酸残基改变;但编码的蛋白质特性无本质性改变。结论:成功地克隆了HpHspA和VacA编码基因,并构建了能够同时表达HapA和VacA蛋白的双价疫苗重组载体,为Hp蛋白质疫苗和核酸疫苗的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4.
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七十年代以来 ,经皮椎间盘切除术广泛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避免了开放松性手术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及遗留神经根粘连、硬膜纤维化等并发症。而经皮椎间盘激光汽化 (PLDD) [1~ 3] ,以其穿刺针细小、创伤小 ,激光能量易控制、操作安全方便、恢复快等特点 ,使其成为颈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一种新方法。我院自2 0 0 1年 5月~ 8月首次采用以色列生产的Sharplan6 0 2 0型半导体激光系统治疗颈 /腰椎间盘突出症 4 2例 ,6 9个间盘 ,按Macnab疗效评价标准[4 ] 评定 ,近期优良率达 97 6… 相似文献
95.
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皮半导体激光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以色列Sharplan6020型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对4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81个椎间盘行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PLDD)。结果:46例患者获得3~18个月随访,按照肢体疼痛、麻木及活动情况评价,优良率93.1%。结论:PLD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安全、微创、操作简便、痛苦少等优点,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可供选择的微创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和紫杉醇(paclitaxel,PTX)联合诱导白血病细胞K562凋亡的效应及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内凋亡相关信号分子Bim、Bax和Bcl-2表达。结果 7.5μmol/L NCTD单独作用可诱导(2.6±0.7)%白血病细胞K562发生凋亡;0、2.5、5和10nmol/L的PTX诱导细胞凋亡的百分率分别为(0.8±0.3)%(、4.7±1.9)%(、7.2±2.6)%和(9.4±2.9)%;而NCTD(7.5μmol/L)与PTX联合作用(2.55、和10 nmol/L)后,细胞凋亡率分别增高至(8.5±2.2)%(、19.3±3.1)%和(23.4±4.1)%。药物联合后Bim和Bax表达增强,而Bcl-2表达减少。结论 NCTD通过线粒体途径凋亡信号的转导,增强PTX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效应。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比较体位调节伤口加压包扎、经皮蛛网膜下置管脑脊液引流和术区持续引流至切口愈合时拔管缝合管口治疗脊柱骨折伴硬脊膜损伤术后脑脊液漏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05年6月-2010年6月行脊柱骨折伴硬脊膜损伤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64例患者.采用体位调节伤口加压包扎治疗21例(A组),经皮蛛网膜下置管脑脊液引流治疗21例(B组),术区持续引流至切口愈合时拔管缝合管口治疗22例(C组),观察3组切口脑脊液漏消失和切口愈合时间及脑脊液漏初次治疗成功率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A组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为(19.0±3.9)d,切口愈合时间为(25.0±4.6)d;13例Ⅰ期治疗切口愈合;8例初期治疗失败,6例出现并发症,经相关治疗后痊愈.B组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为(3.0±1.0)d,切口愈合时间为(16.0 ±2.6)d;15例Ⅰ期治疗成功;6例初期治疗失败,行后续治疗愈合,无并发症发生.C组无脑脊液漏,切口Ⅰ期愈合时间为(13.0±1.0)d;均Ⅰ期治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时间短于A、B组两组(P<0.05),Ⅰ期治疗成功率高于A、B组两组(P<0.05). 结论 术区持续引流至切口愈合时拔管缝合管口治疗脊柱骨折伴硬脊膜损伤术后脑脊液漏切口愈合好,脑脊液漏初次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过程中,并发脑脊液漏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4年2月我院因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后路手术病例457例,其中19例患者手术中出现硬脊膜破裂并发脑脊液漏,男12例,女7例;年龄55~76岁,平均65.3岁。术中见硬脊膜破损时,立即予硬脊膜缝线修补,筋膜覆盖,术后予卧床休息、抑制脑脊液分泌、持续伤口引流等措施治疗脑脊液漏,促进伤口愈合,预防感染。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8月,平均16.4月。患者术后均出现脑脊液漏,术后予抑制脑脊液分泌、持续伤口引流等治疗,5~13d脑脊液漏停止。所有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无一例患者出现硬脊膜假性囊肿、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无一例患者行二次清创缝合手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正确处理硬脊膜破损是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关键,而术后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防治脑脊液漏及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患者的流行病学、骨转换和生活质量特征。方法 于2017年至2018年间采用问卷调查、SF-36评分、血清骨转换标志物和25(OH)D3水平测定、双膝关节X线和双能X线(DXA)骨密度检测等在神木市3个社区随机抽取40~80岁成年人进行研究,最终共纳入956例受试者,其中662例为女性。根据是否患KOA及骨密度情况,分为4组:OP型KOA组(KOA伴OP或低骨量),单纯KOA组(KOA伴正常骨密度),OP组(仅有OP或低骨量,不合并KOA),健康对照组(无KOA且骨密度正常)。结果 (1)OP型KOA组164人,平均年龄(57.70±7.68)岁,明显高于单纯KOA组(P<0.001)。其总体患病率为17.15%,女性高于男性(72.0%vs 28.0%,P<0.001),绝经后女性最高(72.9%,P<0.001)。以10岁为界的不同年龄组中,该总体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该组患者血清骨形成和骨吸收标志物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和单纯KOA组(P&l...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肠道活菌制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10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60名AECOPD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治疗+肠道活菌制剂)各30例。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在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大便菌群球杆比失衡发生率、大便中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住院天数之间的差异。分析肠道活菌制剂的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大便菌群中球杆比失衡发生率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MMRC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FEV1%pre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大便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Ct值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大便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Ct值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更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