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0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92.
93.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与单纯舒芬太尼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的乳腺癌根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术后PCIA为舒芬太尼100μg、盐酸托烷司琼5mg;B组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缓慢推注氟比洛芬酯50mg,术后PCIA为舒芬太尼50μg、氟比洛芬酯100mg、盐酸托烷司琼5mg。均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ml。观察两组患者镇痛开始后2h、4h、8h、24h、48h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8h泵按压次数,监测并记录镇痛开始时(0h)及开始后各时间点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的变化,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48h泵按压次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镇痛期间呼吸、循环功能稳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镇痛效果良好,同时可显著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法进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超声引导法。所有患者均口服普瑞巴林150mg/次,2次/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6周、2个月、3个月时行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并记录疼痛评估时普瑞巴林的服用剂量。记录疼痛完全缓解时间及PHN发生率,评估患者满意度。结果 B组疼痛时间短于A组。B组3个月后、6个月PHN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B组3个月、6个月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A组(P0.05)。截止到第4周,B组有25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3例(10.7%)3个月后2例轻度疼痛,6个月时1例(3.6%)发展为PHN。A组中21例患者第6周疼痛完全缓解,余7例中度疼痛患者在6个月时其中4例疼痛自发缓解,3例发展成为疱疹后神经痛,B组普瑞巴林的用量明显低于A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对老年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浓度的影响。方法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58例,按1~58进行编号,单号为对照组,共29例,采取全身麻醉;双号为观察组,共29例,采取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4 h血清CEA、CA199、CA125、NSE、cyfra21-1水平变化,同时分别于术后2 h、12 h、24 h、48 h时采取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镇痛情况进行评定,并比较两组术后48 h背景输注总量、静脉自控泵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 CEA、CA199、CA125、NSE、cyfra21-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术后48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48 h背景输注总量及静脉自控泵按压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采取取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镇痛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食管癌切除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5例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随机分为3组(n=15):对照组(C组),PCIA泵中含芬太尼20μg/kg、托烷司琼5mg;F1组,PCIA泵中含芬太尼10μg/kg、氟比洛芬酯100mg、托烷司琼5mg;F2组:PCIA泵中含舒芬太尼0.2μg/kg、氟比洛芬酯100mg、托烷司琼5mg。观察患者术后镇痛、镇静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术后各时间点,C组和F1组镇痛视觉模拟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2h、24h、48h,F2组镇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C组和F1组(P〈0.05),3组镇静效果和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具有较强镇痛作用,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可作为临床术后镇痛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97.
1.1 对象 我院2000年来一侧或双侧上肢、肩背部疼痛不适伴有蚁走感或下肢似有走海绵感经MRI诊断为硬膜囊受压X线拍片排除骨性椎管狭窄的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间盘突出症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8~64岁,平均38.6岁。病史6个月~3a,无出血倾向、糖尿病病史、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精神障碍,ASAⅠ~Ⅱ级。MRI提示间盘突出0.2~0.4cm不等,其中1个间隙突出18例,2个间隙突出25例,3~4个间隙突出17例。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壳聚糖多孔支架复合BMSCs移植修复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可行性。方法取成年SD大鼠胫骨及股骨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BMSCs,并传代。取第3代细胞行表面抗原CD29、CD45鉴定及BrdU标记。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多孔支架,并与BrdU标记的第3代BMSCs进行体外共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情况,MTT法检测支架内细胞生长情况。取5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A、B、C、D、E组(n=10)。A~D组大鼠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打击致伤原理制备TBI模型,造模后72 h分别移植BMSCs-壳聚糖多孔支架复合体、BMSCs、壳聚糖多孔支架和完全培养基;E组为假手术组。于造模前及造模后1、7、14、35 d,各组大鼠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造模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测验,包括定位航行测验(造模后31~35 d连续5 d检测潜伏期)及空间探索测验(造模后35 d检测穿越平台次数);造模后36 d取标本行HE染色、BrdU与高分子量神经丝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以及BrdU与神经胶质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观察大鼠脑损伤区BMSCs的迁移与分化情况。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示第3代BMSCs的CD29阳性率为98.49%,CD45阳性率仅为0.85%;扫描电镜示支架-细胞共培养48 h后,BMSCs呈梭形并分泌细胞外基质黏附于支架上;MTT法检测示壳聚糖多孔支架对BMSCs的增殖分化无不良影响。TBI造模后35 d,A组大鼠mNSS评分、定位航行测验的潜伏期显著低于B、C、D组,空间探索测验的穿越平台次数显著高于B、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E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A组壳聚糖多孔支架已部分降解,其与脑组织融合良好,修复程度优于B、C、D组。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结果示,A组移植的BMSCs存活、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并迁移至正常脑组织内,修复程度优于B、C、D组。结论壳聚糖多孔支架介导的BMSCs移植能够明显改善大鼠TBI后的神经功能,亦能抑制大鼠脑损伤区胶质瘢痕形成,并可使BMSCs在脑损伤区存活、增殖和分化为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99.
右旋美托咪啶为新型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静催眠作用,还有镇痛、抑制交感活性、无呼吸抑制、稳定血流动力学、抑制应激反应、减少麻醉剂及阿片类药物用量和抗寒颤等作用。美国药品与食品管理局于1999年批准,将其应用于ICU短时间(〈24h)的镇静与镇痛,2009年批准用于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时镇静。右旋美托咪啶现用于神经外科、儿科、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和困难气道管理等方面,临床应用状况良好,疗效佳且不良反应小,本文对右旋美托咪啶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KT)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6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MET治疗,每次练习5组,每日练习2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MET治疗基础上辅以KT治疗,KT治疗每3天1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上肢功能评分(DASH)及肱骨外上髁压痛阈值(PPT)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并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肱骨外上髁PPT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及治疗后3个月时总有效率(90.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64.7%),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