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7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71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34篇 |
内科学 | 10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10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30篇 |
预防医学 | 28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24篇 |
中国医学 | 12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人朊蛋白基因外显子Ⅰ及其上游序列具有启动子样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鉴定朊蛋白(PrP)基因转录启动子位置。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人PrP基因外显子Ⅰ及其上游序列,序列鉴定后插入CAT报道质粒pBL-CAT6,分别转染HeLa、COS7和Sh-sy5y细胞系,检测CAT表达值;提取三种细胞蛋白,以条带移动实验检测细胞转录激活因子SP1含量。结果 人PrP基因外显子I及其上游序列为GC富含,带有多个SP1可能性综合位点,但无明显TATA盒;瞬时转染结果显示这段序列可诱导2~3倍的CAT表达增强;定量移动条带实验证明HeLa细胞中含有较高浓度的SP1,而COS7和Sh-sy5y细胞中SPI含量极低。结论 人PrP基因外显子I及其上游序列具有启动子样功能,为弱的非TATA盒启动子;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中SP1含量不同,在神经细胞系Sh-sy5y中人PrP基因外显子I 相似文献
15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性的生长因子,大多数关于VEGF的研究都是致力于其在血管生长方面的作用,而近年来有大量文献报道VEGF具有神经营养和促神经发生作用,它能够直接作用于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甚至是神经干细胞,促进其生长及存活。VEGF的多种功能使其和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如阿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帕金森病等。导入VEGF基因能够改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病情。 相似文献
153.
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encephalopathies,TSE)是一类侵袭人类及多种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脑病,潜伏期长,100%病死率,目前已经在人类以及20余种动物中发现有自然发生或感染的TSE。人类的TSE,包括克-雅病(Creutzfeldt-Jacob disease,CJD)、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GSS综合征(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 syndrome,GSS)、库鲁病(Kuru)及变异型CJD(variant CJD,vCJD)。其感染因子目前认为是一种不含有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感染性蛋白粒子-朊病毒(prion),因此此类… 相似文献
154.
PrP^c的生理功能至今仍未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PrP^c在神经信号传导、参与铜代谢、抗氧化活性、细胞黏附和识别、脂类摄取以及形成记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抗氧化功能主要表现为SOD样活性,并且在体内参与了抗氧化应激功能。目前从动物实验、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均证明PrP^c具有SOD活性,其SOD活性是铜依赖性的且与构象有密切的联系,其八肽重复区、疏水区以及C端的GPI锚都对其SOD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其八肽重复区的影响最为明显。PrP^c与SOD活性可能为今后对于正常prion蛋白的了解和朊病毒病的致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带来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5.
HPV16 L1/E6-E7基因嵌和DNA疫苗质粒构建及其在CHO细胞表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HPV 16 L1-E6、HPV16 L1-E7预防、治疗性DNA疫苗质粒。方法:运用PCR大引物定点诱变法逐个突变E6、E7基因与转化作用有关的位点,PCR产物连接至pGEMT-Easy质粒,测序鉴定突变基因正确后,分别均与L1基因共同连接并至真核表达载体pVAX1,得到真核表达质粒1MpVAX1-L1E6,2MpVAX1-L1E6,1MpVAX1-L1E7,2MpVAX1-L1E7,3MpVAX1-L1E7。运用磷酸钙法将所获得的质粒转染CHO细胞,以HPV-16L1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转染细胞中L1蛋白表达的ELISA和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ELISA检测显示转染各种L1-E6、L1-E7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的细胞提取物的P/N值均>2.1;免疫组化检测在胞质胞核可见棕黄色点状阳性产物沉积。结论:所构建的L1-E6、L1-E7融合蛋白表达质粒可在体外表达L1蛋白,为今后进行DNA疫苗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56.
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是一类由朊病毒侵袭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在朊病毒病的病理过程中,细胞正常朊蛋白PrPc(cellular PrP)转化为异常构象的PrPSc(scrapie PrP)是至关重要的.目前,PrPSc转化增殖及致病机理仍不清楚.蛋白质错误折叠循环扩增(protein misfolding cyclic amplification,PMCA)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研究朊病毒病的发病机制和发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57.
人朊病毒多肽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利用人工合成人朊病毒蛋白(PrP)多肽制备特异性抗PrP抗体,以期用于朊病毒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方法 根据PrP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合成多肽,与载体偶联合免疫动物,所制备的抗血清用ELISA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ELISA检测表明所制备的抗血清可同多种PrP发生一反应;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抗血清可与正常组织PrP^c和病理组织的PrP^sc反应;用蛋白酶K处理,可 相似文献
158.
目的 制备具有广谱种属反应性的PrP单克隆抗体(McAb),用于可传播性海绵样脑病(TSE)的诊断及致病机制研究。方法 分别将对应于牛PrP29-48(BoP1)、PrP89-108(BoP2)的两种多肽与匙孔碱血蓝蛋白(KLH)偶联,免疫BALB/c小鼠,经细胞融合后获得分泌针对上述两种多肽的杂交瘤细胞株,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这些细胞株分泌的McAb与牛(Bo)、人(Hu)和仓鼠(Ha)PrP蛋白的反应性。结果 通过细胞融合和2-3轮克隆化,用ELISA筛选出分泌抗BoPl和BoP2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D11和D8。Western blot显示,获得的McAb均能分别与重组BoPrP(25-242)、重组HuPrP(23-231)和HaPrP(23-231)反应。结论 获得了可与牛、人和仓鼠PrP反应的两种McAb,可用于哺乳类PrP检测及TSE致病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59.
目的建立肾炎宁胶囊的质量标准(由黄芪、三七、枸杞子、牛膝等组方)。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的枸杞子、牛膝、三七进行鉴别,并用薄层扫描法对制剂中所含的黄芪甲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25%,相对标准偏差为2.79%,黄芪甲苷在2.138~10.69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可用来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0.